樂說周易_坤卦

02.坤( ☷ 坤下 ☷ 坤上)

【經文】

坤:元亨。利牝馬之貞。君子有攸往,先迷,後得主,利。西南得朋,東北喪朋。安貞吉。

彖曰:至哉坤元,萬物資生,乃順承天。坤厚載物,德合无疆。含弘光大,品物咸亨。牝馬地類,行地无疆,柔順利貞。君子。君子攸行,先迷失道,後順得常。西南得朋,乃與類行。東北喪朋,乃終有慶。安貞之吉,應地无疆。

象曰:地勢坤。君子以厚德載物。

初六:履霜,堅冰至。

象曰:履霜堅冰,陰始凝也,馴致其道,至堅冰也。

六二:直、方、大,不習,无不利。

象曰:六二之動,直以方也。不習无不利,地道光也。

六三:含章,可貞,或從王事,无成有終。

象曰:含章可貞,以時發也。或從王事,知光大也。

六四:括囊,无咎无譽。

象曰:括囊无咎,慎不害也。

六五:黃裳,元吉。

象曰:黃裳元吉,文在中也。

上六:龍戰于野,其血玄黃。

象曰:龍戰于野,其道窮也。

用六,利永貞。

象曰:用六永貞,以大終也。

《文言》曰:坤至柔而動也剛,至靜而德方,後得主而有常,含萬物而化光。

坤道其順乎,承天而時行。積善之家必有馀慶,積不善之家必有馀殃。臣弒其君,子弒其父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來者漸矣,由辯之不早辯也。《易》曰:“履霜,堅冰至”,蓋言順也。

直其正也,方其義也。君子敬以直內,義以方外,敬義立而德不孤。直、方、大,不習无不利,則不疑其所行也。

陰雖有美,含之以從王事,弗敢成也。地道也,妻道也,臣道也,地道无成而代有終也。

天地變化,草木蕃。天地閉,賢人隱。《易》曰:括囊,无咎无譽,蓋言謹也。

君子黃中通理,正位居體,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,發于事業,美之至也。

陰疑于陽必戰,為其嫌于无陽也,故稱龍焉。猶未離其類也,故稱血焉。夫玄黃者,天地之雜也,天玄而地黃。

樂說坤卦

02.坤( ☷ 坤下 ☷ 坤上)

坤:元、亨、利、牝馬之貞。君子有攸往,先迷,後得主,利。西南得朋,東北喪朋。安貞吉。

坤,卦名,䷁ ,卦象,地也。元亨,同前乾卦之義。乾 ☰ 為馬,坤 ☷ 為牝馬。“牝馬”:雌馬也。以“牝馬”之柔順比喻坤陰順從于乾陽,利于像雌馬一樣守持正固。雌馬柔順而善于在地上行走,故取為坤德之象。“攸”,所也。坤為迷。君子有所往,先迷而後順從就會有人作主,就一定有所利。尚秉和:陽遇陽或陰遇陰為“敵”;陰遇陽或陽遇陰為“朋”。按消息卦,陽爻逐漸增加,曰“得朋”;陰爻逐漸增加,曰“喪朋”。只要順從陽剛得朋之正道,就能獲得吉祥。

天有四時春 ☳ 夏 ☲ 秋 ☱ 冬 ☵ 。此時已入冬,坤 ☷ 坎 ☵ 乃先後天同位卦居北為冬。故曰元 ☳ 、亨 ☲ 、利 ☱ 、牝馬 ☷ 之貞 ☵ 。安 ☷ 貞 ☵ 吉。
由坤 ䷁ 十月經復 ䷗ 十一月、臨 ䷒ 十二月、泰 ䷊ 正月、大壯 ䷡ 二月、夬 ䷪ 三月、至乾 ䷀ 四月。曰君子 ䷁ 有攸往,後得主 ⚊ ,利 ☱ ,曰“得朋”。
由乾 ䷀ 四月經姤 ䷫ 五月、遯 ䷠ 六月、否 ䷋ 七月、觀 ䷓ 八月、剝 ䷖ 九月、至坤 ䷁ 十月。曰先迷。先前已經迷失了。陽氣 ⚊ 已經喪失了,曰“喪朋”。
坎 ☵ 兌 ☱ 乃先後天同位卦居西為秋。乾 ☰ 離 ☲ 乃先後天同位卦居南為夏。
由西 ☵ ☱ 向南 ☰ ☲ ,即向上之道而得陽得主,為陽 ⚊ 升。曰“得朋”。
離 ☲ 震 ☳ 乃先後天同位卦居東為春。坤 ☷ 坎 ☵ 乃先後天同位卦居北為冬。
由東 ☲ ☳ 向北 ☷ ☵ ,即向下之道而失陽失主,為陰 ⚋ 降。曰“喪朋”。

【樂說園密傳心法】

天道順時春夏秋冬,東南西北循環往復。人道逆修西南東北,陽升陰降返還之道,抽坎填離用中之功;坎喪中爻歸藏於坤 [喪朋],離得中爻復歸於乾 [得朋]。後天返還先天大道。曰永貞。

坤者地也,萬物之生,氣始于天,形生于地,天地合德,剛柔有體。坤之為字,從土從申,土者坤之象,申者坤之方,取象後天八卦方位也。“坤”古文字作“巛”,象坤畫六斷也。異體字作“堃”,方者地之德,土者地之質。坤之為用,安靜柔順,卑以承乾也。

