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. ䷕ 賁 ( ☲ 離下 ☶ 艮上)
【經文】
賁:亨。小利有攸往。
彖曰:賁亨,柔來而文剛,故亨。分,剛上而文柔,故小利有攸往。剛柔交錯,天文也。文明以止,人文也。觀乎天文,以察時變;觀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
象曰:山下有火,賁。君子以明庶政,无敢折獄。
初九:賁其趾,舍車而徒。
象曰:舍車而徒,義弗乘也。
六二:賁其須。
象曰:賁其須,與上興也。
九三:賁如,濡如,永貞吉。
象曰:永貞之吉,終莫之陵也。
六四:賁如皤如,白馬翰如。匪寇,婚媾。
象曰:六四,當位疑也。匪寇婚媾,終无尤也。
六五:賁于丘園,束帛戔戔,吝,終吉。
象曰:六五之吉,有喜也。
上九:白賁,无咎。
象曰:白賁无咎,上得志也。
樂說賁卦
22. ䷕ 賁 ( ☲ 離下 ☶ 艮上)
賁:亨,小利有攸往。
賁,卦名。賁,飾也。為卦山下有火,山者百物草木之所聚,下有火則照見其上,品匯皆被光彩,賁之象也。
賁卦之下卦為離,離為明,為文;上卦為艮,艮為山,象徵文飾。六二得位得正,故“亨”。“小”,指六五。六五以柔得中,與上九比應,故柔“小”者,利于有所前往發展。
艮三,震屮,離貝,上卉下貝,賁之字也。坎三,震足,艮尾,離龜,三足龜者,賁之物也。艮山,離火,震草,坎木,火照山下,草木郁郁,燦然有文,賁之象也。艮山,離火,震玉,艮石,明火燎山,玉石俱焚,鳥獸盡散,賁之戒也。總言之,賁者,大道、文飾、裝修、妝扮、光彩、華美、奔走、覆敗、勇士、烏龜、墳墓也。
【觀象】:初四互既濟 ䷾ ,日月麗天,仰能遠觀,彝倫攸敘,俯可近察,仰觀俯察,文之用也。二五互解 ䷧ ,宥過赦罪,明之用也,慎之功也。《大宗師》曰:“以刑為體,以禮為翼,以知為時,以德為循。”有見于是也。三上互頤 ䷚ ,言者,心之聲、身之文也;行者,心之畫、身之質也。言行相顧,文質彬彬,然後君子。初五互豐 ䷶ ,无敢折獄,明而慎也,折獄致刑,明以動也,折獄慎而致刑果,則刑无所加,而民協于中矣。二上互蒙 ䷃ ,童稚敦樸,物不擾也,混濛蔑明,民不備也,醇厚樸素,質之用也。反體曰噬嗑 ䷔ ,明罰敕法,先天開物;明政折獄,後天成務。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。對體曰困 ䷮ ,君子困頓之時,不伸其言,不尚其口,更有致命遂志,以要其質者矣。
【玩辭】:亨通,小利有所往。離明也,艮止也、誠也。文明以止,則无徑情直行之流弊;自明而誠,乃見德政教化之敷布。賁之道,所以亨也。離坎共爻,震艮連體,明陷動止,又見上九文柔,失位无應,唯得六五相比互飾,故曰「小利有攸往」,言文不可滅質也。
《序卦傳》曰:“物不可以茍合而已,故受之以賁。賁者,飾也。”蘇軾曰:“直情而行之謂茍,禮以飾情之謂賁。”人相合而後有彝倫,物相合而後有文章,此賁 ䷕ 所以承噬嗑 ䷔ 也。
《雜卦傳》曰:“賁,无色也。”无色者,賁之體也。有色者,賁之用也。唯其无色,乃能成其有色。蓋因无色而後求有色,養其體而後全其用,猶本末之相成,始終之相得,文質之相資也。老子曰:“大音希聲,大象无形。”《心經》曰:“空不異色,色不異空。”孔子曰:“繪事後素。”三家之論,會通于易,則曰:“賁,无色也。”
