52. ䷳ 艮 ( ☶ 艮下 ☶ 艮上)
【經文】
艮:艮其背,不獲其身,行其庭,不見其人,无咎。
彖曰:艮,止也。時止則止,時行則行,動靜不失其時,其道光明。艮其止,止其所也。上下敵應,不相與也。是以不獲其身、行其庭不見其人、无咎也。
象曰:兼山,艮。君子以思不出其位。
初六:艮其趾,无咎。利永貞。
象曰:艮其趾,未失正也。
六二:艮其腓,不拯其隨,其心不快。
象曰:不拯其隨,未退聽也。
九三,艮其限,列其夤,厲,熏心。
象曰:艮其限,危熏心也。
六四:艮其身,无咎。
象曰:艮其身,止諸躬也。
六五:艮其輔,言有序,悔亡。
象曰:艮其輔,以中正也。
上九,敦艮,吉。
象曰:敦艮之吉,以厚終也。
樂說艮卦
52. ䷳ 艮 ( ☶ 艮下 ☶ 艮上)
艮:艮其背,不獲其身,行其庭,不見其人,无咎。
艮,卦名。止也。一陽止于二陰之上,陽自下升,極上而止,此止之義也。又其象為山,下坤土,乃山之質。一陽覆冒于其上,重濁者在下,輕清者在上,亦止之象也。
下艮上艮,象徵靜止、抑止。艮為背。“艮其背”,使人的背靜止,背靜止身體就不能自由運動。艮為身、為庭、為人。人的背靜止了,就沒有行動的自由了,故“不獲其身”。即使行動也只能在門庭中,不與外面的人接觸,所以有“不見其人”。因靜止、抑制了不良行為的發生,故“无咎”害。
艮眼也,震頭也、怒也,重艮互震,二目相比,回頭怒視,艮之字也。乾坤三交,而坤生艮。陽生于下而升于上,升極則止,陰生于上而降于下,降極而靜,陽止于上,陰止于下,不相往來,否離背逆,象之止也。兩雷、兩風、兩水、兩火、兩澤,皆有相往來之理,唯兩山對峙,老死不相往來,體之止也。六爻敵應,內外不與,寂然不動,心之止也。一陽止上,萬物瞻仰;二陰止下,草木生焉,萬物殖焉,飛鳥集焉,走獸休焉;外光明,內吐物,山之形體也。出雲導風,天地以成,山之功用也。後天值丑寅,地辟于丑,人生于寅,東北條風,大呂宣氣,太族達物,品物炳然可見,艮之時位也。艮納丙,一六合水,艮之氣數也。是故,靜止,險阻,艱難,堅固『說卦:其于木也,為堅多節』,限制,違背,爭訟,觀瞻,天時,皆廣義之艮也。
艮,限也,觀也。其,艮之指也。背,脊背,坎也。獲,取得,兌也。兌伏則不獲也。身,百骸,艮也。行,經過,震也。孔子曰:“人者,仁也。”震,達生萬物,仁也。
【觀象】:艮主觀,交坎互震,視而不見,行而不遇,无思无慮,有思亦不出時位,而天下无事也。艮其背不獲其身,思不出其時,童觀之謂也。行其庭不見其人,思不出其位,窺觀之謂也。初四互蹇 ䷦ ,跛足行難,艮之限也。二五互解 ䷧ ,明罰赦法,所以止民之非也。赦過宥罪,所以行厚生事也。時止則止,時行則行,君子道也。三上互頤 ䷚ ,休養生息,艮之止也。初五互小過 ䷽ ,行過乎恭,喪過乎哀,用過乎儉,亦君子思不出其位也。二上互蒙 ䷃ ,君子不為物喜,不以己悲,居不出其室,思不出其位,則无瀆蒙之失也。反體曰震 ䷲ ,足動身,手止物,體相反而用相異也。對體曰兌 ䷹ ,兌一陰外見,其性和悅,艮一陽上覆,其性篤實,體相對而德相異也。
【玩辭】:觀其背,卻不能獲見全身。行走庭除間,見不到人,无咎。艮其背不獲其身,不執于我也。行其庭不見其人,不接于物也。靜定歸根,精神內守,物我兩忘,咎安從來?老子曰:“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,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?”辭異而理同也。蓋咎之所生,莫不生于有欲,內欲不起,外物不接,咎无所由也。背,一身之靜者,艮其背,止其所也。是故止而“不獲其身”,行而“不見其人”。孟子曰:“養心莫善于寡欲。”艮其背之謂也。