【觀象】:重坤之體,六畫皆偶,陰柔之道,博厚之德,包容之用,化物之功,靜順之性,安貞之情,廣大之體,方正之形,文理之象,用六之數,皆見乎六畫之象也。

【玩辭】:坤,陰氣之始,陰生于陽,坤之「元」也。乾坤合德,氣始形具,剛柔有體,萬物化生,坤之「亨」也。飛天者莫若龍,行地者莫若馬,乾以龍類,坤以馬象,龍飛天上,變化自在,馬行地上,馴服于人。坤者地也,馬者地精也,牝者陰類也,上下皆坤,是取牝馬之象。牝取其順,馬取其健,順以聽命,健以合德,順則含章,健以事上,順安其貞,健續其永。陽生于下而極于上,故飛龍在天。陰生于上而極于下,故牝馬行地。陽生于下而極于上,故飛龍在天。陰生于上而極于下,故牝馬行地。靜為坤之常,動為坤之變,《繫辭》曰“坤,陰物也,其靜也翕,其動也辟”者,猶言坤道至柔而動也剛,故曰「利牝馬之貞」。乾坤皆言君子,名同而義殊。誠如高島吞象所言:“乾之君子,賢者也。坤之君子,能者也。賢者用人,能者用于人;賢者在位,能者在職者是也。蓋乾之時,賢者在位而施德化;坤之時,能者在職而計利益也。”夫陰陽之道,陽夫陰妻,陽君陰臣,陽唱陰和,陽乘陰承。若夫陰處陽先,則迷妻道,失臣道,故曰「先迷」。猶月體无光,日照生明,月蔽日體,食日之圓,天道若此,何況人倫?迷,惑也,取乾之對象,乾體大明,覺行圓滿,坤體暗昧,迷惑眾生。陰居陽後,得其夫以從之,得其君以事之,貞妻之常,守臣之分,斯得其綱矣,故謂之「後得主」,猶《小過》曰「不及其君,遇其臣,无咎」者也。坤為眾,乃有朋黨之象。後天八卦坤統三女居西南,同類為朋,故曰「西南得朋」。朋,黨也,坤體六斷,卦畫最多。乾統三子居東北,陰陽異類,故曰「東北喪朋」。君子在朝,野无遺賢,四海同心,一身以任天下,此「得朋」之正,猶《豫》曰「勿疑,朋盍簪」者也;君子不黨,絕類忘私,廓然大公,一心以任天下,此「喪朋」之正,猶《渙》曰「渙其群,元吉」者也。坤之為道,得失不離其正,靜以承天,安以事君,故曰「安貞」。得其常則安,安于常則貞,安于貞,是以「吉」也。

《序卦傳》曰:「有天地,然後萬物生焉」者,明乾坤天地之象、動靜之情,生化萬之功也。

《雜卦傳》曰:「乾剛坤柔」者,明乾坤剛柔之質也。

《坤 ䷁》自《乾 ䷀》來,一變生《姤 ䷫》,二變生《遯 ䷠》,三變生《否 ䷋》,四變生《觀 ䷓》,五變生《剝 ䷖》,六變生《坤 ䷁》。是故,

初六應《姤 ䷫》象,建午月,受夏至氣;

六二應《遯 ䷠》象,建未月,受大暑氣;

六三應《否 ䷋》象,建申月,受處暑氣;

六四應《觀 ䷓》象,建酉月,受秋分氣;

六五應《剝 ䷖》象,建戌月,受霜降氣;

上六應《坤 ䷁》象,建亥月,受小雪氣。

彖曰:至哉坤元,萬物資生,乃順承天。坤厚載物,德合无疆,含弘光大,品物咸亨。牝馬地類,行地无疆。柔順利貞,君子攸行,先迷失道,後順得常。西南得朋,乃與類行。東北喪朋,乃終有慶。安貞之吉,應地无疆。

《彖》曰:至哉坤“元”,萬物資生,乃順承天。

“至”,極也。坤為陰。“元”,始也。“坤元”,構成宇宙萬物及其生命的原始要素,即陰性元素。“資”猶賴也。“承”,受也。至大的陰元之氣,它秉承乾陽之氣而形成生命,萬物依賴它而生長其形體,它又順從、依承于天陽之氣而運動。乾元和坤元是宇宙萬物形成的本原。以上三句釋卦辭“元”。

坤厚載物,德合无疆。含弘光大,品物咸“亨”。

地之德寬厚,无所不載。“含”,包容也。“弘”,寬大也。“光”,廣也。“品物”,各種品類之物,即萬物。地包容廣大,使萬物“亨”通,成長繁盛。以上四句釋卦辭“亨”。

“牝馬”地類,行地无疆,柔順“利貞”。

坤為牝。乾為馬。“類”,陰陽相合也,故說“牝馬地類”。“牝馬”與地同屬陰性之物,行于地上而可以達至遠之地。坤為陰。陰,“柔”也。“順”,順從。地陰只有順從乾陽才能“利”物,才能得“正”。以上四句釋卦辭“利牝馬之貞”。

