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經證釋 下經第一冊

31 咸、32恒33 遯

31 ䷞ 咸卦 ☶ 艮下 ☱ 兌上


宣聖講義

咸卦上兌下艮。山澤通氣。乃陰陽和協之始。生化之初見。榮繁之本源。其象合為三陰三陽。相抱相諧。陽爻升而陰爻降。兩端皆陰。中則三陽連貫。此自爻言。為剛柔調勻。交而不亂。合而可辨。故為生化之德所徵也。以上下卦言。上兌陰也。下艮陽也。陽下就陰。柔上協剛。剛柔同德。以孚天地絪縕之道。故在卦用為陽下而陰上。在爻用為陰降而陽升。二者主客自殊。性情則一。蓋本於男女相悅。而情性有定也。兌為悅澤。艮為止定。上悅下止。而不乖於情。不悖於性。故名咸。咸。感也。皆也。感主分言。皆主合言。分則相慕而發於至情。合則相和而歸於至性。至情者生之機。至性者道之鍥。天地一陰陽也。其絪縕必因於春。男女亦一陰陽也。其交合必緣於情。春者萬物生化之期。情者人類生殖之源。有生則有動。有動則情見。故發育必因所遇。憂樂必因所受。緣於兩者之相感。感而善。則為和諧而成佳偶。感而不善。則為仇敵而成怨偶。此咸卦用在感。明其為情之動也。然感有同異。今咸所感者同也。何謂之同。和而不私。交而不雜。發于性而正於命。行于禮而成於樂。故天下同化。如春之好生也。上悅下止。悅則情。止則性。上動下定。動則善感。定則有禮。故天下同化。而不為害。人也。物也。有生之類。必愛其族。有情之倫。必求永其嗣續。此天道也。花為實而華。草為荄而芽。鳥為卵而求侶。獸為雛而冀成家。人也為萬物之靈。尤善感而相慕。男女之間。无過无差。夫婦之道。不偏不邪。卦象少女在上。少男就之。兌悅以啟其愛。艮止以達其家室之樂。生育之无涯。故人道自此始焉。為智為愚。為賢為不肖。皆莫之外也。為妍為媸【chī,相貌丑陋】。為強為弱。皆有其匹配也。正如花之榮。鳥之鳴。各求其異類。而待為同心。各悅其情侶。而樂其共生共存。何哉。為延其種族。而育其子孫也。體天道好生之德。本世道永存之功。必始于少年。發於愛情。故名咸。明其為同而无不相感也。在无生之物。如電如磁。亦因異類而相引。如數也。亦以奇偶而相合。如事也。亦以需供而相求。凡物皆然。而況人乎。斯咸卦以少男少女。兩相愛悅。延其生生不已之用。以兩有止定。成其夫夫婦婦宜室宜家之功。故曰咸。人道之始也。

咸卦三陰三陽。其往來卦為恒。傳曰。咸速也。恒久也。以咸之相感至速。如二電相觸。磁相吸。而恒則以交後。其情能久。如水乳相融。膠漆相結。速言其初。久言其成。速述其始。久述其終。二卦相應。乃建人道之本。人倫之基。且咸與恒。皆三陰三陽。而中包艮兌震巽四卦。四者乃下經綱領。分佈四隅。以協於乾坤。應乎坎離。而咸恒二卦見其功用焉。天地主生化之始。水火成生化之全。皆施於咸恒。而啟天下之大用。故咸恒為後天之生育大則。實本乾坤坎離而致其德。達其道者也。反咸為損。反恒為益。損益者多寡之不勻。供求之不當。而不如咸恆之齊一也。又咸之反雖為損。亦與益通。蓋咸以此合彼。正如以物加物。其益可知。加以咸男能下女。剛能用柔。尤合於損卦益下之道。故風雷益與澤山咸相似。皆以陽在下。陰在上也。舍此外則為既未濟。一坎一離。合而成卦。則以中男中女相配偶耳。既濟水在火上。男居女下。亦與咸益同。故其用亦頗類。擴而充之。皆足以明人道。立人則。而見天地人三才之稱。實以陰陽配合得宜為之本也。惟咸為最先著例焉。益與既濟。皆在其後。蓋益為長男長女之合。既濟為中男中女之諧。其志同而情有別。其行似而其所成也有殊。故益名益。既濟名濟。不得以咸稱。咸之稱。以相感之速而偕。惟少男少女間有之。其情熱而志堅故也。如琥珀拾芥。无不相應。如石投水。无不受也。人情之始。即人道之正。聖人因之。著其用焉。聖人人倫之至也。情而不違性。好而不越禮。方遂其相感之道。而順乎天下大同之心。故曰咸速也。言其如置郵傳命。天下无不化之。如詩關睢。君子淑女之好逑。而推為王化之源也。

