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. ䷀ 乾( ☰ 乾下 ☰ 乾上)
【經文】
乾:元亨利貞。
初九:潛龍,勿用。
九二:見龍在田,利見大人。
九三:君子終日乾乾,夕惕若厲,无咎。
九四:或躍在淵,无咎。
九五:飛龍在天,利見大人。
上九:亢龍,有悔。
用九:見群龍无首,吉。
彖曰:大哉乾元!萬物資始,乃統天。雲行雨施,品物流形。大明終始,六位時成。時乘六龍以御天。乾道變化,各正性命。保合太和,乃利貞。首出庶物,萬國咸寧。
象曰: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潛龍勿用,陽在下也。見龍在田,德施普也。終日乾乾,反復道也。或躍在淵,進无咎也。飛龍在天,大人造也。亢龍有悔,盈不可久也。用九,天德不可為首也。
《文言》曰:元者,善之長也;亨者,嘉之會也;利者,義之和也;貞者,事之幹也。君子體仁足以長人;嘉會足以合禮;利物足以和義;貞固足以幹事。君子行此四德者,故曰“乾:元亨利貞。”
初九曰“潛龍勿用”,何謂也?
子曰:“龍德而隱者也。不易乎世,不成乎名,遯世无悶,不見是而无悶。樂則行之,憂則違之,確乎其不可拔,潛龍也。”
九二曰“見龍在田,利見大人”,何謂也?
子曰:“龍德而正中者也。庸言之信,庸行之謹,閑邪存其誠,善世而不伐,德博而化。《易》曰:‘見龍在田,利見大人’,君德也。”
九三曰“君子終日乾乾,夕惕若厲,无咎”,何謂也?
子曰:“君子進德修業。忠信所以進德也。修辭立其誠,所以居業也。知至至之,可與幾也。知終終之,可與存義也。是故居上位而不驕,在下位而不憂,故乾乾因其時而惕,雖危无咎矣。”
九四曰“或躍在淵,无咎”,何謂也?
子曰:“上下无常,非為邪也。進退无恒,非離群也。君子進德修業,欲及時也,故无咎。”
九五曰“飛龍在天,利見大人”,何謂也?
子曰:“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。水流濕,火就燥,雲從龍,風從虎,聖人作而萬物睹。本乎天者親上,本乎地者親下,則各從其類也。”
上九曰“亢龍有悔”,何謂也?
子曰:“貴而无位,高而无民,賢人在下位而无輔,是以動而有悔也。”
潛龍勿用,下也。見龍在田,時舍也。終日乾乾,行事也。或躍在淵,自試也。飛龍在天,上治也。亢龍有悔,窮之災也。乾元用九,天下治也。
潛龍勿用,陽氣潛藏。見龍在田,天下文明。終日乾乾,與時偕行。或躍在淵,乾道乃革。飛龍在天,乃位乎天德。亢龍有悔,與時偕極。乾元用九,乃見天則。
乾元者,始而亨者也。利貞者,性情也。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,不言所利,大矣哉!大哉乾乎!剛健中正,純粹精也。六爻發揮,旁通情也。時乘六龍,以御天也。雲行雨施,天下平也。
君子以成德為行,日可見之行也。潛之為言也,隱而未見,行而未成,是以君子弗用也。
君子學以聚之,問以辯之,寬以居之,仁以行之。易曰:“見龍在田,利見大人”,君德也。
九三重剛而不中,上不在天,下不在田,故乾乾因其時而惕,雖危无咎矣。
九四重剛而不中,上不在天,下不在田,中不在人,故或之。或之者,疑之也,故无咎。
夫大人者,與天地合其德,與日月合其明,與四時合其序,與鬼神合其吉凶,先天而天弗違,後天而奉天時。天且弗違,而況于人乎?況于鬼神乎?
亢之為言也,知進而不知退,知存而不知亡,知得而不知喪。其唯聖人乎!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,其唯聖人乎!
樂說乾卦
01. ䷀ 乾( ☰ 乾下 ☰ 乾上)
乾:元、亨、利、貞。
乾卦象天,元 ☳ 亨 ☲ 利 ☱ 貞 ☵ 。
天有四時,春 ☳ 夏 ☲ 秋 ☱ 冬 ☵ 。
地有四方,東 ☳ 南 ☲ 西 ☱ 北 ☵ 。
人有五德,仁 ☳ 禮 ☲ 義 ☱ 智 ☵ 。 [信]
物有四序,生 ☳ 長 ☲ 收 ☱ 藏 ☵ 。
乾,卦名。 ䷀ ,卦象。天也、健也。從形體來說為天,從性質來說為健。乾為純陽之卦。宇宙萬物依賴陽性元素而有生命,故曰“元”。“元”,始也。“亨”,通也。萬物亨通而得以順利發展、壯大、成熟,故“利”。“利”,利物也。萬物皆利,各得其正,故“貞”。“貞”,正也。故曰“乾元亨利貞”。古曰“彖辭”,今曰“卦辭”。
元亨利貞者,文王所繫之卦辭,以斷一卦之吉凶,所謂彖辭也。
《繫辭傳》曰:“彖者,材也;彖者,言乎象者也。”彖之為物,形似野豬,齒善斷物。彖,從彑,從豕。彑指豬頭,豬頭生有長吻,上吻部半包下吻部,是以彖指豬嘴,含包括、總結之義。
彖辭含象辭和占辭,无象辭則象辭蘊于占辭,无占辭則占辭藏于象辭。象辭申明天地人物之象,占辭概說吉凶休咎之應。
【觀象】:六畫皆奇,純陽至健。奇者陽之數,圓者陽之象,天者陽之體,健者陽之性,行者陽之用,故《乾》法象天日、圓滿、盛大、剛健、向上、運行。
【玩辭】:元者,始也,首也,天也,君也,道也,大也。亨者,通也,達也,盛也,獻也,祀也,象盛祭品之器也。利者,宜也,象以刀斷禾也。貞者,正也,定也,堅也,誠也,守也。元亨者,天道之驗也。利貞者,人事之應也。元亨以順天,利貞以休命。元者,生發也。亨者,長養也。利者,收獲也。貞者,歸藏也。元亨利貞全生長收藏之功,故謂之四德。四德于天為四時,于地為四方,與人為四常。乾者,一也,太極也。元亨者,陽也。利貞者,陰也。元者,木據少陰(少陽)之位也。亨者,火據太陽之位也。利者,金據少陽(少陰)之位也。貞者,水據太陰之位也。是故「元亨利貞」者,太極生兩儀四象者也。(少陰、少陽之位古今爭議不斷)