“君子”攸行,“先迷”失道,“後”順,“得”常。

“攸”,所也。君子有所前行,如果先于乾陽而行動,就會迷失方向而失去坤陰順從乾陽之道;如果後于乾陽而行動就會得到陰順陽之常道,就會獲得成功。

“西南得朋”,乃與類行;“東北喪朋”,乃終有慶。

“西南得朋”與“東北喪朋”見前注。“乃與類行”與陽相伴而行。如果往西南方向行動就會有朋友的幫助,往東北方向行動雖然失去了朋友,最終可以得到吉慶之事。坤為終,乾為慶。因為世上的事物沒有絕對僵化的,陰中含陽,陽中含陰,陰與陽可以轉化,所以“乃終有慶”也。

“安貞”之“吉”,應地无疆。

坤道至靜,故“安”。初爻變為復、為正,位當,故“貞吉”。震為應,地道順,故說“應地无疆”。君子只要安于正道,不論是去西南,還是去東北,都會吉利,這與地的廣大无疆的柔順之德相適應。

至,極也。元,陰氣之始也。坤畫純陰,順承乾陽,行生物之德,大善之始,故曰「至哉坤元」,贊坤道之廣也。乾為氣之始,坤為形之生,是以乾曰資始,坤曰資生。天覆地載,乾施坤受,理勢自然,无為不習。所謂「萬物資生,乃順承天」是也,所以釋「元」者也。

《黃帝內經》曰:“在天為氣,在地為形。”萬物之生也,天出其氣,地出其形,天地覆載,乾坤合德,生生不息,含育萬物,无所不包,廣大悉備,无所不至,飛潛動植,各遂其性,所謂「坤厚載物,德合无疆,含弘光大,品物咸亨」是也,所以釋「亨」者也。无疆者,于時无窮,于位无邊,于用无盡,于體无方。程頤曰:“含者,包容也。弘者,寬裕也。光者,昭明也。大者,博厚也。”

牝馬柔以從人,坤地順以承天,馬為地精,其情相類,行天地廣生之功,君子于行,柔順而不失正道,所謂「牝馬地類,行地无疆,柔順利貞,君子攸行」是也,所以釋「牝馬」者也。「牝馬地類」,順也。「行地无疆」,健也。「牝馬地類,行地无疆」,順而健也。

坤德不為天下先,先致則迷失其道,後順于主,則保其常,所謂「先迷失道,後順得常」是也,所以釋「利貞」者也。

坤之西南,得巽離兌為朋,與同類俱行。坤之東北,離群去類,交于乾而終有生子之功,所謂「西南得朋,乃與類行。東北喪朋,乃終有慶」是也。

安靜守正之吉,得之于順應大地生生无窮之道也,所謂「安貞之吉,應地无疆」是也。德合无疆,坤德无涯也。行地无疆,坤道无窮也。應地无疆,坤用无盡也。

象曰:地勢坤,君子以厚德載物。

“坤”,順也。我國地形,西北高而東南低,水順勢而下,故“地勢順”。坤與乾錯,坤為君子、為德。為地、為厚、為載、為物。故說“君子以厚德載物”。君子效法地厚德的品行和載物的功能,修養自己的品德,承擔社會的重大責任。

天行健,即是乾乾之象,行猶言時也。地勢坤,即是坤坤之象,勢猶言位也。天行彰其動,地勢明其靜。地者,坤之體也。勢者,坤之形也。遠近比鄰,谷陵變遷,皆地勢相因者也。故君子法坤之象,以博厚之德待人接物,夷蠻戎狄,皆吾同胞,山川動植,皆吾同與,表里陰陽,道无不在,出入古今,心无不包,故謂之「厚德載物」是也。

初六:履霜,堅冰至。

坤為北、為冬,十月之卦。初六為坤卦之初爻,為初冬時節,故有“霜”之象。與乾相錯,乾為堅,到了隆冬時節,就會出“堅冰”。“履”,踐踏也。踩踏著初冬的薄霜就可以知道堅冰即將到來,這是自然而然的規律,在認識上見微而知著,在行動上要防微而杜漸。

靜為天風姤 ䷫ ,動為地雷復 ䷗ 。
坤 ䷁ 之前處戌九月霜降為山地剝 ䷖ 。地雷復 ䷗ 下卦震 ☳ 為足,有履之象。故曰履霜。
坤 ䷁ 時處亥十月已入冬,之後地雷復 ䷗ 處子十一月冬至一陽生。曰堅冰至。

【玩辭】:腳下踩霜,堅冰將至。霜,陰陽之氣也,陰氣勝則凝而為霜,盛極則凍而為冰。故其象如「履霜」則知「堅冰」之將「至」也。霜之為物也微,冰之為物也著,履霜堅冰,見微知著,唯君子能為,皆因君子善感物也。感氣應候,鳥獸本能。履霜堅冰,君子良能。

【觀象】履,足所依也,取象初爻震位,震為足,足能履也。又後天八卦,坤後序兌乾,天澤名履。霜、堅冰皆取象卦氣,坤後序兌,秋分時節,晝夜各半,陰陽匹敵,白露之後,陰將勝陽,寒霜始降,故征「履霜」之兆;兌後受乾,乾為寒冰,時值小雪,故至「堅冰」之驗。

