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3. ䷪ 夬 ( ☰ 乾下 ☱ 兌上)
【經文】
夬:揚于王庭,孚號。有厲,告自邑。不利即戎,利有攸往。
彖曰:夬,決也,剛決柔也。健而說,決而和。揚于王庭,柔乘五剛也。孚號有厲,其危乃光也。告自邑,不利即戎,所尚乃窮也。利有攸往,剛長乃終也。
象曰:澤上于天,夬。君子以施祿及下,居德則忌。
初九:壯于前趾,往不勝,為咎。
象曰:不勝而往,咎也。
九二:惕號,莫夜有戎,勿恤。
象曰:有戎勿恤,得中道也。
九三:壯于頄,有凶。君子夬夬獨行,遇雨若濡,有慍无咎。
象曰:君子夬夬,終无咎也。
九四:臀无膚,其行次且。牽羊悔亡,聞言不信。
象曰:其行次且,位不當也。聞言不信,聰不明也。
九五:莧陸夬夬中行,无咎。
象曰:中行无咎,中未光也。
上六:无號,終有凶。
象曰:无號之凶,終不可長也。
樂說夬卦
43. ䷪ 夬 ( ☰ 乾下 ☱ 兌上)
夬:揚于王庭,孚號有厲。告自邑,不利即戎,利有攸往。
“夬”,卦名,決也,絕也。陽決陰也,三月之卦也。其卦乾下兌上,以二體論,水在天上,勢必及下,決之象也。以爻論,五陽長盛,一陰將消,亦決之象也。
兌上缺,故絕也。乾為揚、為王,兌錯為艮,艮為庭,故有“揚于王庭”之象。“揚”,宣揚、宣布。“王庭”,百官會聚之處。國君在王庭里宣揚誥令,決斷制裁小人,表示公正无私。乾為孚。兌為口,為號。“號”,號令。乾為厲。故有“孚號有厲”之象,是說以誠信的態度號令眾人防備危險。兌為告。乾錯坤,坤為躬、為自、為邑、為眾。“告自邑”,告訴邑內的眾人。乾為戎。一陰處五陽之上,故“不利即戎”,即不利于兵戎相見,利于有所前往。
乾圓玉也,兌缺也,圓玉有缺,夬之字也。兌附決也,乾玉也,贈玦以紀念分別,夬通玦也。乾馬也,兌銳也,快馬疾行銳進,夬之象也。五陽決一陰,剛決柔者,夬之體也。造書契,治百官,察萬民,決斷諸事,夬之用也。五陽盛,陰氣墓,田鼠化為鴽,大壯之氣也。三月姑洗,萬物皆去故就其新,莫不鮮明,夬之數也。是故夬者,剛決也,決斷也,分別也,果斷也,判決也,割裂也,破缺也,迅速也,書契也。
【觀象】:初五互乾 ䷀ ,一陰消退,君子道盛,王庭合眾,故利有攸往也。二上互夬 ䷪ ,君子夬夬,不為情累,不為事羈,獨行何咎?反體曰姤 ䷫ ,姤者,遇也,陰遇陽也;夬者,決也,剛決柔也。姤止一陰之漸長,夬去一陰之乘陽。姤下一陰,憂小人之復盛。夬上一陰,慮小人之未盡。體相反而義相對也。對體曰剝 ䷖ ,小人剝廬,終不可用,是以揚于王庭,孚號有厲,合眾以去之也。
【玩辭】:在君王的朝庭上宣揚,誠信地呼號小人之險。告知自己的封邑,不利攻戰,利于前往。欲決陰小,必出師有名,而盡誠以呼號其眾,相與合力,是以揚于王庭,而告之于自邑也。一陰乘五陽,是小人尚存,而君子之道有所不及,故利有攸往也。不以君子道盛而安肆,存剛武而不殺,夬之善者也。揚于正庭,聲罪正辭也。孚號有厲,警戒危懼也。告自邑,未戡亂而先治其私也。不利即戎,存剛武而不殺也。利有攸往,一陰將消也。
揚,宣傳,兌之口也。王庭,朝堂,體乾伏艮也。號、告,通告,兌之口也。自,伏艮也。邑,伏坤也。即,就食也,兌之口也。戎,兵也,乾之戰而坤之眾也。即戎,攻戰。《論語·子路》曰:“善人教民七年,亦可以即戎矣。”