《觀物外篇》曰:“天之體數四而用者三,不用者一也;地之體數四而用者三,不用者一也。是故无體之一以況自然也。不用之一以況道也。用之者三以況天地人也。”天不用者,冬也。地不用者,北也。人不用者,背也。曰冬、曰北、曰背,皆曰坎之隱伏也。人有四體,知其前昧其後,略其左右,而背不能自視,于不能視聽處用功夫,君子所以慎獨也。《中庸》曰:“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。”《易》《禮》于艮背處有遇也。
《序卦傳》曰:“物不可以終動,止之,故受之以艮。艮者,止也。”人生而靜,感物而動,動極則靜,靜極復動,動靜相因,此艮 ䷳ 所以次震 ䷲ 也。
《雜卦傳》曰:“艮,止也。”一陽止上,兩陰止于下,陰陽不相往來,得時則駕,隨遇而安,自止止物,艮之止也。
艮 ䷳ ,九三主事,艮其限,列其夤,厲熏心。
彖曰:艮,止也。時止則止,時行則行,動靜不失其時,其道光明。艮其止,止其所也。上下敵應,不相與也。是以不獲其身,行其庭,不見其人,无咎也。
“艮”的意思就是靜止。艮為時、為止,故說“時止則止”,該靜止時就靜止;艮綜震,震為行、為動,故說“時行則行”,該行動時就行動,止為靜,行為動。靜止與行動都不失去時機,其行止之道光明燦爛。艮為道,艮卦陽在上,故光明。人除了睡覺之外,成天都在勞作運動,轉身、彎腰都會讓背部發生運動,讓背靜止就限止了全身自由,真是靜止到了該靜止的地方,所以說“艮其背,止其所也”。初六與六四、六二與六五、九三與上九上下六爻都相敵應,所以說“不相與也”,正因為如此,所以才有“不獲其身,不見其人,无咎”之象。
艮德曰止,止于止,无為其事,止于行,不輟其勤。君子貴乎時,時之當止則止于止,時之當行則止于行。行則行其所,止則止其所,行止不失其所。「艮,止也。時止則止,時行則行,動靜不失其時,其道光明。艮其止,止其所也」者,據卦德釋卦名也。“時止則止”,則所謂“艮其背不獲其身”也。“時行則行”,則所謂“行其庭不見其人”也。《大學》曰:“為人君,止于仁;為人臣,止于敬;為人子,止于孝;為人父,止于慈。”艮其背,止其所也。六爻相敵,互不扶益,則內不見身而欲不起,外不見人而物不交,咎无由生也。「上下敵應,不相與也。是以不獲其身,行其庭,不見其人,无咎」者,卦止而不交,爻敵而不應,皆背離之意也。
象曰:兼山,艮。君子以思不出其位。
“兼”,重也。艮卦為兩山相重,故說“兼山,艮”。艮為君子、為位、為止,故有“不出”之象。中爻坎,坎為思。所以“君子以思不出其位”。君子觀此卦象,應該思考自己的行動是否超越了自己的名分和社會地“位”。
君子觀兩山相阻,難以逾越之象,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。艮其背,不獲其身,思不出其時,童觀也。行其庭,不見其人,思不出其位,窺觀也。《大學》曰:“知止而後有定,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。”思不出其位也。兼,重復,兩艮故曰兼。思,艮之土也。出,震也。艮反震,故不出也。其,艮之指也。位,艮之居也。
初六:艮其趾,无咎,利永貞。
象曰:艮其趾,未失正也。
艮與震綜,震為趾。“趾”,足趾。“趾”在人體的下部,腳的最前端,人的行動以趾動為開始。“艮其趾”,足趾該止時,則應該停止。初六位不當,與六四无應與,不做不應該做的事情,就會“无咎”。但是,只能利于永遠堅守正定靜止,做該做的事情,否則不利。
“利永貞”,是因為“未失正”。初六以陰居陽位,本為失正;但初六處艮卦之初,不該做的事情在開始時就不做,沒有失去“正”常做事的道理。