初六應《姤 ䷫》象,宣午月令,候鹿角解。鹿象陽獸,角類陽物,鹿角老陽,乾之象也。夏至感一陰之生,鹿解其角,一陰消乾而姤生,彖曰「女壯,勿用取女」,女也者陰也,一陰始生而勢見其壯,猶「履霜,堅冰至」之辭也。

初六動,坤 ☷ 之震 ☳ 。初六變,坤 ䷁ 之復 ䷗ ,其爻曰「不遠復,无祗悔,元吉」,速改其過,免生其悔,勿以惡小而為之,「履霜堅冰」之誡深矣。

象曰:初六履霜,陰始凝也。馴致其道,至堅冰也。

坤陰之氣開始凝結而為霜。“馴”,順也。陰極變陽,順著陰氣漸進增加之道,必會出現堅冰。

初六微陰,居群陰之下,陰之始凝也。雖見其端,必至其勢之盛,故取履霜至堅冰之象也。蓋履霜之初,其勢易消,及至堅冰,勢成難逆,始,釋初六之時位。凝,釋霜,陰陽凝而為霜,微陰之象。至上六極陰,則取血象。亦如陽之微曰潛,陽之極曰亢也。馴,順也,履霜堅冰,理勢自然,不習而至也。

六二:直方大,不習无不利。

六二居中得卦之正位,中直无私念,故“直”;古人有天圓地方之說,故說坤為“方”;地廣袤无疆,資生萬物,故“大”。“方”者,指地之體;“大”,者,地的功用;居中位,故曰:“直、方、大”。由于具有“直、方、大”的性質,所以不執著習性就會无所不利的。

靜為天火同人 ䷌ ,動為地水師 ䷆ 。
坤 ䷁ 之六二既中且正為卦主,中則直,正則方。天圓地方,外圓內方。方則直,圓則曲,曲則全。圓形易於旋轉取義為動,方形易於安定取義為靜;動靜有常,行止有定。內外雙修,大道矣!故曰“直、方、大”。
“習”者,習氣、習性。曰陋習。不習者,不要有陋習,不執著習性。
“不習无不利”:即无為无不為。无私无欲,純乎自然,而无不利。六二爻變成為九二而利見大人。

【玩辭】:直其守,方其操,大其道,不再復加造作,則无所不利。朱熹曰:“柔順正固,坤之直也。賦形有定,坤之方也。德合无疆,坤之大也。”《繫辭》曰:“乾,陽物也,其靜也專,其動也直,是以大行焉。”言直言大,皆乾之德也。陰辟成方,坤之德方,亦乾之功也。坤以簡能,繼乾體成生化之功,而《繫辭》所謂“成象曰乾,效法曰坤”者也。《傳》曰:“習,因也。”不習者,謂其自然而能也,《大學》所謂“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”者也。簡能不習,實坤之良能,不假智力安排,又无一絲人欲存焉,渾然天理,從容中道,孟子所謂“莫之為而為之”者也。

【觀象】:六二變,坤 ䷁ 之師 ䷆ ,象曰「容民畜眾」,見「直方大」之功也;爻曰「在師中吉」,應「无不利」之占也;「王三錫命」,承乾之施也。陽氣生于下,升五位而極。陰氣生于上,降二位而極。是故,六二離爻,坤之本位,九五坎爻,乾之本位。乾之六爻,莫盛于九五,坤之六爻,莫盛于六二。觀九五而知乾之旨趣,察六二而曉坤之指歸。

象曰:六二之動,直以方也。不習无不利,地道光也。

六二為坤卦正位,坤為靜,靜極而動,故有“動”之象。“光”,廣也。正直而方正,不習无不利,是地道之廣大。

靜為坤之常,動為坤之變。六二之動,明牝馬之性順而健。六二坤卦主爻,牝馬即取象于此。以方為直,坤承乾義。簡德承乾,坤道廣大。光,通廣。六二居中履正,值坤卦之主,動靜周旋,皆中其規矩,又有“不習无不利”之功德,地道、臣道、妻道,皆得其當,德行光大之故也。蓋此卦純陰,初、三、五三爻柔順而不正,四上兩爻,柔順而不中,唯此爻柔順中正,獨得坤道之粹者也。

六三:含章可貞,或從王事,无成有終。

“含”,包容。“章”,彩也。坤為文,故為“章”彩。坤為十月之卦,為冬,為閉藏。“含章”,指地道廣大包容閉藏各種各樣章美的事物。六三為陰爻居陽位,猶如內含剛美而不輕易彰露,故可守“貞”。六三不當位,故說“或”。“或”,不定之辭。坤錯乾,乾為王,坤為順,故為“從”。三為人位,故為“事”。三不當位,故“无成”。三為下卦之終,或輔助國君的事業,不要自以為有了功勞就能有好的結果。

靜為天澤履 ䷉ ,動為地山謙 ䷎ 。
天澤履 ䷉ 之二三四互為離 ☲ 火,為亨,為文明。曰“含章”。
地山謙 ䷎ 之二三四互為坎 ☵ 水,為貞,為守藏。曰“可貞”。
天澤履 ䷉ 之三四五互為巽 ☴ 風,為從,為進退而有或之意。曰“或從”。
天澤履 ䷉ 之上卦為乾 ☰ 天,統領天下事。曰“王事”。
六三爻 ⚋ 變成九三爻 ⚊ 為艮 ☶ 山,為止。為地山謙 ䷎ 下卦 ☶ 之終。曰“无成有終”。无以成功自居,有終其事而已。

