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. ䷌ 同人 ( ☲ 離下 ☰ 乾上)
【經文】
同人:同人于野,亨。利涉大川。利君子貞。
彖曰:同人,柔得位得中,而應乎乾,曰同人。同人曰:同人于野亨,利涉大川,乾行也。文明以健,中正而應,君子正也。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。
象曰:天與火,同人。君子以類族辨物。
初九:同人于門,无咎。
象曰:出門同人,又誰咎也。
六二:同人于宗,吝。
象曰:同人于宗,吝道也。
九三:伏戎于莽,升其高陵,三歲不興。
象曰:伏戎于莽,敵剛也。三歲不興,安行也。
九四:乘其墉,弗克攻,吉。
象曰:乘其墉,義弗克也。其吉,則困而反則也。
九五:同人先號咷而後笑,大師克,相遇。
象曰:同人之先,以中直也。大師相遇,言相克也。
上九:同人于郊,无悔。
象曰:同人于郊,志未得也。
樂說同人卦
13. ䷌ 同人 ( ☲ 離下 ☰ 乾上)
同人:同人于野,亨,利涉大川,利君子貞。
同人,卦名。 ䷌ ,卦象。同人者,與人同也。天在上,火性炎上,上與天同,同人之象也;二五皆居正位,以中正相同,同人之義也。
同人卦為下離 ☲ 上乾 ☰ ,離為明,乾為人,由于人人內心光明相親和,所以為“同人”。乾為野。“野”,郊野、野外,“廣闊”的意思。在社會生活中,要心地光明,正直无私,胸懷廣大,才能團結人,才能與人和同。團結就是力量,沒有不能克服的困難,故作事“亨”通。乾為大川,二與五為正應。由于沒有不能克服的困難,故“利涉大川”。乾為君子。與人團結不能同流合污,沒有原則。所以,告誡君子與人和同時,必須守持正道,堅持正確的原則。
乾上出,火上炎,心象同;乾類日,離象日,物象同;先天乾與後天離同舍南方,境象同。是故,乾離名同人者,親和之義也。
【觀象】:初四互家人 ䷤ ,天下一家,謂之大同。子曰:“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,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。”此之謂也。孟子所謂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者,謂此者也。二五互姤 ䷫ ,二上亦然,天地相遇,品物咸章,雖千里之遙,縱萬古之遠,亦不遺矣,是「同人于野」之象也。三上互乾 ䷀ ,天道健行,是「利涉大川」之象也。初五互同人 ䷌ ,欲人同我,我必先同于人。孟子所謂“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”者,言性相近也。同人 ䷌ 反大有 ䷍ ,皆一陰應眾陽之象。同人 ䷌ 對師 ䷆ ,故九五曰「大師克相遇」。
【玩辭】:與人親同在曠野,亨通,利于濟渡險難,利君子之占。一陰應五陽,是同人之象。曠遠而无私,是「于野」之喻,「同人于野」,其同也大。六二中正,无私无曲,親同五陽,物无不應,人无不助,事无不濟,而亨之道也。乾之性健,離之情明,健而能明,足以濟渡險難,故曰「利涉大川」。乾乾君子,燁燁之明,千里萬古,志无不同,道无不合,君子之道如是,則其占无所不利也。
《序卦傳》曰:“物不可終否,故受之以同人。” 《否》象天地不交,《同人》象上下志通,傾否之始,惟天下同心同德,方能離否開泰,此《同人》所以次《否》也。
《雜卦傳》曰:“同人親也。” 《同人》是乾舍于離,《比》是坤舍于坎,故皆有親比和同之義。