《序卦傳》曰:「有天地,然後萬物生焉」者,明乾坤天地之象、動靜之情,生化萬物之功也。
《雜卦傳》曰:「乾剛坤柔」者,明乾坤剛柔之質也。
《乾 ䷀》自《坤 ䷁》來,一變生《復 ䷗》,二變生《臨 ䷒》,三變生《泰 ䷊》,四變生《大壯 ䷡》,五變生《夬 ䷪》,六變生《乾 ䷀》。是故,
初九應《復 ䷗》象,建子月,受冬至氣;
九二應《臨 ䷒》象,建丑月,受大寒氣;
九三應《泰 ䷊》象,建寅月,受雨水氣;
九四應《大壯 ䷡》象,建卯月,受春分氣;
九五應《夬 ䷪》象,建辰月,受穀雨氣;
上九應《乾 ䷀》象,建巳月,受小滿氣。
彖曰:大哉乾元!萬物資始,乃統天。雲行雨施,品物流形。大明終始,六位時成,時乘六龍以御天。乾道變化,各正性命,保合太和,乃利貞。首出庶物,萬國咸寧。
《傳》者,孔子釋經之辭也,舉天道而落于人道、王道、抑或身道者也。
《彖傳》者,孔子釋彖辭者也,先釋卦名,再解卦辭,後明落處,發揮潛沉,觸類旁通。釋卦名或引卦象,或引卦德,或引卦體,或兼取之。
《彖》曰:大哉乾“元”,萬物資始,乃統天。
《彖》,指彖傳。本來是獨立自存的,漢代後附于每一卦之後,釋每一卦的卦辭(彖辭)。“彖”,斷也,以斷一卦之義。乾為天、為大。“大哉”,贊美之辭,贊揚乾元始之德的偉大。“乾元”,構成宇宙萬物及其生命的元始要素,即陽性元素。宇宙萬物依它而開始。“統”,屬也,統屬、包括。“元”為四德之始,它包統四德元 ☳ 、亨 ☲ 、利 ☱ 、貞 ☵ ,統屬于天也。萬物之生,受天之氣,稟地之形,理勢自然。元,先天元氣之始,繼天以統道也。資,助也。統,乾之功也。天,陽之至大者,借形體以言道也。此釋“元”義。
雲行雨施,品物流形。
乾 ☰ 初交坤 ☷ 為震 ☳ ,再交坤 ☷ 為坎 ☵ 。坎為水、為雲、為雨。“施”,猶降也。天上雲朵飄行,施降雨水于地,滋潤萬物。坤為地、為眾、為品物。“品物”,各種品類之物,即萬物。地承載萬物,故有“品物”之象。“品物流形”,指萬物萌芽、生長、茂盛、枯萎、凋落,流動其形體,來年又重復這個過程,循環往復不已。乾德辟物,鑿開坤道,坎水流布,升天為雲,降地為雨,澤被群倫,變化萬類。雲行雨施,氣之亨也。品物流形,質之亨也。此釋“亨”義。
大明終始,六位時成,時乘六龍以御天。
乾 ☰ 為“大”,離 ☲ 為“明”,指太陽。坤 ☷ 初交乾 ☰ 為巽 ☴ ,再交乾 ☰ 為離 ☲ 。離居東方,日出東方,“始”即日出。故離 ☲ 為日。坎居西方,日落于西方,“終”即日落。故坎 ☵ 為月。“六位”,天在上,地在下;日出于東,沒于西;向為南,背為北。太陽運行于天空,六個方位(空間)與時間就“成”定了。“御”,行也。“時乘六龍以御天”,謂太陽按一定的時間規律運行于天空,于是晝夜、春夏秋冬四時就出現了。萬物就生長收藏,故利。此釋“利”義。
太陽周行,始春之元,歷夏之亨,經秋之利,終冬之貞,所謂「大明終始」。大明猶言太陽,乾離同舍,轉離注乾,離類日象,乾亦日。初二三四五上,初言其時,上言其位,卦體六位,因時而成,隨時而變,或因時見位,或因位見時,相互發明,所謂「六位時成」。卦有陰陽,時有陰陽,爻有陰陽,位有陰陽,爻位錯雜成文,吉凶因之生,悔吝因之著。六位為主,六爻為客。爻者,所以辨物也。位者,所以居方也。周易法天象地,時位全之。君子辨物居方,時位成之。若夫資始萬物,固乾父之功,然必使雷、風、水、火、山、澤六子輔相裁成,佐天行道。震 ☳ 動初,離 ☲ 附二,艮 ☶ 守三,巽 ☴ 入四,坎 ☵ 陷五,兌 ☱ 決上,乾 ☰ 伏五,坤 ☷ 藏二。所謂「時乘六龍以御天」。六龍者,六子也,神妙之功者也。龍之為物,以象陽爻 ⚊ 。乾坤生六子,長男震 ☳ 為青龍,長女巽 ☴ 為風龍,中男坎 ☵ 為水龍,中女離 ☲ 為火龍,少男艮 ☶ 為山龍,少女兌 ☱ 為金龍。中華民族是為龍的傳人。
乾道變化,各正性命。保合大和,乃“利貞”。
“乾道”即天道自然之規律,也即是陰 ⚋ 陽 ⚊ 二氣變化之規律。變者化之漸,即事物的漸變;化者變之成,即事物的質變。變者陽之功,量變之名。化者陰之用,質變之相。“各”,各自。“性”,即事物固有的本質。“命”,指事物的本性與環境條件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趨勢。由于陰陽二氣的變化,宇宙萬物都各自按其自己固有的規律和趨勢生長、發育。“保”,保持。“合”猶成也。“貞”,正也。“大”通太,“大和”即太和。天道保持太和的景象,處于和諧的狀態,就能利于自然萬物的正常生長、發育、成熟。乾坤統道,變化萬類,六子協心,妙用无窮,天地風雷,日月山澤,各稟其性,各全其命,能保此氤氳之氣,則日月不衍其行,四時不違其序,萬物不失其宜,十方法界皆止于至善。此釋“貞”義。
首出庶物,萬國咸寧。
乾 ☰ 為“首”,始生也。坤 ☷ 為“庶”,眾也。“咸”,皆也。乾為陽,陽氣為萬物之本元。萬物之生長皆依于乾元之氣,乾元為萬物生長之始。萬物是人類生存的資源,乾元生出萬物,人類就有了生存的物質基礎,而天下萬國皆因之而安寧。坤 ☷ 為“寧”。《道德經》曰:「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。」是謂「乾清坤寧」。天子體乾出治,繼天理物,崇德布化,惠恤黎眾,庶物沐恩,萬民以歌,天下昭明,邦國協和。首出猶言元之功,咸寧猶言貞之德,舉天道而明王道。