賁 ䷕ ,六二主卦,賁其須,從頤動,文不勝質也。
彖曰:賁,柔來而文剛,故亨。分剛上而文柔,故小利有攸往。山下有火,天文也。文明以止,人文也。觀乎天以察時變,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。
“柔”指六二,“剛”指九三。“柔來”按卦變說,柔來自坤。“文剛”,文飾九三之剛。陰陽交互文飾,故“亨”通。賁卦之下卦為柔,上卦艮為剛,故說“分”。艮為山,山上有草木之文,故說“剛上而文柔”。上剛下柔,故說“剛柔交錯”。離為日,坎為月,艮為星,震為辰,天上日月、五星運行不已,象徵天文,故說“天文也”。離為文明,艮為止,故說“文明以止”。離為禮、震為樂,禮樂是中華文明的標志,故說“人文也”。震為生,艮為成、為天,故說“化成天下”。觀察天文,知道四季寒暑的變化,以制定歷法,用以指導人民的生產實踐活動;觀察人文,知道禮樂內容和本質,用文明教化民眾,提高人的文明程度,從而達到文明教化的成功,使天下和諧、和平而安康。
坤施乾受,乾得一陰而生離體,乾質坤文,文不勝質,所以亨也,故曰「賁,柔來而文剛,故亨」,據卦體釋斷辭也。乾施坤受,坤得一陽而生艮體,剛質柔文,質不害文,所往利也,故曰「分剛上而文柔,故小利有攸往」,據卦體釋象辭也。離日,坎月,震星,艮辰,陰陽判分,天地生物,日月運其光,星辰曜其輝,故曰「山下有火,天文也」,據卦象釋卦名也。日月運行,當軼文也。離文明也,艮精質也,文化左衽,撥亂夷世,彝倫攸敘,人道由是而立焉,故曰「文明以止,人文也」,據卦德解釋卦名也。經天緯地之謂文,照臨四方之謂明。聖人觀察日月星辰之運行,通曉氣象物候之變化,順時應物;考證人事之因革,制定典章禮儀,順天應人。故曰「觀乎天以察時變,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」,贊賁道之大用也。弘覺道忞禪師曰:“舞干羽而格有苗,八荒順化;垂衣裳而朝萬國,天下歸仁。”此之謂也。
象曰:山下有火,賁。君子以明庶政,无敢折獄。
下離上艮,離為火,艮為山。故有“山下有火”之象。山下有火而上照山上的草木,萬木百草都被其光彩,故說“賁”。艮為君子。離為明,坤為庶政。“折”,判斷、裁決。坎為獄。三在坎中,得正,故說“无敢折獄”。君子據此卦象,應該明察各項政務,但不能以文飾的方法隨便斷獄。斷獄要以事實為據,以文飾(表面現象)斷獄,就會違背實情而造成冤獄。
山下有火,華美物類,君子觀之,明修政教,謹慎斷案。噬嗑 ䷔ 曰「明罰赦法」,威明并用也。賁 ䷕ 曰「明庶政,无敢折獄」,明慎并用,而慎重于明也。明,離之火也。政,震之修也。庶,坎之眾也。无敢,艮之慎也。折,判決,震之果行也。獄,案件,坎之桎梏也。
初九:賁其趾,舍車而徒。
中互為震,震為足,應在震,故說“賁其趾”。“舍”,止也。中互坎為車,艮為止,坎車前行遇艮止,故有“舍車”之象。本爻與六二親比,與六四為正應。“徙”,徒步行走。與二比應,順從坎車,與四相應順從震足,有“舍車而徒”之象。“賁其趾”,穿上漂亮的鞋子,以文賁自己的足趾。“舍車而徒”,舍棄車子不乘,而徒步行走。