趾,震也。永,長也,坎也。貞,正也。艮為始終,故利永貞也。
【觀象】:初六動變,艮之離,居于正,履于禮,慎而明,君子所以牧其心也。艮 ䷳ 之賁 ䷕ ,艮趾而賁趾,何也?艮其趾,敬于始也。賁其趾,合于禮也。是故君子不自棄也,艮其趾則居必正,賁其趾行必義。
【玩辭】:止住腳趾,无咎,長期固守正道則利。居艮之初,能止動于始,故无咎也。以陰柔失正,恐其立心不能恒常故,又戒其利永貞。事之當止,又能止于始,未失義之正也。身未行,足先動,足未行,趾先動,艮其趾,則猶牿牛豮豕,能止其要也。艮其止,敬始守初也。利永貞,慎終追遠也。咸 ䷞ 艮 ䷳ 近取諸身,井 ䷯ 鼎 ䷱ 遠取諸物,此四卦有以見聖人作易之法也。
六二:艮其腓,不拯其隨,其心不快。
象曰:不拯其隨,未退聽也。
“腓”,小腿肚。凡卦初爻為足,二就為腓。“艮其腓”,制止小腿的活動。艮為手,故有“拯”象。“拯”,舉也。中爻震為隨。九三為陽,六二為陰,陰隨陽,故說“不拯其隨”。坎為心、為憂。讓小腿肚靜止不動,不能舉步讓隨其應該隨從的人,故“不拯其隨,其心不快”。就是說不應該行動時,即是心中不快也不要有所行動,只有“動靜不失其時”,才“其道光明”。
坎為耳,故有“聽”之象。“聽”,聽從。“退”,退下。未退下聽從初六,六二與初六不相比應,所以沒有可能聽從。
艮,止也。腓,腿肚子,艮也。坎為心病,故不快也。退,巽也。聽,順從,巽也。
【觀象】:六二動變,艮之巽,樹欲靜而風不止,腓欲止而腿不聽,所謂“言不詭隨,行不茍合”,只是未在矮檐下云爾。艮 ䷳ 之蠱 ䷑ ,思不出其位,而振民育德,何也?曰:器不見用,久則生蠱,人而不思,久必生妄。君子振民之思,思无邪,則民之德育也。
【玩辭】:止住下,止不住上,心不愉悅。六二陰柔中正,能艮其腓,是善處艮者。然則其僅能自止,不能止三之動,自身亦不能安處,不得其志,故心生不快也。腓,隨上而動者也。止其腓,失根本也。不拯其隨,志未得也。其心不快,无自性也。
九三:艮其限,列其夤,厲薰心。
象曰:艮其限,危薰心也。
坎為腰,九三在卦的中部,猶如人的腰部。“限”,腰部,為人身的中部。“列”,通裂。坎為脊、為馬肉,故說“夤”。“夤”,背脊肉。制止腰部運動,造成腰部脊肉分裂,故說“列其夤”。“厲”,危也。震為厲,艮為火,中爻坎為心,故有“厲熏心”之象。腰部脊肉分裂疼痛難忍,像火“熏心”一樣危險。
制止人的腰部不動,撕裂其夾背上的肉,如烈火薰心一樣危厲。
限,崇山險峻,讓人望而卻步,亦艮止也。夤,膂,脊背,坎之美脊也。厲,坎之險也。薰,同“熏”,灼也。熏心,憂心如焚,坎之亟心也。艮納丙,值丑寅,丙生于寅,故象火。上下皆艮,爞爞炎炎。
【觀象】:山墜于地,身安于夢,寂然不動,見心之體也。登高知危,臨淵知懼,感而遂通,發心之用也。孔子曰:“不見心者,當牧心也。”君子善治其心,靜能止觀,動能止妄,動靜之間,精微之處,洞見天地之心。當此之時,人心即道心,縱橫施設,猶不逾矩也。是故,艮之坤,則是以心止身也。艮 ䷳ 之剝 ䷖ ,艮其限,列其夤,不利有攸往,聖人之情于《艮》《剝》之間有遇也。
【玩辭】:安其常,止其背,危險境地令憂心如焚。九三剛居陽位,躁于進者,退則二不能止之,進則遇四之乘,危厲之至也。必止其所必止,而後能止之,故艮其限,列其夤,解其危,去其焚,而後能裕其心也。艮其限,安其常,率其分,思不出其位也。列其夤,亦艮其背也。厲熏心,治心為要也。先儒訓或“限”為“腰”,或訓“列”為“裂”,皆失經義而遠易道也。
六四:艮其身,无咎。
象曰:艮其身,止諸躬也。
“身”,上身。艮為身。“艮其身”,限止上身運動。六四在卦的中上部,如人身在中上部一樣。初為趾,二為腓,三為腰,身在腰之上。故六四為身。六四當位,故“无咎”。