咸卦內互乾與巽。天風姤。姤。遇也。亦陰陽遇合也。姤與咸之男女交感。其義正相類。反姤為小畜。則以陰陽相畜為用。與咸之對卦恒亦相近。蓋能畜始久。而可久始有畜。畜。育也。人之生育。必因男女同居。情志孚協。不有所畜。安可守乎。不有所守。安能久乎。人之事業。以能進能守。始可大可久。推之於物。亦以愈積愈厚。愈殖愈延。皆以其能畜而後能恒久也。夫婦之道。尤以恒久為本。父子。天性也。无久暫之辨。惟男女以情感。以義合。若不久。是已乖乎道。戾乎性。將何以維持人類於不絕哉。故恒之繼咸。實天地生化之大經大法。人道之大本也。又咸取感為用。感生於情。而所互姤卦取遇為用。遇發乎事。情出於內。事見於外。二者內外之別。在卦位已可見之。兌在乾左。巽在乾右。咸上為兌。姤下為巽。上者由內出外。下者由外至內。故咸與姤應。實卦象所包者也。傳稱咸為速。前已釋之矣。而速義亦含遇合之意。蓋不合則行不達。不達安能速乎。如陰陽二電交流。其速至矣。若非相投。則拒而不通矣。男女情感。亦如電之吸引。以合而後速也。氣之相應。聲之相求。皆不外乎合。偶爾相值。不足以言合。則不足以言於感且速。故事有速成。行有速達。功有速立。德有速就。皆先有所合也。无因而至者。卒然而來者。謂之不速。以其情志不感於先。不合於外。則雖已見於事。不足以稱夫咸之用也。且速字有請求之義。不速之客。言非所請求者也。男女相感。必見於求。關睢所謂君子好逑。求也。摽梅所謂求我庶士。求也。如伐木之章。鳥之鳴矣。求其友聲。矧伊人也。不求友生。可見求之所至。非獨人也。物亦如此。非獨男女也。朋友亦如是。有所合始見所求。不合則求亦不應。鳥之鳴。惟合者和之。人之情。惟知者答之。皆本於感情。而見於聲氣也。何況少年男女乎。咸卦取少男少女。合而為用。則可見其求之切。而合之深。感之甚。而應之至也。故稱為速焉。

咸卦象既為三陰三陽。則由表言。為山澤通氣。由裏言。即天地交孚。蓋乾坤包在卦中。分合之別也。自三至五為乾。上至二為坤。固含有泰否二卦之用。然以上爻。為陰。頗近於泰。但坤爻自上而下。循行六位以成卦用。故義取剛下於柔。柔以就剛則為恒。陽以下陰則成咸。由此可知咸之為卦。實以男為先。彖辭所以稱取女。而不稱嫁夫也。故咸之感。雖少男少女。互相愛悅。實則男先求女。陽先動也。陽動則行速。其下為艮止。實一陽上升之象。故咸卦頗與詩首章之義相同。詩稱窈窕淑女。君子好逑。亦以男先求女。可見陽先於陰。乃天地原理。順之為正。反之為逆。雖男女情不殊。感不異。而女道重內。不可先男。正如天道雖可下行。而不得以坤先乾也。或以艮在下。為可加於男。此不知卦自下上之例。艮在下。正以其先動也。動而外有所感。動於內。感於外。動於近。感於遠。此聖人因咸而推其感於天下後世。无不應之。如聖人立人倫。天下後世皆遵其制。无敢自外。為聖人本其至情。而洽乎天下後世之人情也。故咸卦始於情。終於道。道以制情。則感无不通。此所以亦謂之速也。


宗主附注

今日開始講咸卦。應陽春之令。孚時日之數。今為二月十二。亦即日曆三月十三。二二為四。乃陰數之始。四二十八六。三三為九。乃陽數之終。一三五七九。陰陽合同。終始匹配。以象於咸。咸上為兌陰也。下為艮陽也。陰自兌始出於乾。陽至艮歸終於坤。故八卦方位。兌在乾左。而次於乾。艮在坤先。而依於坤。且兌為少女。天澤履。明人道之本。澤天夬。明天道之全。艮為少男。山地剝。明世道之衰。地山謙。明世德之盛。二卦皆近於天地。辨於陰陽。別於剛柔。齊於仁義。一終一始。握全易之樞機。一往一來。定天地之德行。數不乖於理。行不違於道。故二卦合而咸卦成焉。咸。感也。皆也。感。言其情志。皆。言其行止。一動一定。一止一流。艮。止定也。故象山。兌。流動也。故象澤。山澤通氣。乃天地絪縕之初。男女皆感。乃人物交孚之始。