【玩辭】:晦含其文,固守其正。或出而事上,始雖无成,後必有終。六三陰居陽位,陰陽雜而生文,陰不先陽,臣不過君,晦含其美,因時乃發,故曰「含章可貞」。坤道固宜靜而有守,或有王事,則動而從之弗違也,故曰「或從王事」。先迷失道,後順得常,不為事主,聽命而終,故曰「无成有終」。

【觀象】:含,包藏,取象坤之功。章,從音從十,十者數之終也,故歌所止曰章,取象坤為文。六三動變,互體出震,震為音,坤數十,故曰「章」也。或,疑辭也。乾之九四,陽居陰位,坤之六三,陰居陽位,辭皆曰或,蓋三四時位,當進退未定之際,三多凶,四多懼。當其退也,陽潛陰含,當其進也,陽躍陰從,聖人誡其躁也。貞,固守也,取象三爻艮位,艮為守。六三動變,坤 ䷁ 之謙 ䷎ ,其爻曰「勞謙,君子有終,吉」,勞謙有終者,終其勞也,象相通而義相切也。

象曰:含章可貞,以時發也。或從王事,知光大也。

坤為年。地上的萬物按一年四時的不同而發生變化。掌握時機的變化而發揮作用。“知”通“志”。“光”,廣也。坤為廣、為大。輔助王事而有終,不自以為有功勞,說明輔助王事的心志十分廣大。

含章可貞,乃待時而發。或從王事,而能无成有終者,是其知之光大也。時,取象艮位,艮主時。發,取象互體出震,震為出、為發。知,取象互體出坎,坎主知。光,亦取象艮位,艮性光明。

六四:括囊,无咎无譽。

坤為囊。陰虛能裝物,“囊”之象。“括”,結也,結緊囊口。四爻變為陽,居下卦之上,結“囊”口之象。四接近于君上,居恐懼之地。緊結囊口,猶如管好自己的嘴巴,不說也不聽,就可无咎害,也沒有榮譽。

靜為風天小畜 ䷈ ,動為雷地豫 ䷏ 。
雷地豫 ䷏ 之二三四互為艮 ☶ 山,為止。下卦坤 ☷ 為布,引申為囊 ☷ 。曰“括囊”。
風天小畜 ䷈ 之二三四互為兌 ☱ 說,為口。止口者,謹言慎行。曰括囊。若能謹言慎行,言忠信、行篤敬,則“无咎”。六四正位,動則不正,四有伏兌。故曰“无譽”。

【玩辭】:扎緊布袋口,沒有災殃,也沒有慶譽。囊所以貯物,以譬心之藏知,閉其知而不用,故曰「括囊」。不悖于道,是以「无咎」。不顯于物,是以「无譽」。《繫辭》曰:“坤,其靜也翕,其動也辟。”其動也辟,應六二「直方大」;其靜也翕,應六四「括囊」。六四之時,宣酉月令,受觀卦氣,雷始收聲,萬物隨入,猶天地否閉之時,賢人亦隱遁也。

【觀象】:括,結也。六四動,坤之艮,坤動類布,艮變象手,巽位主繩,「括囊」之象,隱遁之義。四爻巽位,巽為伏,故四爻多隱遁之辭,幽人貞吉,獲明夷之心,皆是也。六四動變,坤 ䷁ 之豫 ䷏ ,其爻曰「朋盍簪」,盍簪不失儀,括囊不失言,六四柔居陰位,鄰近五位而不相得,處无譽多懼之地,咎則致罪,譽則招疑,唯能謹密如囊口之結括,則无咎亦无譽矣。

象曰:括囊无咎,慎不害也。

四爻變為艮 ☶ ,艮為慎、為止、為不,坎 ☵ 為害,故說“慎不害也”,謹慎自己的言論和行為就不會遭來禍害。括囊无咎,能慎如此則无害矣。

六五:黃裳,元吉。

乾 ☰ 為衣,坤 ☷ 為黃、為裳,故說“黃裳”。上服為衣,下服為裳。六五為中位,黃居五色之中。“黃”,中色也。六五陰爻居陽位,居中位,居尊位,故“元吉”。

靜為火天大有 ䷍ ,動為水地比 ䷇ 。
水地比 ䷇ 之下卦為坤 ☷ 地,為黃土,為下衣。曰“黃裳”。
水地比 ䷇ 之上卦坎 ☵ 水,五六初互為震 ☳ 木,為春生,曰“元吉”。六五爻變成為九五而利見大人。

【玩辭】:黃色下衣,大吉。黃者,中之色也。裳者,下之飾也。黃裳者,居中處下之謂也。言必信,行必篤,居必敬,內含文德,外達事理,故曰「黃裳」。守中而處下,以其德能如此,是以「元吉」,謂守其分也。六五應《剝》象,宣戌月令,菊有黃華。草木皆華于陽,獨菊華于陰。菊者,花之隱逸者也。君子身隱而道不廢,霜重而色愈濃,猶《文言》曰:“美在其中,而暢于四支,發于事業,美之至也。”