同人 ䷌ ,六二主卦,中正无私,親同五陽,故謂同人。
彖曰:同人,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,曰同人。同人于野,亨,利涉大川,乾行也。文明以健,中正而應,君子正也。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。
“柔”,指六二,以陰爻居陰位,故說“得位得中”,與九五為正應,以中正相同。九五為君,六二為臣,故為“同人”。“應乎乾”,指六二應乎九五之乾陽。乾為行。“乾行”,向乾而行,指六二向前行與九五相應。離為文明,乾為健,故說“文明以健”。六二之陰應九五之陽,故說“中正而應”,是君子之正道也。文明、強健、不偏、无私等四者,是君子之四德。乾為君子,與坤相錯,坤為天下、為志。君子有此四德,能與天下之人應和,所以能通天下之志。
六二柔居陰位,中正而應九五,九五主乾,故曰「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」,據卦體釋卦名者也。至誠无私,而能蹈險難者,唯乾之剛健,故曰「同人于野,亨,利涉大川,乾行也」。離象文明,乾性剛健,二五中正,上下相應,君子之正道也,故曰「文明以健,中正而應,君子正也」,據卦德及二五爻位釋「利君子貞」。內文明而外中正,溝通天下人心志,實現至公大同,惟君子能為之,故曰「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」,釋「亨」者也。
象曰:天與火,同人。君子以類族辨物。
天在上,火性炎上,兩相親和,故曰“同人”。又曰“類”,同類、類同。“族”,聚也。“類族”,心裡同樣光明的人而相聚。“辨”,辨別、分辨。“辨物”,辨別事物的差異。雖然同類相聚在一起,但必須要分辨其間的不同,要認清同中有異。
君子法《同人》之象,將萬物加以分類,進而辨別之。「類族辨物」者,所以審異而致同也。《繫辭》曰:“方以類聚,物以群分,吉凶生矣。”君子能類族辨物,則處物而不失其方,吉凶之應亦了然于心,故不占而已矣。
初九:同人于門,无咎。
本爻變為艮,門之象。“于門”,謂于門之外。初九以陽剛居下之陽位,為同人卦之始,與六二比應,一出門外就有同和之人,故“无咎”害。
【觀象】:初九承姤 ䷫ ,彖曰「勿用取女」,戒其偏私也。離之艮,火山旅 ䷷ ,離性附麗,艮象家門,麗于家外,是「同人于門」之象也。同人 ䷌ 之遁 ䷠ ,出門同人,其志必遠,其識必高,不爭其功,不諉其過,既无遁尾之厲,又无偏私之咎。 觀同人 ䷌ 之遁 ䷠ ,如見老聃之靜篤守一,莊周之虛无自逸,仲尼之恬淡好古。
【玩辭】:出門求同于人,沒有災禍。初九距六二最近,出門即可求同,故曰「同人于門」。初四无系應,不比于朋黨,廣遠而无私,得同人之道,是以「无咎」也。
象曰:出門同人,又誰咎也?
“又誰咎也”?就是“无咎”。以反問句的方式,重申初九爻辭的“无咎”。
親同曠遠,不結黨營私,誰人能有禍患呢?同人 ䷌ 與隨 ䷐ ,皆易溺于偏私。《隨》必「出門」而後可以「有功」,《同人》必「于門」而後可以「无咎」,皆于其始戒偏私也。
六二:同人于宗,吝。
六二為同人卦之主。乾為主、為宗。“宗”,宗族。“同人于宗”,和同于自己的親屬,猶同于門內,範圍狹窄,故為“吝”也。六二為陰爻處陰位,居中,與九五為正應,本來應該是好的,但在同人卦中,只同于自己所應的九五,故為“吝”。
【觀象】:乾離同舍南方,離之乾,是「同人于宗」之象也。同人 ䷌ 之乾 ䷀ ,象曰「見龍在田,德施普也」,是「同人于宗」之戒也。