《序卦傳》曰:“益而不已必決,故受之以夬。夬者,決也。”益不可極,極則求而无厭,必擊而後決之。據二體言之,兌為澤,乾為天,水聚高處,益之則有潰決之憂,此夬 ䷪ 所以次益 ䷩ 也。夬亦存迅速之義。
《雜卦傳》曰:“夬者,決也,剛決柔也。君子道長,小人道憂。”依六爻言之,五陽漸長,一陰將盡,君子道長,小人道消,故有剛決柔義。或問:夬 ䷪ 五陽息陰,君子道長,緣何卦爻辭无一吉字?對曰:六陽息陰則夬 ䷪ 變乾 ䷀ ,亢龍有悔,獨陽不生,而陰不可盡滅也。
五陽息陰,夬 ䷪ ,上六主卦,无號之凶,終不可長也。
彖曰:夬,決也,剛決柔也。健而說,決而和。揚于王庭,柔乘五剛也。孚號有厲,其危乃光也。告自邑,不利即戎,所尚乃窮也。利有攸往,剛長乃終也。
“夬”,決斷也。夬卦為五陽剛在下,一陰柔在上,陽為君子,陰為小人。五陽剛在下表示君子的勢力強大;一陰柔在上,表示小人的勢力微弱。因而君子能決斷、戰勝小人,故說“剛決柔也”。“說”通“悅”。乾為健,兌為悅,故說“健而悅”。“決而和”,君子以剛健之德,以和悅的態度決斷小人,達到與小人和睦相處。“柔乘五剛也”,上六一陰柔乘于五陽剛之上,雖然有小人在上,但有眾多君子主持公道,王庭仍然會公正无私。“光”,廣也。“孚號有厲,其危乃光也”,朝廷雖然用誠信的態度號召眾人,但是有小人在上,仍然有危險,這種危險可能漫延廣大。“尚”,同上。“窮”,極也。“所尚乃窮也”,“告自邑”即告戒上六。上六為夬卦之極,已經到窮極之地,因而不利于有兵戎之事。“剛長乃終也”,陽剛決勝陰柔已經“終”結。
五陽息一陰,乾德健,兌德說而和,故曰「夬,決也,剛決柔也。健而說,決而和」,據卦體、卦德解卦名。依卦體言,一小人加于眾君子之上,是其罪也,故曰「揚于王庭,柔乘五剛也」,據卦體釋彖辭。小人勢微而為害也大,孚號以告,則知之則眾矣,故曰「孚號有厲,其危乃光也」。光,廣也。君子未戡亂而先自治其私,茍窮兵黷武,必生亢龍之悔,故曰「告自邑,不利即戎,所尚乃窮也」。九五前行,陽氣浸長,上六一變,君子之道純一,故曰「利有攸往,剛長乃終也」,據九五之德釋彖辭。
象曰:澤上于天,夬。君子以施祿及下,居德則忌。
上卦為兌、為澤,下卦為乾、為天,故有“澤上于天”之象。澤上于天,猶天上有水氣,陰陽相決,水氣凝聚降而為雨,故以夬為卦名。水潤澤于下,化育萬物。乾錯坤,坤為居。“居”,積也。乾為德。中爻均為乾,故說“居德”也。君子觀此卦象,應該施恩澤于下。如果修善積德而不施恩澤于下,則會遭致“忌”恨。
君子觀澤決于上而注溉于下之象,布恩澤布于生民,居功自矜則不宜。澤上于天,所謂稽天之浸也,必潰決无疑矣。財聚而不散則悖出,故君子以施祿及下。居身无所畏忌,則滿而溢,故君子之聚德也,則常存畏忌而已。《老子》曰:“萬物作焉而不辭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”此之謂也。祿,恩澤,兌也。德,功德,乾也。艮伏,故不居矣。忌,禁也,伏艮也。
初九:壯于前趾,往不勝為咎。
象曰:不勝而往,咎也。