象曰: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
《象》,指象傳。解釋卦辭的叫《大象傳》;解釋爻辭的叫《小象傳》。本是獨立自存的《易傳》之一,漢代以後分配附屬于各卦之後以解釋其象。《繫辭傳》曰:“易者,象者。象也者,像也。”故象者,以卦爻法象天地萬物。乾 ☰ 之卦象為天,其卦德是剛健。君子應該效法天道運行之剛健,自強不息。乾者,形體言之謂之天,功用言之謂之行,性情言之謂之健。元亨利貞,健行不止,貞下啟元,生生不息。君子法天道健行不輟之象,進德修業,不斷超越,无一息之間。乾卦大象傳舉終日乾乾之天道,落自強不息之身道。
初九:潛龍勿用。
“初九”,爻題。“九”,代表“陽爻 ⚊ ”。“初九”,表示乾卦的初爻為陽。“九”何以代表“陽”呢?一至十為天地自然之數,一至五為“生數”,六至十為“成數”。生數中的陽數為一、三、五,和為“九”,故用九代表陽爻 ⚊ 。生數中的陰數為二、四,和為“六”,故用六代表陰爻 ⚋ 。再者,六、七、八、九為四象,六為老陰 ⚏ ,九為老陽 ⚌ ,都有向相反方向轉化之勢。乾卦之初爻為陽,陽為剛健之物,以“龍”喻之。初、二兩爻為地位,初九為地位之下,故有“潛”象。陽為陽剛,故有“龍”象。地下之龍潛而不見,故有“潛龍”之象,而萬勿動用,曰“勿用”。“潛龍勿用”,象徵有德有才的人潛藏于民間,利于韜光養晦,等待時機。
【觀象】:初九動,乾 ☰ 之巽 ☴ ,乾類龍,巽性伏,「潛龍」之象也。初九變,乾 ䷀ 之姤 ䷫ ,“初六:系于金柅,貞吉。有攸往,見凶,羸豕孚蹢躅。”「羸豕」彰「潛龍」之象,「有攸往,見凶」,申「勿用」之理。初九應《復 ䷗》象,宣子月令,候蚯蚓結。“象曰:雷在地中,復。先王以至日閉關,商旅不行,后不省方。”君王謂后,真龍之應,此人事之「潛龍勿用」。蚯蚓乃陰曲陽伸之物,冬至之時,一陽萌動,陰氣猶盛,蜷結其體,蚯蚓謂地龍,自然之「潛龍勿用」。「潛龍勿用」者,无為之謂,非為不用,君子之道有行藏,猶夫子曰「用之則行,舍之則藏」。
靜為地雷復 ䷗ ,動為天風姤 ䷫ 。
初、二爻為地,初爻在地下。地雷復 ䷗ 下卦為震 ☳ ,初九為陽 ,龍象陽爻 ⚊ ,陽在下,曰“潛龍”。
易以變為用,變即動。勿者,警戒語,勿用即勿動。以勿用為用。
故以地雷復 ䷗ 為訓。勿以天風姤 ䷫ 為用。歸根復命以復其初。
【玩辭】:龍潛于淵,不宜施行。初言時位,九明陽爻,河圖一三五,三陽象乾,數交于九,太陽之數;河圖二四十,三陰象坤,數交于六,太陰之數。太陰太陽皆變化之象,陽爻名九,陰爻名六。「初九」謂爻題,「潛龍勿用」謂爻辭。「潛龍」謂象辭,所以明一爻剛柔進退之象也。「勿用」謂占辭,所以斷一爻吉凶休咎之應也。
象曰:潛龍勿用,陽在下也。
《象》,象傳,這是解釋爻辭的《小象傳》。“陽在下也”,陽爻處于卦之下位。
微陽伏藏地下,是以不可為也。陽釋龍,下釋潛。初九震位,陽爻主動,震性亦躁,一陽尚微,于時于勢,皆不宜動,聖人戒之曰「勿用」。勿用為體,施行為用,萬用皆自勿用之體出,故勿者,非不用,待其時而用。潛龍勿用,居易俟命也。初之為言,時也。下之為言,位也。夫子以「陽在下」發六爻時位一體之例,滅後人時位分別之見。
九二:見龍在田,利見大人。
九二為地位,為地之表。龍由潛而顯于地上,出現于田中。“田”,地上種植的耕地。“大人”,處于高位、尊位之君子,指九五。九二為下卦之中位,與九五為相應,故有“利見大人”之象。
【觀象】:第一個“見”,即現。出現義,取象離坤之位,離 ☲ 為見,坤 ☷ 為地、為田,曰「見龍在田」。離坤名火地晉 ䷢ ,象曰「明出地上,君子以自昭明德」。第二個“見”,晉見義,取乾離參象,乾類大人,離主視,九二動,乾 ☰ 之離 ☲ ,曰「利見大人」。九二變,乾 ䷀ 之同人 ䷌ ,彖曰「同人于野」,亦「見龍在田」之象。其爻曰「同人于宗,吝」,此聖人戒其私也。二五同德相應,同道相守,不可挾一己之私曲,狹隘大道之將行,需廓然大公,與日月合其光,與萬物同其塵,民我同胞,物我同與。天地萬物,各正性命,保合太和,止于至善。
靜為地水師 ䷆ ,動為天火同人 ䷌ 。
初、二爻為地,二爻在地上。故曰“在田”,有能生之義。
九二爻變,下卦為離 ☲ 火、為光明、為眼見。曰“見龍”。
九二乃下卦中爻為人爻,九為陽為大,故為“大人”。上卦為乾 ☰ ,九五為“大人”。人者通仁、通元。有“春生”之義。
天火同人 ䷌ 下卦為離 ☲ 火、為眼見。曰“利見大人”。
【玩辭】:龍出田間,宜晉見大人。九二居中,具大人之德,與九五同德相應,故「利見大人」。大人指九五,乾卦之主。陰陽相應,易之通例、凡例。乾卦二五皆剛,同德相應,同道相守,易之特例。九二見龍,離潛出淵,自昭明德,二爻伏坤,有其德而无其位,然二五同德相應,乃終有譽命,夫子注之矣。九二宣丑月令,受臨卦氣,候雉雊。二陽咸臨,陽氣發現,潛龍出淵,賢能佐世,君臣際會,如雉之雌雄,感陽同鳴,德合道應。雉者,耿介之鳥,文明之禽,九二中直,具耿介之性,乾之離,生文明之象。猶能臣之佐助明君,解民濟世,經天緯地。
象曰:見龍在田,德施普也。
九二動,乾 ☰ 之離 ☲ ,乾離皆日,并日為普,故謂「德施普」也。按:普,從并,從日。遠近皆同,亦同人之象。乾離乃先後天同位卦。