【玩辭】:求同于宗族,困窮。二五相應,心有所系,親比朋黨,故曰「同人于宗」。六二失同人大公曠遠之道,是以吝也。易之例,凡六五應九二,則有君王禮賢或歸妹之象,故其爻辭多吉祥。而六二應九五,則有小人阿諛或君王近讒之象,故其爻辭多戒懼。六二是同人 ䷌ 成卦之主,彖辭言亨,而爻辭卻吝,何也?卦論時局,就總體而言。爻論時位,就個體而言。以卦體言之,則有大同之義。以爻位言之,則示阿黨之戒。履 ䷉ 之六三,亦復如是。
象曰:同人于宗,吝道也。
六二只應同九五,猶言只同于親戚和宗黨,而不同于无親无黨的外人,故為“吝道”也。
六二應五,親比朋黨,失同人曠遠无私之道,是以吝也。
九三:伏戎于莽,升其高陵,三歲不興。
互巽為伏,故說“伏”。離為戈兵,“戎”之象。“莽”,草也。巽為草莽,故有草“莽”之象。此爻以陽剛居下卦之高位,與上九不正應,不能和同,有兩陽相爭之象,故“伏戎于莽”,俟機而起。巽為股,本爻變為震,震為足,股足齊動,升之象也;九三位艮,為山、為高、為陵。故有“升其高陵”之象。離居三,三之象。“興”起也。坤為年、為歲。九三上遇三陽,得敵,其上升受阻,故說“三歲不興”。因為受阻,三年上升都沒有成功。
【觀象】:伏,藏也,取象巽之伏。戎,兵也,取象離之戈兵。莽,林也,取象巽之木。陵,山也,取象變體艮。三,取象變體震,震成數三。歲,取象巽,巽為木,木星主歲。離象甲兵,巽象山林,離承巽,變體出艮,是「伏戎于莽」之象也。雷有赫赫之威,電有燁燁之明,離之震,懾于雷電之威明,是以「三歲不興」也。同人 ䷌ 之无妄 ䷘ ,天下雷行,物與无妄,君子對之,伏莽不興,群小聽命,不妄作為,是以无咎也。
【玩辭】:埋伏兵甲于林莽之中,登上高陵,三歲不能發動。九三剛而不中,象剛暴之人,上无正應,欲同于二,卻失其正,欲強其同,又懼九五之見攻,伏藏兵戎于林莽,時升高陵以顧望,歷三歲之久,終不敢發也。伏莽者,小人之咎也;升陵者,君子之正也。
象曰:伏戎于莽,敵剛也。三歲不興,安行也。
“敵剛”,指九三與上九的關系,九三與上九均為陽剛之爻,為敵應,說明九三之敵剛強。乾為行。“安行”,前行困難。“安”,疑問副詞,相當于“豈”、“怎麼”。“安行”,安能前行呢?因敵剛強不敢冒然前行。
九三伏戎于莽,欲阻止乾體三陽來親同六二,故曰「敵剛也」。三歲不興,是行不通,乾卦三陽親比六二乃大勢所趨,非九三所能阻止,故曰「安行也」。安,語氣辭。安行,如何能行呢?
九四:乘其墉,弗克攻,吉。
“墉”,墻也。巽為墉。四居巽之上,故曰“乘其墉”。“克”,能也。“弗克攻”,不能進攻。由于居高墻之上,利于防守,所以不能攻克。九四位不當,不利于攻伐,只宜于自守,這樣可以獲得“吉”祥。
【觀象】:乘,登也,取象伏震,升也,取象互巽。墉,城墻,取象巽之高。克,能也。攻,取象伏震,震伏故不克攻。乾之巽,天風姤 ䷫ ,女與兵皆陰之物事,彖曰「勿用取女」,猶言「弗克攻」也。同人 ䷌ 之家人 ䷤ ,視黎庶為家人,則弓矢干戚,必无所施,乘其墉,義弗克也。
【玩辭】:登上城墻,不能攻占,吉祥。九四下无應與,欲同于二,而為三所隔,近而不相得,故乘墉以妄行攻奪。然居柔失位不中,故有自反而不克攻之象。若能改過則不失同人之道,如是吉也。
象曰:乘其墉,義弗克也。其吉,則困而反則也。
九四陽爻居陰位,位不當,陽剛而不中正,又與初不正應,失位乘剛,本欲與三爭同于“二”,為三所隔,只有“乘墉弗攻”。“義”,理也。離為火、為戈兵,火炎上,有攻九四的可能性。中爻巽為風,火被風吹散,故“弗克也”。本爻變中爻為坎,坎為困、為則。“則”為法則之“則”。“反則”反常的法則。知不能進攻的困窮,由攻而反以自守相保,故獲“吉”祥。