“壯”,傷也。初九為震主爻,震為足。初為震的初爻,故為“趾”。震為動,陽遇陽為敵,故為“壯于前趾”。初九處夬卦之始,上與九四无應與,要想決斷,力量不足,若要執意前往必傷其足趾。急躁冒進,前往而不會獲勝,還會遭來咎害。不能取勝而盲目前往,必遭致“咎”害。
初與四為敵應,沒有條件取勝。沒有勝算而盲目前“往”,必有“咎”害。告誡人們凡事開始都必須謹慎,才能有取勝的把握。
【觀象】:初九動變,乾之巽,參卦曰姤 ䷫ ,女壯傷男,羸豕蹢躅,乃止之。初九壯趾,即戎尚武,故戒之。夬 ䷪ 之大過 ䷛ ,不勝而往,或生滅頂之災,必是剛絕之過者也。
【玩辭】:傷到前腳趾,不能勝任而前往,則生咎害。初九陽剛,居夬之始,是急于用夬而躁于進動者也。前行遇四陽為滯,近而无比,遠而无應,強為其事則生咎,故聖人戒之矣。壯于前趾,亦見「不利即戎,其危乃光」之義。
戕,害也。壯,止也。止于前趾,慎始也,不利即戎也。趾、往,皆取象初九震爻。
九二:惕號,莫夜有戎,勿恤。
象曰:有戎勿恤,得中道也。
乾為惕,為號令,故說“惕號”。“莫”,通“暮”。乾錯坤,坤為暮夜。兌為兵戎。“恤”,憂也。時刻警惕,即使夜間有出現兵戎之事,也不必憂慮。
二居中,乾為道。九二以陽剛居中位,有陽剛中正之德,并以“中”正之“道”行事,故即使有兵戎之事,也无須憂慮。
【觀象】:九二動變,乾之離,參卦大有 ䷍ ,遏惡揚善,決去陰小,順天休命之事也。然爻彖之間充滿戒懼,何也?蓋君子易治而小人難養也。夬 ䷪ 之革 ䷰ ,去故取新,革言三就,慎之至也。決陰去小,惕號有戎,如履虎尾,備之周也。夬 ䷪ 之革,君子所以革心易行之道也。
【玩辭】:膽戰心驚地呼號,夜晚有兵戎,不必憂慮。九二陽剛,履居陰位,剛柔相濟,又得中道,故能憂惕號呼以戒不虞,雖暮夜有戎,亦可无患也。九二爻辭,發彖辭“孚號有厲”之義。
惕,兌之驚也。莫夜,黑夜,伏坤也。戎,離之戈兵。恤,憂慮,離對坎,故勿恤。
九三:壯于頄,有凶。君子夬夬獨行,遇雨若濡,有慍,无咎。
象曰:君子夬夬,終无咎也。
“壯”,大壯也。顴骨也。“壯于”,強壯在臉部顴骨上,比喻克制小人時,怒氣表現在臉色上,事未成而先表露,必有“凶”險。乾為君子。九三乘承都為陽,上下无比應。“夬夬”,孤立的樣子。“獨行”,指本爻獨與上六相應,君子獨自前行,與小人巧妙周旋,待時機成熟而決斷小人。“遇雨”,指上卦兌為澤、為雨,故說“遇雨”。“濡”,濕也。乾為衣。“遇雨若濡”,遇雨打濕了衣服,比喻在與小人周旋時遇到小的麻煩。“慍”,心情不快意。“有慍”,周圍的君子對與小人周旋產生不快意,但是沒有“咎”害,即不反被小人所傷。
乾為終。九三與上六為正應。君子剛毅果斷,終究能決制小人而沒有“咎”害。
【觀象】:九三動變,乾之兌,參卦曰履 ䷉ ,壯頄之凶,存乎武人之剛怒;咥人之凶,生于幽人之眇跛。武人幽人皆失乎中行,而遠于達道。夬 ䷪ 之兌 ䷹ ,獨行夬夬,君子之志也。朋友講習,君子之道也。君子志同道合,雖情牽物累,亦不能改志易行,是以无咎也。降辟三叔,伐誅武庚,君子夬夬,則周公其人也。