陽氣為萬物之本元,呈現于地上之陽氣,必普利萬物,施恩德于萬物。比喻君子活動于民間,施德澤于民眾。
九三:君子終日乾乾,夕惕若厲,无咎。
九三為陽爻處陽位,為人位,陽為大、為尊,故有“君子”之象。九三艮 ☶ 為君子、為終。“乾乾”,剛健勤勉努力而不懈怠。為終(日落),引伸為“夕”。艮 ☶ 為山、為高,有危“厲”之象。“咎”,災也。九三為下卦之極,物極必反。所以,君子白晝勤勉努力,夜則保持警惕。但九三是陽爻處陽位,為當位,只要正正當當,朝乾夕惕,就不會有災咎。
【觀象】:君子,取象艮位,終日,亦取象艮位,艮得乾之終,乾象天,艮主時,其性止,故有終日之象。乾乾,取象兩體,上乾下乾,是為乾乾,精進勤勉之貌,至誠无息之態。乾 ䷀ 純陽之象,卦體純粹,不雜而精,无間而進,一心專精,无有間歇,故佛曰「精進」,道曰「練己」,儒曰「誠明」,易曰「乾乾」。夕,取乾兌參伍之象,乾象天,兌主月,九三動,乾 ☰ 之兌 ☱ ,月出天右,夕之象也。按:月半見為夕。惕,取象應爻,上九居兌位,秋霜殺,草木凋,萬物愁。九三宣寅月令。九三變,乾 ䷀ 之履 ䷉ ,其爻曰「履虎尾,咥人,凶」,是以有厲也。咎,災殃,過失也。
靜為地山謙 ䷎ ,動為天澤履 ䷉ 。
三、四爻為人,故不曰“龍”。九三艮 ☶ 曰“君子”。三為下卦之終 ☶ ,爻變後二三四互為離 ☲ 日,故曰“終日”。
乾卦 ䷀ 上下卦皆乾 ☰ ,三爻位於上下卦之交,故曰乾 ☰ 乾 ☰ 。朝為震 ☳ 卯東,夕為兌 ☱ 酉西。
天澤履 ䷉ 下卦為兌 ☱ ,故曰夕。地山謙 ䷎ 下卦為艮 ☶ 山,為止。故曰惕。二三四互為坎 ☵ 陷,故曰若厲 ☵ 。厲者嚴厲、勉勵、砥礪,乃是磨刀石。
本來有咎,若能嚴厲的內修地山謙 ䷎ 、外修天澤履 ䷉ ,剛健自強 ☰ 、戒慎警惕 ☶ ,則无咎。
【玩辭】:君子修德,日日精進,无一息之間斷,夜夜警惕,猶危險之在側,如此則沒有災殃。九三不中,故惕厲。正位,乃无咎。子曰:“君子而時中。”九三惕于時,恐不中也。陽爻托龍象,九三言君子,何也?易者象也,象之所生,生于義也,先有其義,後托之象,故以龍說乾,以馬狀坤,則各隨其事義而取象。乾稱龍者,假象天地之氣、君子之德也。天地之氣有升降,君子之道有行藏,猶龍之能潛能飛。是知君子乃龍象之應,而類大人之德。皆人類之所尊,眾望之所歸,道之所寄,而德之所成也。
初九天開于子,九二地闢于丑,九三人生于寅。斗柄指子,太陽過丑,斗柄指丑,太陽過子,子丑合,天地交,萬物生,人為萬物之靈、群倫之長,參天地之化育,輔相裁成。九三應《泰 ䷊ 》象,宣寅月令,故言「君子」以應人道也。
天地之道,博厚高明,君子法天,乾乾日新,戒懼修省,積小以高大。此「終日乾乾」之注。夕之為言猶暗室,惕之為言猶慎獨。艮為慎,山勢獨,九三艮位,故「夕惕若厲」有慎獨之戒。艮為居,變離主敬,又存居敬之戒。是故慎獨居敬,君子所以修身也。《中庸》曰:“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,行而世為天下法,言而世為天下則。”可不慎乎?可不惕乎?初爻震陽敬其始,二五離坎尚其中,三四艮巽慎其獨,上爻兌陰善其終,六位體例有見于是。「潛龍勿用」敬其始。「終日乾乾」慎其獨。「利見大人」尚其中。「亢龍有悔」善其終。皆見聖人垂訓後世之苦心,而為君子進德修業之綱紀。
象曰:終日乾乾,反復道也。
“反復道也”;指事物發展的階段性。九三處下卦之終,表示完成了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,而向另一個發展階段轉化,將有可能出現新的不可預測的情況,所以應該終日勤奮努力。
九三處人道之初,自天子以至庶民,壹是以親親(修身)為本。見道、修道、體道、悟道、證道、傳道,是「反復道」也。
九四:或躍在淵,无咎。
“或”,猶豫未定。九四剛從下卦進入上卦,處于猶豫不定的狀態。“躍”,起也。九為陽,陽為動,躍起也。四為陰位,陰為空虛,有“淵”象。陽動于淵,故有“躍在淵”之象。此爻變為巽 ☴ ,為不果,為進退不定。所以有“或躍在淵”之象。九四又為人位之上,故无咎。
【觀象】:或,疑之辭也,取象巽位,巽為猶疑、為進退、為不果。躍,飛升,取象應位,震為躍。在,猶伏也,取象巽位,巽性伏。淵,取象應位,艮為山,震反艮,故象淵類谷。九四動,乾 ☰ 之巽 ☴ ,乾為龍,巽為伏,龍伏即「在淵」之象。
靜為雷地豫 ䷏ ,動為風天小畜 ䷈ 。
雷地豫 ䷏ 上卦震 ☳ 為足而“躍”。風天小畜 ䷈ 上卦巽 ☴ 風入穴,曰“在淵”。又巽 ☴ 為進退。或進而躍、或退在淵,曰“或躍在淵”。雷地豫 ䷏ ,中互艮 ☶ 為山,坎 ☵ 為陷、為水,山谷有水曰“在淵”。
本來有咎,若能內修豫 ䷏ 、外修小畜 ䷈ 。逢時知進而行,違時知退而藏。與時偕行,順時而變。則“无咎”。
【玩辭】:或躍而飛天,或伏而潛淵,沒有災殃。九四處上體之下,進可躍升至九五,君臨天下,彰顯其道。道不行,退藏初九。可進可退,進退以時,或潛或飛,潛飛以位,進退惟時,周旋惟位,雖失時位亦无咎。時有否泰,用有行藏,一時之制,反而為用,一時之吉,反而為凶。故君子之道,用之則行,舍之則藏。君子之行,進以可治平,退可以修齊。君子之志,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善天下。皆「或躍在淵,无咎」。君子之德,上通于天,下入于地,躍以興利,潛以遠害,何咎之有?