【觀象】:趾,震也。車,坎也。徒,震也。中爻互解 ䷧ ,初九承之,其來復吉,其往有功,舍車而徒,猶不失于義也。賁 ䷕ 而旅 ䷷ ,縲紲 léi xiè 之憂,生于九錫,辱常接于榮,罰常繼于賞,君子知之,舍車而徒,則刑獄无所加矣。誠如莊子曰:“利害不通,非君子也。”賁 ䷕ 之艮 ䷳ ,君子思不出其位,故當處下无位之時舍車而徒,守德而不失禮義也。
【玩辭】:文飾其腳,棄車不乘,徒步而行。乾為質,坤為文,剛為質,柔為文。夫賁 ䷕ 之體也,上艮下離,艮一剛二柔,質不足而文有余,離一柔二剛,文不足而質有余。故前三爻重文,後三爻重質,初車四馬,辭亦成文。或曰離象文明,艮體精質,亦見其所重也。蓋爻為物,物以稀為貴。卦為體,體以象為基。初九陽剛質素,居明體而處下,象有德无位之君子,自賁其所行也。比二非正,應四有德,君子守道,故去近謀遠,棄逸就勞,舍車而徒。孟子所謂“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”者,此也。是故,君子所賁,世俗所羞;世俗所貴,君子所賤。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,君子之風也。初九剛明,服冕乘軒,紆青佩紫,志之所求也。賁其趾,素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;舍其車,不貴外物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莊子曰:“德為循者,言其與有足者至于丘也。”其初九之謂邪?千里之行始于足下,初九賁趾,存敬始之戒也。
象曰:舍車而徒,義弗乘也。
“義”,道理。“義弗乘也”,初九地位卑下,沒有乘車的資格,按道理不能乘車。
君子之賁,守其義而已。初九无位,舍車而徒,于義不可以乘,猶山下不宜有火也。 无位君子,舍車而徒,不因富貴而淫,不因貧賤而移,德義存焉,身教行焉。
六二:賁其須。
“須”,頤旁的胡須。艮為須,離為文。艮須在上,文飾在下,故說“賁其須”。六二與九三,均得位无應,而又互相親比,相比則互相文飾。六二為柔,為文;九三為剛,為質。九三與六二的關系是剛柔的關系,又是文質的關系。文飾應當合符其本質,文飾要適中。“其”指九三,六二之文,文飾其九三之質。
【觀象】:須,艮也。賁須者,隨頤而動;休命者,順天而行。賁 ䷕ 而大有 ䷍ ,君子事上以敬,事下以寬,本于天地之道,成乎位育之功。初九舍車,藏器于身,六二賁須,待時而動,賁 ䷕ 之大畜 ䷍ ,君子所以自藏,所以自示也。
【玩辭】:文飾胡須。六二中正,得其位而无應,三亦无應,俱无應而比焉,近而相得,動靜隨剛,故有賁須之象也。須之為物,動止隨頤,猶善惡系于質,而不由于賁也。
象曰:賁其須,與上興也。
“上”指九三。中爻震為行、為動,故為“興”。“興”,起也。六二依附于九三,恰似須依附于頤一樣。頤須互相文飾,頤動則須美,須隨頤動則頤美,故曰“飾其須”。
二三无應,同德相承,可相與而興起,柔得剛而後立,猶須之隨頤也。
九三:賁如濡如,永貞吉。
坎為水,故說“濡”。“濡”,潤濕。“如”,語助詞,同“然”。“濡如”,潤濕的樣子。九三與六二相互親比,相互文飾,相互施以潤澤。九三處于六二與六四兩陰爻之間,當文飾之時,二陰來與之親比,故有潤澤之象。九三當位,與上无應,故說“永貞吉”。但不能樂而忘憂,應該長久堅守正道,可以獲得吉祥。