【玩辭】:傷到顴骨,有凶險。君子果決,獨自前行,遇雨沾濕衣服。有些生氣,无咎。九三剛居陽位,當夬之時,是用決過急者,有違決而和之道,易生傷頄之凶。當夬之時,五陽決一陰,惟三應于上,眾陽疑其不能夬,故憂心悄悄,慍于群小,夬夬然以明其志也。前趾者,動之初也,其傷也微,而咎應之。壯于頄者,動之極也,其傷必重,而凶隨之。壯趾之痛,人或不聞,壯頄之傷,人皆見之,決而用壯,失于和也。壯于頄,小人之事也。夬夬獨行,君子之志也。遇雨,應上六也。若濡,外有沾衣之累也。有慍,內生憤恨之心也。君子果決,終能合眾陽之志決去一陰,故无咎也。
頄,顴骨,九三艮爻,艮為面。夬夬,果決之貌。獨行,乾也。雨,陰陽之和,兌也。若濡,沾濕,兌也。慍,生氣。
九四:臀无膚,其行次且。牽羊悔亡,聞言不信。
象曰:其行次且,位不當也。聞言不信,聰不明也。
“臀无膚”,臀部沒有了皮膚。兌與艮錯,艮為膚。本爻變為坎,坎為臀。兌為毀折,“无膚”之象。乾為行。九四位不當。乘承皆陽,上下无應,為陽所困,故有“次且”之象。“次且”,讀為zījū,即趑趄,行動困難的樣子。臀部沒有皮膚,行動十分困難。兌為羊,與巽相綜,巽為繩,牽羊之象。“羊”謂抵牾難移動的動物,指九五。九四以陽剛居陰柔之位,說明九四雖然剛強,但是決斷不足,若與九五之陽剛相牽系,可以補充九四決斷之不足而悔亡。坤為悔。乾與坤錯,不見坤體,故有“悔亡”之象。兌為耳,故說“聞”。乾為言,故說“言”。又為信,兌為口、為言。中爻為乾為內,兌為上卦為外,乾之言在內,兌之言在外,兩言相背,故有“聞言不信”之象。“聞言不信”,九四失正,雖有陽剛之體而无陽剛之志,其言“不”足為“信”。
九四陽爻處陰位,位不當。兌為耳,故有“聰”之象。“聰”,聽也。“聰不明也”,雖能聽但不能明白其道理。本爻變為坎,坎為耳痛,耳痛則聽不明也。
【觀象】:九四動變,兌之坎,參卦曰困 ䷮ ,有言不信,大人之困,困于身也;聞言不信,小人之困,困于心也。大人困于身而心亨,「大人否亨」盡之矣。小人身亨而心困,「聞言不信」勸之矣。夬 ䷪ 之需 ䷄ ,夬銳進也,需不進也,當進不進,當止不止,其行次且。「牽羊悔无」,進无悔也;「需于郊,利用恒」,止无咎也。
【玩辭】:祭器底部沒有肉,猶豫不決。若國君親自牽羊殺之而薦牲,則憂恨消除,聽到孚號之言而不信,是其悔也。九四巽爻,剛居陰位,失正不中,當夬之時,聞孚號之言不能入于耳,疏于懈怠,祭品不備,致祭禮難成,所以有悔也。茍國君牽羊而殺之,示神以誠敬,其悔乃无矣。臀无膚,祭禮難成也。其行次且,易而无備也。牽羊悔无,攜群剛進以義也。聞言不信,王庭之昭、有厲之號、君侯之告皆不能入于耳,悔之所由生也。變體出坎見離,聰明生乎內,誠敬見乎行,收割耳折首之功,可補易而无備之過也。
臀,鬴底,兌象器皿,四居兌之下,故為象也。巽為股,故臀取巽象也。膚,艮之肉也,兌對艮,則无膚。夬伏剝,剝之六四,剝膚以戕,亦无膚之象。行,乾也。次且,趑趄,行為拖沓,取巽進退之象。牽,巽之繩也。羊,兌象,性狠群居而善決之物也。牽羊,祭禮。乾承兌,乾為行,兌為羊,是謂牽羊。兌之坎,兌為刀,坎為血,是謂殺羊。刲羊見血,之卦出需 ䷄ ,出師宜社之象也。或謂牽羊乃受降之禮,兌為口,乾為君、為玉,銜璧之象也。兌為脫,乾為衣,袒背之象也。謂牽羊為受降禮,于象尚安也。然夬之旨,五陽決一陰,言九四受降,于義不協也。聞,坎之聽也。言,兌之金也。不信,坎之疑也。兌之坎,是聞言不信而聰不明也。