象曰:或躍在淵,進无咎也。
九四應《大壯 ䷡》象,宣卯月令,春分之時,龍飛九五,雲行雨施,道濟天下,是以「進无咎」也。九四前進到九五。五為上卦之中位,為君、為尊、為吉,故“進无咎也”。
九五:飛龍在天,利見大人。
九五為天位,以龍喻九,故有“飛龍在天”之象。又為上卦之中位,為高貴之位,為君王之位。“見”,同“現”。“利見大人”,利于出現有才德的君王。
【觀象】:乾為天,九五乾位。九五動,乾 ☰ 之離 ☲ ,乾類大人,離主見,曰利見大人。參伍同人 ䷌,其象曰「君子以類族辨物」。九五變,乾 ䷀ 之大有 ䷍,其象曰「君子以遏惡揚善,順天休命。」先天乾 ☰ 與後天離 ☲,同舍南方。
靜為水地比 ䷇ ,動為火天大有 ䷍ 。
九五得中且正,為乾 ䷀ 之卦主。五、上爻為天,故曰“在天”,而稱“飛龍”。水地比 ䷇ ,坎 ☵ 水居上卦為雲而飛。
火天大有 ䷍ 上卦離 ☲ 火,為眼見。三四五互為兌 ☱ 金,為利。下卦乾 ☰ ,九二為“大人”。
九五乃上卦中爻為人爻,九為陽為大,故為“大人”。曰“利見大人”。
【玩辭】:九五中正,具足大人之德,動靜舉止,皆不失正,體乾出治,代天理物,所謂大德必得其位,而必受命。九五具足大人之德,履居大人之位,居中履正,又言利見大人,何也?明心達性,自見之也。聖人作而萬物睹,人見之也。
象曰:飛龍在天,大人造也。
飛龍在天,自見人見,此乃大人之境。飛龍者,有其行,在天者,居其位;利見者,具其德。是故飛龍在天,大人之行、大人之德、大人之位、大人之命,故謂「大人造」也。造,境界。就也,為也。
上九:亢龍有悔。
“亢”,極高也。上九,為天位,為天之極處,故有“亢龍”之象。“悔”,悔過,較少之不利。事物的發展有陽極變陰,陰極變陽的規律。上九之亢龍到了極高處終有所悔恨。
【觀象】:亢,取上九窮極之位,上九于時、于位、于勢皆處于窮極之境。上九動,乾 ☰ 之兌 ☱ ,當此時位,進有亢極之悔,退无濡尾之吝。參伍成履(䷉),其爻曰「視履考祥,其旋元吉」,反躬自省之戒也。上九變,乾 ䷀ 之夬 ䷪ ,其爻曰「无號之凶,終不可長也」。
靜為山地剝 ䷖ ,動為澤天夬 ䷪ 。上爻為卦之最高位,山地剝 ䷖ 上卦艮 ☶ 止,為高山。曰亢。
若是无悔則陽氣 ⚊ 被剝盡而亡;若能有悔則返還,剝反而復,地雷復 ䷗ 也。故以有悔為訓。
【玩辭】:物極生災。日中則昃,月盈則虧,天地盈虛,與時消息,理勢自然也。故君子當此時位,宜持盈保泰,視履考祥,反觀修省,功成身退,不及亢而善其終。
象曰:亢龍有悔,盈不可久也。
乾為“盈”。“盈”,滿也。“盈不可久也”,盈滿的事物將會發生轉化而不可長久保持現狀。
“盈”釋“亢”,“不可久”釋“悔”。上九應《乾 ䷀》象,宣巳月令,受小滿節,萬物致此,小得盈滿,久盈必窮,夏至之時,一陰復生,鹿解其角,故曰「盈不可久」也。
用九:見群龍无首,吉。
“用九”,乾卦特有之爻題。即特別昭示,凡陽爻皆用“九”來表示。群龍中沒有為首的,都具有剛健之德,故“吉”。
【觀象】:九者,老陽之名,主變之義。乾受用九,坤受用六與《周易》終《未濟》者,皆取“窮者變,變則通,通則久”之理義。乾之體,三畫皆陽,陽數三,三三如九,用九之數。取河洛生數,一三五和九,三數皆奇,三畫皆陽,亦陽之體。
【玩辭】:陽无終,陰无始,天理循環,終則有始,迎之不見首,隨之不見後,「見群龍无首」是也。貞下啟元,首尾相銜,循環无端,天理長存,生生不息,是以「吉」也。
乾 ☰ 離 ☲ 為先後天同位卦居南方,故為天、為日、為光明、為眼見。
乾卦六爻皆用九,為六龍,曰“群龍”。六爻即六位,以位言空間則有上下,以上為引曰“上九”。六爻即六時,以時言時間則有初終,以初為薦曰“初九”。
有其時自有其位,二三四五既言時又言位,時位並行而不悖。
時在初九,陽爻居陽位,為當位,宜其時。有震 ☳ 之用。以勿用為用。曰“潛”。
時至九二,陽爻居陰位,位不當,時不宜。動為離 ☲ 見,以有用為用。曰“見”。
時至九三,陽爻居陽位,為當位,宜其時。有艮 ☶ 之用。以惕而戒慎。曰“惕”。
時至九四,陽爻居陰位,位不當,時不宜。動為巽 ☴ 入,以順時而躍。曰“躍”。
時至九五,陽爻居陽位,為當位,宜其時。有坎 ☵ 之用。在天為飛雲。曰“飛”。
時至上九,陽爻居陰位,位不當,時不宜。高亢无位,動為兌 ☱ 有悔。曰“亢”。
用含有用之用及勿用之用。逢時有用則行則進,違時勿用則藏則退。行藏有時,進退有據,與時偕行。時之義大矣哉!慎思!慎思!