男女猶雌雄也。天地猶陰陽也。物與同化。故花鳥嬉春。數與同諧。故奇偶合算。少女為少陰。其數二。少男為少陽。其數三。二加三為五。為土之生數。亦中宮之原數。故萬物生於土。成於土。下止而上悅。陽則升。陰則降。以歸於諧協。上澤而下山。動則速。定則久。以孚于中和。此咸卦為人道之始。物生之根也。因乾坤既交。天地既合。三陰三陽。合而後分。交而復出。故象於夫婦感慕。雌雄偕飛。以同作息。以共生育。而生生之道見焉。偕則无乖。和則无怨。中則不過。交則不離。離與過乃生之賊。中與和乃生之機。故情秉於性。行止於禮。雖樂不亂。雖求不強。雖合不淫。雖悅不狎。發於心而相感。因于自然而相偕。感則非驟。偕則不孤。故无暴行。无私德。无詭遇。无褻志。以同於天地絪縕。萬物化醇。所謂男女搆精。萬物化生者。實指咸卦之義耳。

又曰咸恒相對待。成往來。一為速。一為久。明兩卦之用各不同。而天地生化之率自有定也。咸為初交。志求其速成。如男女兩情相悅。時時在念。詩所謂摽有梅。傾筐塈之。求我庶士。迨其謂之。此情所動。意所發。惟恐其不速而有誤[忄吳>]悮我春期也。然以如此情思若狂。卻不為聖人所刪。正以其非越禮私為。仍由正道以達於情欲。故詩人不以為淫。且以為信。謂人生之所重。莫大於夫婦。人情之所先。莫過於生育。故曰飲食男女。人之大欲存焉。自有身以來。首需要者飲食。其次則男女。飲食為生命之根。故噬嗑卦以自求食。為人生大義。至於男女。則為生殖之本。一姓之繁衍。尤其小者。人類之續延。則為一生最大之職責。蓋人類不可絕。尤不可自我絕。宗社不可斬。尤不可自我斬。故由家言。則不孝有三。无後為大。由國言。則生聚為先。庶富為重。皆以繁榮後嗣。生殖不斷為主旨。並非徒以養生送死。為生子之大則也。養生送死。為報恩之一。而延嗣發宗。尤為報恩之大者。遠者。故人倫首重夫婦。人情首重男女。男女之情同也。男志求女。女志求男。二者相求。而後兩情同。家道成。詩首關睢。明男求女之亟。序摽梅。明女求男之殷。求而不悖於正。則雖急而无私奔。雖慕而非淫亂。為其能發乎情。止乎禮耳。咸卦正取是義焉。雖其德為求速。而其體在能善止。艮止也。下止而上悅。則內守其貞操。外致其情愛之意。故雖速而能久。恒以繼咸。正明其速而又久也。世之苟合者。朝聚夕離。昨恩今怨。速則速矣。其不能久者。正以不克止於禮耳。性以制情。為人道大本。情以役性。乃世道變常。此咸卦之示教於先。聖人明易之微旨也。


宗主疏述

咸卦命名。傳已解釋為感與皆。以字義所包也。又其德為速。則取卦用所本也。然就咸字形畫言。上為戊。乃土也。中為一口。明其關于人生嗣續。而兼有說言之義。蓋上卦兌為口舌。為說言。俗稱人口。生兒謂之添人口。又有男丁女口之辨。故編居民以戶口計。皆指口計人。而兌本少女。則亦有象女之意。即彖辭所謂取女吉。固亦含有添進女子之義。為咸卦本以男下女之象。孚夫娶婦之情。女生必有所歸。故以取女吉。明女子得其所適。而後人道以成。人倫以序也。不特此也。兌象口舌說言。人之心志。內藏於胸。不可見也。必發於口舌出為說言。而後情意可通。精神可達。故男女相慕。必有言辭以度其忱悃。必因聲音以抒其和好。如詩歌之唱答。文字之往還。皆與言語之酬對。同為表現情志之用。而詩三百篇。尤多著其例。男女情深。夫婦意協者。必多有婉娩之詞。纏綿之句。乃人情之常。聖人亦不非之。故稱家室和樂者。輒曰夫唱婦隨。可見咸之有口。正有其深意在焉。推而言之。不獨人也。物之相悅。必因於聲。如鳥之啁啾。蟲之唧唧。皆有唱合之義。詩稱鳥鳴嚶嚶。因思及人之求侶。正如聽呢喃燕語。而懷遠道離人。莫非情之所感。為有生者不能自已。天性然也。故咸字成形。實因情感而圖通達。有必藉夫言說口舌者也。若如成字。則內為丁。其意近乎生男。亦可視為家室既就。生息已延。而人道乃成。人倫乃明之象。此雖就楷字言。頗可見古人造字之不苟。因咸卦之大用。遂並述及其字形。足明聖人作易。命名雖極微末。亦必有所孚於卦。蓋所謂修辭之學也。讀者當由此引申之。以推易道之用耳。