【觀象】:黃,取象坤土之色,及六五居中之位。裳,取象坤之為布、為身、為下、為母,下身之布,是為裳也。裳以蔽體,母以庇子,皆坤之功也。六五變,坤 ䷁ 之比 ䷇ ,爻曰「顯比」,夫誠于中曰黃,形于外曰裳,「顯比」之義,誠于中而形于外,性情使然也。

象曰:黃裳元吉,文在中也。

坤為文,五居中,故說“文在中也”,猶人有美德于心中,故“元吉”也。

上六:龍戰于野,其血玄黃。

坤 ☷ 為“龍”。“戰”,接也。陰極變陽,二氣交合,故有“龍戰”之象。坤 ☷ 為地、為遠,故有“野”外之象。“野”,郊外之地。上六居極外,猶似郊外,故有“野”外之象。“龍戰于野”,說明陰陽相接于一卦終極的上爻。“玄”,青色。天為玄,地為黃。“玄黃”言天地氤氳之氣相混雜不能辨認。

靜為澤天夬 ䷪ ,動為山地剝 ䷖ 。
上爻處在卦之最高位,陰 ⚋ 極而陽 ⚊ 生、陰陽交變。曰“龍戰於野”。坤 ☷ 位在西南,為西郊。故曰“野”。
乾 ☰ 坤 ☷ 生六子。乾 ☰ 為老父,坤 ☷ 為老母,震 ☳ 為長男,巽 ☴ 為長女,坎 ☵ 為中男,離 ☲ 為中女,艮 ☶ 為少男,兌 ☱ 為少女。
龍族一家天玄地黃,血脈傳承世稱八卦。曰其血 ☵ 玄黃 ☳ 。八卦相重六十四卦,代代相傳龍的傳人。

【玩辭】:龍戰郊外,血色黑黃。龍亢有悔,龍戰生凶。雖不言凶,實凶不可言也。上六曰「龍戰」者,要其終也。初六曰「履霜」者,原其始也。

【觀象】:上六受《坤》氣,宣亥月令,雉入大水為蜃,蜃為蛟龍之屬,應龍象也。坤先天卦氣值亥,乾後天卦氣值亥,亥為天門,陽絕之地,窮則薄陰,所以戰乎乾也。亥宮居西北,辰巳之沖,辰巳應龍蛇之象,相沖則戰也。野,取象上六曠遠之地。上六兌位,兌納巳亥,天門地戶,孤虛之所,六氣厥陰,陰之極也,故取血以類象之。中醫認為,氣為陽,血為陰。初六微陰,故類之以霜,上六極陰,故象之以血。乾坤戰于天門,乾天玄,坤地黃,故取玄黃之色。「其血玄黃」即天地氤氳之氣,男女媾精之初,故龍戰于野,又是天地化生萬物之始故龍戰于野,又是天地化生萬物之始。坤道不可終窮,終則有始,天行也。亥月陽氣絕,陽火受氣,至子月一陽動于黃泉之時,又作其胎,生生不息。上六動變,坤 ䷁ 之剝 ䷖ ,其彖曰「不利有所往」,其凶不言而喻也。

象曰:龍戰于野,其道窮也。

“窮”,盡也。處上卦之極,“其道窮也”,說明陰道窮盡,將轉入向陽的轉化。

用六:利永貞。

用六,坤卦特有之爻題。所謂“用六”是指陰爻皆用“六”來表示。“永”,久也。“貞”,正也。利于永久遵守正道。

【玩辭】:固守生生不息之正。永者,不息之謂也。龍戰道窮,受之用六,明通變致久之理,故謂之「利永貞」者也。陽唱始,陰和終,陽无終,陰无始,此天地之大義,萬物之公理,而為聖人立教之指歸。用九「見群龍无首」者,陽下陰也,成其无始之義也。用六「利永貞」者,陰承陽也,成其无終之義也。用九无首,故成其无始之功。用六永貞,故成其不終之用。陽之為體則主始,為用則无始。陰之為體則主終,為用則无終。用九无始,用六无終,終則有始,始始終終,《繫辭》所謂「生生之謂易」者也。

象曰:用六永貞,以大終也。

陽為大,坤陰以乾陽為歸終。“以大終”,陰極必歸終于陽也。

上六終窮,用六通變,一陽復始,陽大陰小,故謂「以大終」也。六陰消陽,乾之坤,一陽被推排六虛之外,降而息陰,一陽復生。

坤 ☷ 坎 ☵ 為先後天同位卦居北方,為地、為母、為水、為血以傳承。
坤卦 ䷁ 六爻皆用六,以陰柔、順承、厚載成其用。曰“利永貞”。
時在初六,陰爻居陽位,位不當,時不宜。故以變動為用,曰“履霜”。
時至六二,陰爻居陰位,為當位,宜其時。故而不動為用,曰“不習”。
時至六三,陰爻居陽位,位不當,時不宜。故以變動為用,曰“含章”。
時至六四,陰爻居陰位,為當位,宜其時。故而不動為用,曰“括囊”。
時至六五,陰爻居陽位,位不當,時不宜。故以變動為用,曰“黃裳”。
時至上六,陰爻居陰位,為當位,宜其時。故而不動為用,曰“龍戰”。