乾之用有震 ☳ 離 ☲ 艮 ☶ 巽 ☴ 坎 ☵ 兌 ☱ 而无首。宜時守常守靜,適時而變而動,曰吉。順時元 ☳ 亨 ☲ ,逆時利 ☱ 貞 ☵ ,順逆皆吉。无私无欲,无為而无不為。不習而无不利。
象曰:用九,天德不可為首也。
所謂“用九”是指陽爻皆用“九”來表示。乾為純陽之卦,具有元、亨、利、貞之四德,象徵“天德”;具有天德的一群大人出現,不可自居為首領。見群龍无首,即天德不可為首,亦生生之謂易。
《乾文言》分為六段:
文言曰:元者善之長也,亨者嘉之會也,利者義之和也,貞者事之幹也。君子體仁足以長人,嘉會足以合禮,利物足以和義,貞固足以干事。君子行此四德者,故曰:“乾,元亨利貞。”
“文言”,依乾卦卦爻之文引申其理之意,是《易傳》的一部分,是專門用來發揮乾坤兩卦義理,以人類道德創生為落處。只有乾坤兩卦有《文言》,子曰:“天何言哉?四時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?”天地不語其功,而聖人代言之,故謂之文言。文言者,天地之言也。
這一段解釋乾卦卦辭“元、亨、利、貞”。“長”,首位,第一。天无私覆,天道无私,泛愛萬物,具有“仁愛”之德。“元”,善也。仁為諸德之首,故說“善之長也”。“亨”,通也。兩美相合為嘉,眾物相聚為會。萬物賴乾元生長、繁茂、豐盛、聚合于大地,故曰“嘉之會也”。“利”,合于“義”之利。不與道德相背離的“利”,才是真正的合于天道之“利”。萬物繁茂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,利于人類的生存,故說“義之和也”。“貞”,正也。“幹”,主幹、幹直、正義。陰陽相合而正,作事不偏邪,故說“事之幹也”。
以上用“元、亨、利、貞”四德論述人的道德修養。“體”,親身踐履、實行也。“長”,統治、領導、管理。君子實踐“元”善仁德,就可以去統治或管理他人。有“亨”德之人,待人接物能按社會的規範行事,就足以合乎禮儀。“利物”即是利人,有“利”德之人,不自私自利的人,這就足以合于義宜。有“貞”德的人,能堅持正道,就足以幹大事。君子效法天之四德而行事,故曰:“乾:元、亨、利、貞。”
天能夠創始萬物,令萬物生生不息,善莫大焉,所謂「元者善之長」是也;通暢萬物,令萬物嘉美會聚,眾善相繼,所謂「亨者嘉之會」是也;利益萬物,令萬物各得其所,和諧共存,所謂「利者義之和」是也;成就萬物,令萬物皆得經濟,固守正道,所謂「貞者事之干」是也。君子法天生物之道,體包仁德,泛愛施生,足為尊長,是「體仁足以長人」也。法天長物之道,會聚嘉美,交接會通,足全禮數,是「嘉會足以合禮」也;法天收物之道,裁成輔相,各得其宜,利物見義,是「利物足以和義」也;法天藏物之道,敬事而信,允執厥中,足以立物,是「貞固足以干事」也。生長收藏,昊天之德。仁義禮智,君子之常。君子法昊天之德,行人倫之常,所謂「元亨利貞」也。
小結:以上為第一段,釋乾卦之卦辭。
初九曰「潛龍勿用」,何謂也?子曰:“龍德而隱者也。不易乎世,不成乎名,遁世无悶,不見是而无悶,樂則行之,憂則違之,確乎其不可拔,潛龍也。”
“易”,改變。君子德操堅定,不因為不被任用而改變;君子隱居,不求功名;“遁”,隱也。君子甘心隱居,不因此而煩惱;不因為言行得不到世人贊賞而苦悶;“違”,避也。樂于做的事情就去做,感到憂慮的事情就回避它。“確乎”,堅高之貌。“拔”,移也。具有龍德而隱居的君子,其高尚的德操是堅定而不可拔動的。
時不我與,君子縱有經綸之志,亦退藏于密,洗心煉己。不因世俗之見移易心志,不成就令名,使人知之。天下无道,隨道而隱,身處僻陋,心无憤懣,始得其正。君子之用有行藏,心以為樂則行之,心以為憂則藏之。世人逐物推移,君子隱潛避世,介石在懷,確乎難拔,此之謂「潛龍」是也。
九二曰「見龍在田,利見大人」,何謂也?子曰:“龍德而正中者也。庸言之信,庸行之謹,閑邪存其誠,善世而不伐,德博而化。《易》曰「見龍在田,利見大人」,君德也。”
九二為陽爻,為下卦之中位,而象徵君子有正中之德。“庸”,常也。正中之道為常道。正中之言為“庸言”,故可信。正中之行為“庸行”,故嚴謹。“閑”,防也。防止偏邪之事而保存其誠信。“伐”,自夸。有善德于世而不自我夸耀。德澤廣博而教化民眾。“君德”,指上面的正中、信謹、自謙、善世、化人之德。“見龍在田”,比喻君子雖然在民間,不在君位,而卻有人君之德。
君子之德无不正,得其時中,即是中正。常言誠信,常行謹慎。防閑邪惡,自存其誠,為善于世,而不自伐其功,德澤廣博,而世俗為之教化。是故「見龍在田,利見大人」者,未及君位,但見君德也。
九三曰「君子終日乾乾,夕惕若厲,无咎」,何謂也?子曰:“君子進德修業。忠信所以進德也。修辭立其誠,所以居業也。知至至之,可與幾也。知終終之,可與存義也。是故居上位而不驕,在下位而不憂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,雖危无咎矣。”
君子終日不息,是為了進修自己的品德和功業。對人忠實誠信,就能增進自己的德行。“修辭”,修飾自己的言辭,即語言文明,以誠信立身,功業就可以日益增積。“幾”,微也。“知至至之”,事物的發展有規律可循,能預知事物某時發展到某個階段,從而按照事物的發展趨勢去努力為之,這樣就可以認知事物之“幾”微了。“知終終之”,預知事物發展將出現某種結果,從而努力利用這些結果來實現自己的目的。“義”,宜也。“存義”,遵守義宜。九三為下卦之終,有向相反方向轉化的可能性,因而要警惕,處事要適宜。能預知事物發展的結果,又存義而處理得當必有好結果。“是故”,所以。“上位”,指九三居下卦之上位。“下位”,也指九三居上卦之下位。九三居在上下卦間的特殊位置上,應該知道“知至知終”的道理,在上不驕,在下不憂,雖然有危險,但是沒有咎害。
君子進益道德,修營功業,忠信乃進益道德之基。外修其文教,內立其誠明,乃立居功業之本。進德則知至,可與之幾事。修業則知終,可與之存義。幾者,去无入有,有理而未形之時。義者,各得其所,不失其宜之境。知進則進者,可與之幾事。知退則退者,可與之存義。居下體之上,永終知敝,故不驕。處上體之下,知至至之,故不憂。惕,怵惕之謂也。處事之極,失時則廢,懈怠則曠,故謂之「乾乾因其時而惕,雖危无咎」也。
九四曰「或躍在淵,无咎」,何謂也?子曰:“上下无常,非為邪也。進退无恒,非離群也。君子進德修業,欲及時也,故无咎。”
九四由下卦進入上卦,處在上下卦之間的位置上,因而“上下无常”。“邪”,邪枉。君子處在這個不確定的位置上,必須謹慎行事,不去做邪枉而不合乎社會規範之事。“群”,同類也。處在九四這個位置上的君子,或上升,或不動,都不能確定,但他沒有離開群陽這個同類。君子平時修養自己的德業,有機會上進的時候才有條件上進,所以“无咎”。