艮為止,艮為躬。“躬”,自己的上身。“止諸躬”,自己靜止自己的身體,使之不急躁,不盲動,就會“无咎”。
身,體之動者也。心,體之靜者也。躬,親自,艮之身也。
【觀象】:身者,心之所托也;天地者,身之所寄也。止身行易,止心行難;止心行易,止天地之行難;天地之行或有終,而聖人之道不可止也。是故,艮之離,則是以身止心也。艮 ䷳ 之旅 ䷷ ,艮身而客寄,何也?曰:知止定靜安慮得,七境一貫,君子所以修身也。“艮其身”者,非入枯稿斷滅之境也。善為艮者,身止一境,神游六合,道出天地,學通古今,契无相之妙理,化有結之迷途,則是道心之旅也。
【玩辭】:止住自身,无咎。柔居陰位,以純靜之體而不遇剛陽之主,當艮之時,唯能止妄動,而獨善其身,能自正故无咎也。以其不能止物故,若施用則有咎也。“艮其身”者,人必自止而後能止人也。抱道懷德,去欲離染,君子所以自止也。遏惡防邪,儆戒未然,君子所以止人也。
六五:艮其輔,言有序,悔亡。
象曰:艮其輔,以中正也。
“輔”,上牙床。艮為輔。“艮其輔”,限止自己的上牙床,使之不隨便說話。中爻為震,震為言,為“言語”的意思;上卦為艮,震消失,意為不當“言”。是說應該說話時就說話,不說話時就不說話,故說“言有序”。說話有條有理,樸實可信,令人信服,就不會有“悔”恨的事情發生。
“以中正也”,六五居上卦之中位,居中守正,故“悔亡”也。六五居中,位不當,不正。尚秉和疑“正”為衍生字。
人之食也,上頜靜止,謂牙輔,取其艮止,下頜顛動,謂牙車,取其震動。故上艮下震,名之曰頤 ䷚ 也。輔,上頷,艮也。言,震也。序,次第,震之行也。
【觀象】:六五動變,艮之巽,艮 ䷳ 之漸 ䷴ ,漸者,物之序也。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,无諸己而後非諸人,“行有尚”而“言有序”也。《大學》曰:“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。”艮之漸,君子所以履于道也。
【玩辭】:止住上頷,言語有倫序,悔可去。以陰居陽,或有悔也。安貞守中,悔乃亡也。震為言,當行則語。艮為止,當靜則默。語默不失其所,是“言有序”也。艮其輔,非不言也,言而有序,所以為艮也。
上九:敦艮,吉。
象曰:敦艮之吉,以厚終也。
“敦”,敦厚篤實。艮為敦。兩山相重,故敦厚篤實。“敦艮”,用敦厚的德行去抑止邪惡,因而可獲得吉祥。
艮為山,故為厚,又為終。“以厚終也”,以敦厚的品德去處世作事,最終必會有好的結果,要求人要終身保持忠厚篤實的品德。敦,厚重,艮也。
【觀象】:君子居仁由義,直方大,不習无不利,為人臣者之所止也。是故,艮之坤,物我皆止,艮道大成也。艮 ䷳ 之謙 ䷎ ,居上不驕,為下不亂,在丑不爭,謙謙而行,敦厚以止,君子之自牧也。
【玩辭】:剛實居上,成艮之主,止之篤實盛大者也。上九能敦厚其終,止道之至善,所以吉也。臨 ䷒ 艮 ䷳ 之義止于上,故其上曰“敦臨”、曰“敦艮”。復 ䷗ 之義止于五,故其五曰“敦復”,至于上則迷矣。
【總論】:艮卦取身設象,彖以觀視,象以位思,爻以止言。初六,艮其趾,敬始守初也。六二,艮其腓,止諸行也。九三,艮其限,止諸心也。六四,艮其身,止諸躬也。六五,艮其輔,止諸言也。上九,敦艮,慎終追遠也。艮趾、艮腓、艮限、艮身、艮輔,自止之道也。以自止之道止物,則與物酬酢而物不能亂我,物亦止也。敦艮,物我皆止也。此六爻之用事,以全艮之體也。
書名:樂說周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