【觀象】:濡,潤澤,取象坎之水。賁 ䷕ 而噬嗑 ䷔ ,臘肉之食,需去毒也;文飾之賁,當防過也;永貞之吉,終莫之陵也。慎言語,節飲食,善養其正,而无沉溺之憂,賁 ䷕ 之頤 ䷚ ,君子所以求永貞之吉也。
【玩辭】:華麗潤澤,長守剛正則吉祥。九三无應,下乘六二,上承六四,文飾之盛,潤澤充盈,故曰「賁如濡如」。易之例,凡言“某如某如”者,皆是猶豫不決,兩端不安之辭。文過則質喪,質喪則文弊,要其長守剛正之德,令文不勝質則吉也。
象曰:永貞之吉,終莫之陵也。
艮為陵,三與上為相應位,但是无應,故說“終莫之陵也”。“之”:往也、去也。是說最終不能到達上九之丘陵,不能實現潤澤他人的志向,只能永遠保持貞正之道,可以獲得“吉”祥。
永貞之吉,則文不勝質,故不至于陷溺也。陵,侮也,震之侵伐也。
六四:賁如皤如,白馬翰如,匪寇婚媾。
艮為白。“皤”,白也,色素之貌。“翰”,白也。中爻震為白、為馬,“白馬”之象。六四與初九為正應,本可以互為文飾,但為九三所隔,未成其文飾,以“皤”白比喻之。坎為寇,六四得位得正,不做邪惡的事情,故說“匪寇”。六四之陰下求于初九之陽,“婚媾”之象。文飾得如此素白而淡美,乘坐的白馬又是那樣的純白而无雜色,不是進行搶劫的強盜,而是求婚配的隊伍。
【觀象】:賁如,光彩之貌,猶賁然也。皤如,頭發花白之貌。翰如,疾行之貌,快速返樸之義也。取震行坎疾之象也。匪寇婚媾,應而遇妒,先疑後合,《屯》六二、《睽》上九亦見之,皆取坎象。三爻皆失位,故坎為非也;強梁入于夜,故坎為寇盜也;或曰乾辟坤體,陰陽匹配;或曰女宿居坎,類主婚姻;或曰玄武值坎,龜蛇合體。故坎為婚媾也。賁 ䷕ 而復賁 ䷕ ,賁之極者,必反樸矣。賁 ䷕ 之離 ䷝ ,文飾已極,大人明明德,反樸歸真而已矣。
【玩辭】:賁然白發,白馬疾行如飛,并非寇盜,而是求婚之人。六四巽位,初九震位,震巽皆白,發白馬亦白,文飾之極,反歸于質。四應于初,其前往求賁之心切,如飛翰之疾,故曰「白馬翰如」。六四之才,正位居體,與初相應,雖遇二間隔,然二三相比,間而不滯,終必獲親,故曰「匪寇婚媾」,疑慮終得消也。六四應初,故求賁于初。初九剛明,无位君子,內守德義,擬之曰「舍車而徒」。六四乘馬,大夫諸侯,外求賢能,喻之曰「匪寇婚媾」。按《周禮》之說,馬八尺以上為龍,七尺以上為騋,六尺以上為馬,五尺以上為駒。是故,乾 ䷀ 曰“乘龍”,天子之用也。屯 ䷂ 曰“乘馬”,諸侯之用也。睽 ䷥ 曰“喪馬”,庶人之用也。
象曰:六四,當位疑也。匪寇婚媾,終无尤也。
坎為疑,指九三。“疑”,疑懼也。六四下求于初九,雖然以陰爻處陰位為當位,但疑懼其九三與之親比。“尤”,過錯。六四當位而守正,下求于初,最終无“尤”。
六四正位,坎體巽爻,坎狐疑也,巽猶豫也,故曰「當位疑」也。若守正而不渝,始疑終合,亦无它患,故曰「終无尤」也。尢,怨尢,震怒坎疑也。九三曰「賁如濡如」,疑文過質也。六四曰「賁如皤如」,疑質害文也。三四之疑,皆以中爻立象;及其信也,亦以中爻立象。中爻曰解 ䷧ ,處離處艮,居文居質,疑文質之相害也;雷發雨降,兩得其當,孚文質之相資也。陰陽薄而為雷,陰陽和而為雨,雷發雨降,陰陽由疑而和之象也。
六五:賁于丘園,束帛戔戔,吝終吉。