九五:莧陸夬夬,中行无咎。
象曰:中行无咎,中未光也。
“莧”,音xiàn。“莧”,山羊細角。兌為羊,故有“莧”之象。兌與艮錯,艮為山、為陸。“夬夬”,孤立的樣子。“莧陸夬夬”,羊在陸地上孤立无助。象徵九五為君得不到臣民的擁護,難以決制朝庭中的小人。九五陽剛得位,但是下无應與。九五得中,乾為行。在孤立无助不能決制小人的情況下,只有按中正之道行事,方能沒有“咎”害。
兌為黯昧。“光”,廣也。故有“未光”之象。“中未光也”,由于九五孤立无助,其中正之道未能發揚光大也。
【觀象】:九五動變,兌之震,參卦曰隨 ䷐ ,女悅男動,男唱女和,心有掛礙,禍患因之生,悔吝因之著,惟夬夬以決,可得无咎也。《莊子·天運》曰:“孝悌仁義,忠信貞廉,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,不足多也。”九五之戒也。夬 ䷪ 之大壯 ䷡ ,夬夬而進,則收牽羊之功,由由其行,則負喪羊之過,君子慎所之也。莧陸采而五谷豐,王道行而嘉禾秀,用夬夬而舍由由,當于斯時也。
【玩辭】:莧陸果決,能行中道,无咎。九五陽剛,居中履正,獨比一陰,剛而不暴,比而不親,夬夬然為主于夬,其獨行有如此,是以无咎也。一陰未決,乾道尚未光大,惟不為情牽,不為名累,不為物役,行必中正,則可免咎也。按易之體例,應主接引,比主親昵,三應上,五比上,皆有情于陰,最易令人對其決陰之誠生疑,故夬夬然以明其志也。三、五夬夬以孚其誠,九四牽羊以示其誠,皆與彖辭“孚號”相互發明。莧陸夬夬,不以陰之易決而盡滅之矣。莧陸夬夬,有以見聖人正德厚生之心也。
莧陸,即商陸,多年生草本植物,柔脆易折,曝之難乾,感陰氣之多者也。莧陸之決,不失于剛暴,發明彖辭“不利即戎”之義。九五為主于夬,居陽剛位,又獨比一陰,剛而不暴,比而不親,夬夬然合于中道,故取為象也。夬,有兩個主爻,上六是成卦之主,九五是主卦之主。
上六:无號,終有凶。
象曰:无號之凶,終不可長也。
兌為口、為號。“號”,號啕,痛哭。上六陰柔處陰位,象徵不能決制下五個陽剛,雖无須痛哭,終會遭至凶險。上六為夬卦之極,必定要向相反的方向轉化,故“終有凶”。
一陰在上,為眾陽所逼,必會遭到失敗,所以有“終不可長”之象。
【觀象】:九五動變,兌之乾,參卦曰夬 ䷪ ,盈虛消息,天之道也,聖賢之所敬慎也。君子以之夬小人,小人以之剝君子,君子乾乾,居易俟命,小人戚戚,行險僥幸。居易者有命,行險者无號。夬 ䷪ 之乾 ䷀ ,小人決于上,亢悔生乎終,陰小復諸下,是故聖人扶陽抑陰,非尊陽滅陰,陽之決陰,君子之去小人,滅其道、止其害而已矣。
【玩辭】:无所號呼,終必有凶。上六居夬之極,為五陽所必決,其道將廢,其勢幾盡,其時无多,无所號呼,終必有凶也。无號者陰陽相疑,龍戰于野,其道終窮矣。
【總論】:綜觀夬卦,五陽決陰是其旨也。聖人憂其過決,是以爻彖之間皆存戒懼之辭而垂誡其和也。初九戒其不勝,九二惕其有戎,九三警其有凶,九四斷其悔亡,九五裁其无咎,上六哀其无號。聖人之情見乎辭者,有見于此也。
書名:樂說周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