就同人之大義而言,九四不能攻占,故曰「義弗克也」。能迷途知返,「困而反則」,獲其吉也。九三曰「三歲不興」者,不失正也。九四曰「弗克攻」者,返其正也。《繫辭》曰「三多懼而四多譽」,是以九四獲吉也。
九五:同人先號咷而後笑,大師克相遇。
乾為先,巽為號咷,故說“先號咷”也。“咷”,啕也。“號咷”,嚎啕、痛哭之貌。乾錯坤,中爻巽錯為震,震為笑。上為前,下為後。故說“後笑”。乾為大,坤為師,故有“大師”之象。“大師”,大軍也。“克”,勝也。和同于人,先痛哭而後歡笑,大軍攻戰獲勝,志向相同者相會合。九五以陽剛中正居尊位,與六二為正應,為同心同志者,但三與四相隔,不能與二和同,故嚎啕痛哭,後克敵獲勝,與二相會合,故又歡笑。九五為剛健中正之君,下應六二,故說“相遇”也。三與四欲與之抗爭,必被“大師”所“克”。
【觀象】:號咷,放聲大哭,取象巽之呻吟。克,攻克,取象乾之戰。乾金也,離火也,乾之離,金火相爍,交戰于初,歷久乃化,是以「先號咷而後笑」也。號咷之先,猶未同也,同人 ䷌ 之離 ䷝ ,內外休明,則道已同矣,此即「大師克相遇」之象也。
【玩辭】:與人求同,先哭後笑,因克勝而會師。九五親同六二,遇三四為滯,遂興師而克勝之,始得會合,蓋其初因不遇而號咷,今得相遇而後笑,是偏私之情,而非大同之體也。「大師克相遇」者,言三四雖強,二五終能相應,得上下同心同德者也。
象曰:同人之先,以中直也。大師相遇,言相克也。
乾為直。“直”,正也。“中直”,即是中正。“以”,因也。和同于人,先嚎啕痛哭,因為三、四相敵。九五中正誠直,得六二相助,與三四交戰,必能獲得勝利。
九五居中正之位,合君子貞正之道,故曰「以中直也」。九五與六二相應,必能戰勝險阻,最終與六二親同,故曰「言相克也」,謂九五克勝三四兩是陽者也。
上九:同人于郊,无悔。
乾為郊,郊之象也。“郊”,邑外之地。同人卦的廣大志向是“同人于野”。但是,實際上與人和同是相當困難的,初九“同人于門,无咎”,六二“同人于宗,吝”,九五與六二和同也是經過激烈的抗爭才得實現。上為外。雖然與野外的人和同不能實現,與郊外的人和同,是无“悔”恨的。
【觀象】:乾之兌,天子西郊祭月之象,求同于天者也。同人 ䷌ 之革 ䷰ ,彖曰「悔亡」,猶上九「无悔」也。
【玩辭】:與國郊之人親同,沒有憂悔。上九居外无應,物莫與同,心亦无悔,以其志未得也。國外曰郊,郊外曰野,郊不及野曠遠,故不獲吉亨,止于无悔而已。彖曰「同人于野」,則能絕其私與,而廓然大公,此其所以「亨」也。
象曰:同人于郊,志未得也。
坤為志,但是坤伏于乾,故曰“未得志”也。“同人于郊”是“同人于野”的廣大志向沒有得以實現,是不得已的結果。上九處同人卦之極,內无應求,只求同人于郊。
上九與六二的距離最遠,既不比,又不應,其所同者未能周于天下,是其志之未遂也。
【總論】:同人卦前三爻自同而異,後三爻自異而同。初九「同人于門」,曠遠之同,于門无咎。六二「同人于宗」,自同而異,于宗吝道。九三「伏戎于莽」,終至于異,是以「三歲不興」也。九四「弗克攻」,自異而同,是以吉也。九五「先號咷而後笑」,歷異趨同,「大師克相遇」也。上九「同人與郊」,終歸于同,是以「无悔」也。是故,同人于宗,不若于門,于宗吝道,于門无咎;同人于門,不若于郊,于門无咎,于郊无悔;同人于郊,不若于野,于郊无悔,于野道亨。
書名:樂說周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