坤文言

文言曰:坤至柔而動也剛,至靜而德方。後得主而有常,含萬物而化光。坤道其順乎,承天而時行。

坤陰至柔,動而轉化為陽,為剛。陰中包含有陽,柔中包含有剛。古人認為天動地靜,坤之性至靜。“方”,“直、方、大”之“方”,方正之方,无偏私。坤有方正无偏私之德。“主”指陽。坤陰最後順從于陽,以陽為主。地道隨從天而運動,得到乾陽之氣的施與,以主宰天地萬物生長,這是坤道循乾道運行的“常道”,含養萬物而化生廣大。坤道是以柔順為根本吧!奉承、遵循天道四時變化的規律而運行。

純陰至順,動而生陽,乃至堅剛,靜承天德,生物不邪,故曰「坤至柔而動也剛,至靜而德方」。乾剛坤柔,乾動坤靜,皆定體也。然坤无柔不能立體,无剛不能全用,不動无以承乾,不方无以化物。陰先陽後,天地否閉,陽先陰後,天地交泰,天施地受,萬物化生,理之常也,含藏萬物,順承天施,致養萬物,德厚行廣,故謂「後得主而有常,含萬物而化光」。天變其時,地應其物,而行其氣,不敢為之先,故曰「坤道其順乎,承天而時行」,贊坤道之順也。

小結:以上用地德釋坤的卦義。

積善之家,必有馀慶。積不善之家,必有馀殃。臣弒其君,子弒其父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來者漸矣,由辯之不早辯也。易曰:“履霜堅冰至”,蓋言順也。

坤為積、地无私覆,故為“善”。坤為殃、為惡,故為“不善”。坤為眾、為多,故說“餘”。“慶”,吉慶。“殃”,禍害、災難。多做有德的善事,就會帶來許多吉慶的事情。多做了不善的事,就會帶來許多災難。“弒”,以下殺上曰弒。“辯”同辨,察辨。“弒父弒君”的罪惡不是一朝一夕釀成的,是不善思想逐漸積累的惡果,關鍵在于是不是及早發現了這些不善的苖頭,應該明白事物的發展由漸變到質變的規律,正如初六爻辭說“履霜,堅冰至”。“順”,順序,這里是規律的意思。“履霜”就要預知堅冰必然到來,這合乎事物發展的規律。告誡人們要修德行善積善,不然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。

天下之事,莫不積小以高大,積善之家,福祉子孫,積惡之家,殃及後代。臣忤君,子逆父,皆積漸久遠始成其患,非朝夕所能致,蓋无「履霜至堅冰」之先見者也。蓋者,疑之辭也。順,慎也,言當辨之于微也。君子見幾而作,則霜雪消融于冬寒之前,何以見堅冰哉?蓋夫子誡君父防臣子之惡也。

小結:以上釋初六爻辭的意義。

直其正也,方其義也。君子敬以直內,義以方外,敬義立而德不孤。直方大,不習无不利,則不疑其所行也。

“直”,正也。六二居中,得正位,故說“其正也”。“其正”,指內心无私。坤為方。“方”,方正不邪,行事合于義宜。“敬”,使內心正直,“義”,使做事端方。內心正直,作事端方,在人群中能獲得信任和尊敬,作事有人響應,謂之“德不孤”。“直方大,不習,无不利”,為六二爻辭,于是人們信其所行而不會懷疑。

君子居敬持守,以正內心,集義講學,以方外物,敬義既立,道德功業,不期而大,是以「德不孤」也。直則不矯,正則不私,義則不爭,方則不躁,是以「不疑其所行」也。正言本體,義言制用,敬則戒慎內守,義則省察外用。

小結:以上釋六二爻辭的意義。

陰雖有美含之,以從王事,弗敢成也。地道也,妻道也,臣道也。地道无成,而代有終也。

“以”,用也。“代”,繼也。陰雖有柔美之德,含藏其美德為王幹事,功成而不敢自居有功。由“地道”可知“妻道”、“臣道”的規律。“地道”生養萬物,卻認為自己“无成”,而不居功。“妻道”賢惠持家,相夫教子,以順從丈夫;“臣道”,忠誠為君上做事,不能居功而不順從。天始生萬物,但不能終其萬物之所成,必依賴于地而成。地生養萬物是繼天未終的功業而使其最終完成,只有陰陽協調才能成就事業。

為下之道,雖有章美,含晦文德,以從上事,不敢為主先成也。此地所以順天,臣所以事君,妻所以從夫之道也。地終天功,臣終君事,婦終夫業,皆此一道。地道卑柔,无敢先唱成物,必待陽始先唱,而後代陽有終也。夫陽无終而陰无始,乾固能始物,不能終物,坤繼其終而終之,則坤之所以為有終者,終乾之所未終也。

小結:以上釋六三爻辭的意義。

天地變化,草木蕃。天地閉,賢人隱。易曰“括囊,无咎无譽”,蓋言謹也。

陽息長至四,為大壯卦,其時為二月。春分之後,天上有雷,天地都發生了變化,萬物復蘇,草木繁茂;天地的變化有開就有閉,“天地閉”,指陽氣被關閉,象徵賢人隱藏于民間。“括囊”緊結囊口,比喻不要說話,沒有咎害,也沒有榮譽。“蓋言謹也”,即是說應該謹慎吧。