“丘園”,山丘之園。艮為丘園,指上九。坤為帛。六五失正,動而為巽。巽為繩,艮為手,“束”之象。“束帛”,被捆起來的絲綢。“戔戔”,眾多。六五位不正,故“吝”。本爻變得位得正,故說“終吉”。六五之君文飾好山丘的園圃,手持眾多的絲綢,向下招聘賢才之士,雖然有所吝難,但終可獲得“吉”祥。
【觀象】:丘園,艮之敦厚也。束帛,巽布也、坎五、匹也,五匹布。戔戔,巽之微薄也。賁于丘園,虛而待物,敦本者也。束帛戔戔,禮微物薄,尚實者也。賁 ䷕ 而蠱 ䷑ ,見素抱樸,安之若命,君子所以治身蠱而致心齋也。君上招賢,圖治平也;男子納征,思齊家也。賁 ䷕ 之家人 ䷤ ,明揚側陋,遇主于閭巷,丘園之簡,束帛之約,或有羞吝,猶可全賁道矣。
【玩辭】:求賁于丘坂園圃,外比于賢,禮微物薄,雖可羞吝,終獲吉祥。六五陰柔,不能自為,外比上九,求賁于賢,故曰「賁于丘園」。丘,城外而高者。園,城外而近者。丘園,遠離繁華,安靜質樸之所,意指上九也。束帛之為物,以其納征也厚,以其招賢也薄,故可羞吝也。束帛,古時聘請或探問之禮物也。三代无金幣,用布帛和乘馬為通貨,謂之帛幣或馬幣。戔戔 jiān ,禮薄儀簡之意也。上九剛明,見素抱樸,六五柔中,安之若命,志同道合,均无應系,五雖簡擇而求,上亦有求必應,共治賁功,而終得其吉矣。
象曰:六五之吉,有喜也。
六五動而為陽,陽為喜,故說“有喜也”。
賁極之時,外比于賢,成賁之功,以其樂得見素抱樸故也。夫有慶者,外假于物也。有喜者,內求于心也。《論語·雍也》曰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。”六五之吉,非以其知之,而以其樂之矣。
上九:白賁,无咎。
艮為白。“白賁”,素白无華的文飾。上九為賁卦之終,文賁到了極處而歸于无色,无色曰“白”。素白,純美質樸的象徵,文勝而反歸于質樸,文飾的正道,故无“咎”害也。
【觀象】:剛曰質,柔曰文,賁 ䷕ 而剝 ䷖ ,五陰消陽,剝窮返下,君子觀之,文極歸質,見素抱樸,賁成而无咎也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曰:“道隱于小成,言隱于榮華。”賁 ䷕ 之明夷 ䷣ ,日入地下,明道夷傷,猶小成之隱大道,如浮華之蔽至言,君子知之,不矜小成,不慕榮華,明慎之至也。隨 ䷐ 之九四曰:“有孚在道,以明何咎。”此也。
【玩辭】:白亦文飾,无咎。上九居艮質之終,當賁道之極,賁極則返質,終歸于无所飾,故賁道成而无咎也。程頤曰:“所謂尚質素者,非无飾也,不使華沒實耳。”當此也。若六五擬文王、劉備之德,則上九當飛熊、臥龍之才也。
象曰:白賁无咎,上得志也。
上九與六五親比,陽得陰為朋而亨通,故說“上得志也”。
上九賢德,居无其位,處无其應,被褐懷玉以待時,因得六五親比,服冕乘軒,主賁之功,是其心志所向,故曰「上得志也」,當太公遇文王之事也。
【總論】:賁 ䷕ 之取義,始則因天下之質而飾之以文,終則反天下之文而歸之于質。陰賁于陽,相應者以應而相賁,敵應者以比而相賁。以柔之為道,不利遠者故也。四與初應,求賁于初,故初「舍車」而四乘馬也。二比三而求賁于三,故二「賁須」而與三興。五比上而求賁于上,故五「束帛」以求,而上得其志也。此六爻之用事,所以治全體之賁也。
書名:樂說周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