上而欲躍,下而欲退,上下无常體,非為邪曲。可進飛升,可退潛藏,无有恒位,猶不離君子族類。君子上而進德,欲及時以濟人,是以「无咎」也。上下以卦體言,進退以爻位言,進則飛于天,退則潛于淵,飛于天則利見大人,退于淵則潛龍勿用。
九五曰「飛龍在天,利見大人」,何謂也?子曰:“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。水流濕,火就燥,雲從龍,風從虎,聖人作而萬物睹,本乎天者親上,本乎地者親下,則各從其類也。”
九五為上卦之中,與下卦九二相應。上下卦均為乾,乾為玉、為金,打擊金、玉可以發出聲音,所以有“同聲相應”之象;九五與九二同為陽氣,因而有“同氣相求”之象。水流向低洼的濕處,火燃向乾燥的東西。古人認為,龍生則雲生,虎哮則風烈。故云“雲從龍,風從虎”。“作”,起也。“物”,猶人也。“睹”,見也。聖人奮起治世則天下之人當見之。本乎天者,輕清之氣,故升騰而上;本乎地者,重濁之氣,故降沉而下。說明有才德的君子利于見大人,即“各從其類也”。
雷風相薄,同聲相應。山澤相通,同氣相求。水潤于下,先被其濕。火炎于上,先焚其燥。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,皆无識感无識之應。龍者水畜,雲類水氣,龍吟則景雲出。虎者猛獸,風類怒氣,虎嘯則谷風生。「雲從龍,風從虎」者,言同類相感,有識感无識之應。聖人作則飛龍在天,萬物睹則利見大人。聖人有生養之德,萬物有生養之情,同道相感,有識既感无識,又感有識也。「本乎天者親上,本乎地者親下,則各從其類」者,聖人廣解天地之間共相感應之理也。
上九曰「亢龍有悔」,何謂也?子曰:“貴而无位,高而无民。賢人在下位而无輔,是以動而有悔也。
上九處卦之極,因而高貴。陽爻處陰位,故“无位”。陽為君,陰為民,乾為純陽之卦,故“无民”。九五為君位,九四以下之陽,為賢人之象,應該相從九五以相輔佐。上九无位、无民、无輔,象徵統治者非常孤立,不能輕舉妄動。
居天故貴,非君无位。處上則高,純陽无民。九三不應,賢人无輔。升極則降,伸極必屈,息極必消,故「動而有悔」也。
小結:以上為第二段,用人事釋各爻爻辭。
潛龍勿用,下也。見龍在田,時舍也。終日乾乾,行事也。或躍在淵,自試也。飛龍在天,上治也。亢龍有悔,窮之災也。乾元用九,天下治也。
“潛龍勿用”,下也;“見龍在田”,時舍也。
“潛龍勿用”,初九爻辭。“下”,地表之下,說明君子隱居于民間,處于社會的下位。“見龍在田”,九二爻辭。“時”,暫時。“舍”,居也。說明君子已離隱出世,暫時居于此處。
“終日乾乾”,行事也;“或躍在淵”,自試也。
“終日乾乾”九三爻辭。“行事”,說明君子終日勤勉行事。“或躍在淵”,九四爻辭。“自試”,說明君子在社會上活動,自試其自己的才能。
“飛龍在天”,上治也;“亢龍有悔”,窮之災也。
“飛龍在天”,九五爻辭。九五為君位。“上治”,說明君子處于君位治國安民。“亢龍有悔”,上九爻辭。“窮之災也”,說明君子處于極高之位而不知變,必會招致災禍。
乾元“用九”,天下治也。
“乾”,天也。“元”,仁也。“用九,見群龍无首,吉”。比喻人君實踐天之善德,用乾陽所秉受天德之仁愛去治理國家,則天下和諧而治。
初九,卑賤處下。九二,因時而住。九三,處人臣之極,必須事上接下。九四,欲進其道,猶復疑惑。九五,聖德位高,上而治民。上九,亢極驕盈,故致悔恨窮斃之災禍。用九,垂拱无為,而天下治。
小結:以上為第三段:再以人事釋各爻爻辭。
潛龍勿用,陽氣潛藏。見龍在田,天下文明。終日乾乾,與時偕行。或躍在淵,乾道乃革。飛龍在天,乃位乎天德。亢龍有悔,與時偕極。乾元用九,乃見天則。
“潛龍勿用”,陽氣潛藏。
這一段是《文言》“以天道四時之變化解釋各爻爻辭,似將一年十二月分配于乾坤六爻,每一爻一個月”。初九是陽氣在下,象陽氣藏于地下,此時相當于周代曆法的正月,建子,為夏曆的十一月,與十二消息卦中的復 ䷗ 卦相配。
“見龍與田”,天下文明。
九二代表地,表示陽氣已經升出地面,此時相當于周曆的二月,建丑,為夏曆的十二月,這時草木始生,大地呈現文采而光明,與十二消息卦中的臨 ䷒ 卦相配。
“終日乾乾”,與時偕行。
“偕”,俱也。九三爻辭“終日乾乾”,表示陽氣隨著天氣的變化而上升,促使草木不停地生長不息。此時,相當于周曆的三月,建寅,為夏曆的正月,與十二消息卦中的泰 ䷊ 卦相配。
“或躍在淵”,乾道乃革。
九四已進入上卦之初,處于意欲未定之時,故有“或躍在淵”之象。“乾道乃革”表示陽氣將不斷上升,天道將要發生變革,氣候由暖變熱。此時,相當于周曆的四月,建卯,為夏曆的二月,與十二消息卦中的大壯 ䷡ 卦相配。
“飛龍在天”,乃位乎天德。
九五是陽爻上升到高位,表示陽氣發展到大盛之時,百果草木或成熟,或結實,天發育萬物之功已成。此時為周曆的五月,建辰,為夏曆的三月,與十二消息卦中的夬 ䷪ 卦相配。
“亢龍有悔”,與時偕極。
上九是陽爻上升至最高之位,表示陽氣已達到了極盛的階段,有物極必反之勢,萬物也隨著陽氣的轉化而衰落或凋零。此時為周曆的六月,建巳,為夏曆的四月,與十二消息卦中的乾 ䷀ 卦相配。
乾元“用九”,乃見天則。
“乾元”,天之善德,它包含在用九之中。“天則”,天道運行之法則。“用九”乾卦陽爻的綜合,陽爻逐位上升象徵陽氣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上升,“用九”體現了天道運行的法則。
初九,一陽尚微,氣動黃泉,君子居易俟命,舍藏不用。九二,陽居陰位,陰陽錯雜,天下文明日著,君子自昭明德。九三,陽氣浸長,萬物甲圻,君子與時消息,乾乾无間。九四,兩體交接,天命將變,三甲三庚,革言三就。九五,天德盛大,萬物澤被,品類各正性命,君子止于至善。上九,陽氣盛極,一陰將生,因亢有悔,物極必反。用九,天道往復,終則有始,如環无端,是為綱紀。
小結:以上為第四段,這段解釋天道運行四時變化之法則。
乾元者,始而亨者也。利貞者,性情也。乾始,能以美利利天下,不言所利,大矣哉!大哉乾乎,剛健中正,純粹精也!六爻發揮,旁通情也。時乘六龍,以御天也。雲行雨施,天下平也。
乾“元、亨”者,始而亨也;“利、貞”者,性情也。
此釋乾卦之四德。“元”,始生萬物;“亨”,萬物始生之後,發育生長茂盛。故“元亨者”,“始而亨也”。“利”,利物也;“貞”,天道規律之正也。“性”,性質、本質,事物之本然,規定事物之為這一事物的內在特質。“情”,本性,表現事物內在本質、本性的規定。“性”為事物內在之本質;“情”為本質的表現。“利物”為乾卦之本質,“貞正”為乾卦本質的表現。普“利”萬物而不偏私者為“貞”正,乾卦之德的直接表現是公正而不偏私,所以說“利貞者,性情也”。故“元,始也;亨,通也;利,利物;貞,正也”,為乾卦之四德也。
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,不言所利,大矣哉!