二氣交感,品類生養,草木蕃滋,君臣際會,野无遺賢。天地否閉,萬物不遂,草木枯槁,君臣道絕,賢人隱遁。當此時也,君子唯存戒懼之心,居敬持守,謹言慎行,括囊而不出也。

小結:以上釋六四爻辭的意義。

君子黃中通理,正位居體,美在其中,而暢于四支,發于事業,美之至也。

坤為黃,六五居上卦之中位,故稱“黃中”。“黃中”即正中。君子掌握正中之道,就能通達事理。“體”即“禮”,古代“體”與“禮”通用。“正位居體”,猶言以禮居正位。六五為中,為柔順,為厚德載物,故說“美在其中”。“暢”,充也,達也。“支”通“肢”,指四肢,即行動。美德存于心中,表現在行動上,發揮在事業上,達到了極美的境界。

君子內守文德,外通物理,得處尊位,屈居下體,美積于中,德施于外,暢通于四體,發現于事業,美莫過之。黃中,言文德蘊于內也。通理,言文无不通、理无不至也。正位,五位尊,在坤則唯取中正之義。居體,裳之物,敝下體以為功也。四支,猶言四方也,大德行遠,廣被四方,表里兼善,古今无隔。所營謂之事,事成謂之業。

小結:以上釋六五爻辭的意義。

陰疑于陽必戰,為其嫌于无陽也,故稱龍焉。猶未離其類也,故稱血焉。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,天玄而地黃。

“疑”,似也。坤陰發展到上六,其勢力已與陽相類似。既然相類似,就有勢均力敵的狀態,就必然要發生爭戰。兩物相似謂之嫌。“嫌”,近似。上六陰之極,有向陽轉化的趨勢,它近似于陽,但其中看不有出有“陽”,故說“无陽”。雖然看不出有陽,但是其中已經含有陽,故用“龍”稱謂。“龍”,指乾陽。“稱龍”,以說明坤陰之中含有乾陽。從而說明陰中有陽、陽中有陰、不至于把陰陽絕對對立起來的道理。雖然坤中有陽,但它還是沒有離開陰類之物,用“血”來代稱陰。“血”,陰屬。“玄”,青色,指天的顏色。“黃”,指地的顏色。“玄黃”,天地混合之雜色。所謂“雜”,指陰陽混合,是一種向另外一種事物轉化的過渡階段。

陽實陰虛,實者存誠,虛者生疑。六陰終成,卦氣十月,後天八卦乾用其事,故謂「陰疑于陽必戰」,《說卦》所謂“戰乎乾”也。戰者,陰陽相薄,牧牝交接之義。十月立冬,冬者終也,乾陽終于西北而不周,故曰「為其嫌于无陽」。亥宮天門,乾之都也,「故稱龍焉」。上六極陰,猶未游離于其群類,血為陰物,「故稱血焉」。陰陽離則異氣,合剛同功,玄者天之色,黃者地之色,血色玄黃,則天地雜類,而陰剛无別矣,「夫玄黃者天地之雜」也。陰陽交戰,天地混雜,天尊地卑,卑高以陳,各司其位,各守其分,不可移易,故其終又分言「天玄而地黃」也。

小結:以上釋上六爻辭的意義。

【總論乾坤】:易之體例,初爻敬始,上爻善終,三四慎獨,二五尚中。初爻敬其始,若“潛龍勿用,履霜堅冰至”之辭,應《訟》作事謀始之象。上爻善其終,若“亢龍有悔,龍戰于野”之辭,應《歸妹》永終知敝之象。三四慎其獨,若“終日乾乾,含章可貞”之辭,應《震》恐懼修省之象。二五尚其中,若“飛龍在天,不習无不利”之辭,應《乾》以易知、《坤》以簡能之象。乾之初九“潛龍勿用,陽在下也”,坤之初六“履霜堅冰,陰始凝也”,此夫子所以于乾坤初爻明九六陰陽之義也。乾體三而用九,坤體六而用六,三九六六皆合十二,十二者,天地之大數,而合陰陽之體用也。

乾坤者,一飛一伏,一屈一伸,飛伏之際,屈伸之間,莫不有相對取象之例也。乾之為君出自《說卦》,坤之為臣見于《文言》;乾之為圓出自《說卦》,坤之為方見于《象傳》;坤之為裳出自《象傳》,乾坤之為衣裳見于《繫辭》;坤之為文出自外物,乾之為質見于我心。此時我心即是道心,即是天地之心。

胡炳文曰:“乾之二五,誠之意多,實心以體物,是乾之德也。坤之二五,敬之意多,虛心以順理,是坤之德也。而要之未有誠而不敬,未有敬而不誠者,乾坤一德也,誠敬一心也,聖人所以分言之者,蓋乾陽主實,坤陰主虛,人心之德,必兼體焉,非實則不能虛,天理為主,然後人欲退聽也,非虛則不能實,人欲屏息,然後天理流行也,自其實者言之則曰誠,自其虛者言之則曰敬,是皆一心之德,而非兩人之事,但在聖人則純乎誠矣,其敬也,自然之敬也,其次則主敬以至于誠。”

程頤曰:“誠則无不敬,未能誠,則必敬而後誠,而以乾坤分為聖賢之學者此也”。

書名:樂說周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