這一段贊美天德。“乾始”即“乾元”,代表元、亨、利、貞四德。承襲上句,乾之四德陰陽和合无物不生、无物不長之美德去美利天下,自己卻不居功自利,真是偉大啊。
大哉乾乎,剛健中正,純粹精也。
乾卦為純陽之卦,六爻皆剛,剛則不屈,健則不息。一、三、五陽爻居陽位為正,二、五得中,故“剛健中正”。六爻皆陽,純而不雜,粹而无瑕,純粹而達到了精致,故“純粹精也”,說明天德達到了純粹而精的地步。
六爻發揮,旁通情也。
“揮”,動也。“旁”,廣也。乾卦六爻發動,廣泛地通達于宇宙萬物的各類情形之中,即宇宙自然事物之變化都包含在六爻的發動之中。
時乘六龍,以御天也。
“時”為“天時”,即“天道運行四時變化”。乾坤生六子為“六龍”。先後天八卦圓圖配合四時八節以行天時。
雲行雨施,天下平也。
“平”,平衡協和。陰陽和合曰平。雲行雨降,天下无各種災害而諧和。
先天元氣,其德廣大,遍通諸物之始。以施化利萬物之性,以純一正萬物之情。乾能始生萬物,以生長美善之道,利益天下。不言所利之事,何其偉大!剛健其性,中正其位,美善而純,不雜而粹,專一而精。六爻發揮,遍通萬物之情。駕六龍之車,執天之行。廣布恩澤,天下太平。
小結:以上為第五段,以天德釋乾卦之卦辭和卦義。
君子以成德為行,日可見之行也。潛之為言也,隱而未見,行而未成,是以君子弗用也。
此數句釋初九之爻辭“潛龍勿用”。藏于意識中為德,見之于事實為行。德行相符而日顯于外,人人皆可看得見君子的行動。“潛”的意思是說,君子在隱居之處,德行雖已具備,還未被人所見,其行為還不足以成就其德行,所以還不能發揮作用。
君子當以成就道德為行事宗旨,令其德行彰顯,使人日可見之。潛龍乃德之幽隱而未宣見,所行之事未可成就,故君子舍者藏之。
君子學以聚之,問以辯之,寬以居之,仁以行之。《易》曰「見龍在田,利見大人」,君德也。
此釋九二爻辭。“學”,學習。“聚”,積累也;“問”,論難也;“辯”,考問其真實情況;“寬”,博也。“居”,藏也。君子努力學習積聚知識,論難而辨明是非,以廣博地存藏學識,以仁心為人行事。有這種德行修養的人雖然身居下位,卻具備了做人君的品德。
君子勤學以畜其德,詳問以決其疑,寬裕以處其位,仁德以成其行。九二具君德,而无君位。
九三,重剛而不中,上不在天,下不在田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,雖危无咎矣。
此句釋九三之爻辭。九三以陽爻處陽位,上接乾卦,故為“重剛”。位不在二、五,故“不中”。九三為人位,故上不在天,下不在田,處在不尊不卑的地位;又不在中位,象一個低級小官,容易惹禍。九三爻辭“終日乾乾”,“終日”,從早到晚,故說“因其時”。要終日勤奮努力,時刻警惕,雖有危險,也不會有不幸。
九三剛居陽位,失二五之中,失五不在天,失二不在田。雖時位危懼,若能乾乾懷厲,至夕猶惕,可得无咎。
九四,重剛而不中,上不在天,下不在田,中不在人,故或之。或之者,疑之也,故无咎。
此數句釋九四之爻辭。“或”,未必然之辭也。九四臨近九五之剛,又不在中位,故說“重剛而不中”。九四又臨近于天,故說“上不在天”。下不在二,故說“下不在田”。九四雖為人位,但九四接近于九五之天,遠離于九二之地,不適合于人居住,故說“或”也。或之者,或上或下,猶疑不定,但只要君子審時度勢,謹慎行事,可无咎也。
九四處乾乾兩體之交,不居二五天地之中,亦失九三人道之正,故猶疑之心生,而无咎之身存。
夫大人者,與天地合其德,與日月合其明,與四時合其序,與鬼神合其吉凶。先天而天弗違,後天而奉天時。天且弗違,而況于人乎?況于鬼神乎?
此數句釋九五爻辭。“大人”,指九五。五為天,二為地。五為陽位為尊,二為陰位為卑,上尊下卑。故說“與天地合其德”。五為坎位,坎為月;二為離位,離為日,故有“日月合其明”之象。先天八卦離為春、乾為夏、坎為秋、坤為冬;後天八卦震為春、離為夏、兌為秋、坎為冬,故有“四時合其序”之象。“神”,氣之伸展者;“鬼”,氣之屈歸者。氣之伸展,“吉”;氣之屈曲“凶”。陽氣伸展于天,陰氣屈歸于地。九五大人的德行,應該像天覆地載之德一樣无私,他的聖明應該像日月一樣无私地普照萬物,他對國家的管理應該像四時變化一樣井然有序,他示人的吉凶應該像鬼神一樣不分親疏。“大人”與天道規律相默契,先于天道而動則不相違,後于天道而動則相合,何況人事和陰陽變化這類具體問題呢?說明“大人”對天道規律了解和運用得十分自如。
大人與天地覆載之德合,與日月照臨之功合,與春秋賞功罰過之性合,與鬼神福善害惡之情合。先天開物,不違天意,天合大人。後天成務,不悖天時,大人合天。大人與天地合一,何況是人和鬼神呢?
亢之為言也,知進而不知退,知存而不知亡,知得而不知喪。其唯聖人乎!知進退存亡,而不失其正者,其唯聖人乎!
此數句釋上九爻辭。“進與退”、“存與亡”、“得與喪”是相對待而相統一的。進必有退,存必有亡,得必有喪,反之也如此。乾卦雖為純陽之卦,其中也含有陰,不能僵化地只看見其陽的方面,有對待,也有轉化。所謂“亢”者,只知進而不知退,只知存而不知亡,只知得而不知失,是聖人嗎?用疑問的語句來加重語氣,回答應該是否定的。相反,應該只有懂得物極必反的道理,只有知進退存亡,而又不違背中正之道者,這大概只有聖人吧?上九心不知進退,身不知存亡,位不知得喪。唯有聖人,才能知進退存亡!知進退存亡而不失正道,只有聖人!
小結:以上為第六段,又以人事釋各爻爻辭。
書名:樂說周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