宏教附注

今講下經咸卦。亦孚節令之數。俗稱今日為百花生日。春意最盛之時。人受天地造化之氣。因生而有性。因動而有情。情之所發。莫先於愛悅。情之所定。莫過於夫婦。咸以少女少男。相感而同化。相諧而作配。即人情之所始。君子之道所造端者。蓋生生不已。乃天地造化之大則。人為萬物之靈。則其情感孳生之道。尤為最要。夫婦為人倫之始。男女為生息之源。故下經取咸為首。即詩以周南昭王化。以關睢溯男女好合之意。詩興于睢鳩之求侶。亦因物生情。因動成感之例。而天地絪縕之道。陰陽配合之基。皆不外乎感情。此咸卦之為人物造端。亦如百花應春而開。群生應時而育。既感於二氣之相就。復感於一生之相續。如男女互為愛悅。雌雄互求匹偶。有莫之為而為。莫之致而致者也。大哉感乎。天地萬物。皆由感以生。以成。以大。以化。生生不息。以成此世界。此則易下經首咸卦之微旨。讀者其毋忽諸。


咸。亨利貞。取女吉。


宣聖講義

此明咸卦大用也。咸以艮兌合。為山澤通氣。山澤皆屬於地。且兌為少女。艮為少男。合成夫婦。立人道之本。開人倫之基。是全卦主地與人。而重後天交合之用。故四德少元。明其別於先天之乾坤也。男女好合。發乎人情。夫婦和樂。通於天下。故德首亨。言推之天下後世。无不達也。又亨為嘉會。男女悅慕。夫婦唱隨。既發於性。復止於禮。此婚姻禮儀。為嘉會之最大者。故首協夫亨。利貞者。性情也。因情而求和。樂利之徵也。故曰利以和義。言夫婦之以義合。有異乎父子之成于天性也。因情而得正定。貞之徵也。故曰貞固足以幹事。言女子之節。男子之操。為人生性情之本德。而得以建樹倫紀。植立綱常。以範圍天下而不過也。故咸有三德焉。亨以通其志。利以達其行。貞以堅其守。是以和而无私。交而不亂。合而有序。匹而能平。故為人道之先。推之天下後世无不宜也。太古之世。文教未備。蠻荒之民。禮樂不全。男女苟合。倫常不明。是猶禽獸。朝交而夕噬之。昨悅而今仇之。輕合輕離。屢聚屢散。是淫亂也。不足以示人。不可以訓世。為其祇徇乎情。而忘其性。徒恣其欲。而莫省夫禮。則有乖此三德。而非咸之所重也。故咸之為下經首。居人道之先。占人倫之始者。實以昭此三德也。既有三德。人道已定。故取女占吉。言人事之別于天道。即由四德多寡定之。而人生之能繼續。即由兩性和否辨之。此易教之所重。而上下經於此分也。天道自然生而成之。人道法天。作而成之。取女者。人所作為。雖男女相悅。本乎人情。而夫婦得正。必依於禮節。古者婚姻多卜之。為其不能苟合也。父母命之。媒妁致之。禮儀將之。時日宜之。祖先享之。神鬼佑之。而後夫婦以成。家道以立。故咸卦大用。先由兩情之相感。以動于初。繼由兩性之相宜。以正於終。正即止也。發於情。止於禮。故曰正。言无私邪。无偏好。因乎至性而見於至情。亦由天地之絪縕。二氣莫不和協也。故取女吉三字。明全卦大用。實在於陰陽相得而有合。且由陽先下陰也。陽下陰。故男先求女。陰亦克諧於陽。故男以取女為吉也。男有室謂之娶。女有家謂之嫁。不曰嫁者。明以男下女。而女隨夫為得正也。推而言之。凡陽之能就陰。剛之能就柔。及夫高以下卑。尊以下賤。大以近小。強以近弱。皆咸之正用。皆可占吉矣。為其克明三德。而不相害。先諧兩方。而同成用。如夫與婦則何事不辦。何行不達哉。此咸之德首亨。而兼利貞者也。


彖曰。咸感也。柔上而剛下。二氣感應以相與。止而說。男下女。是以亨利貞。取女吉也。天地感而萬物化生。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。觀其所感。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。


宣聖講義

此總釋彖辭。以明全卦之大用也。咸感也。言咸卦本兌艮相交。山澤通氣。交則有合。通則可同。故咸為感。以發於此。應於彼。動於我。及於物。謂之感。不應不及。非感也。如叩鐘而有聲。投水而有浪。皆物之相感應。其志已通。其行已接。雖非一體。而有同情。雖屬兩方。而有合德。故稱為感。咸以兌與艮一陰一陽。志投意達。有發則應。有動則通。比于少男少女。相慕相求。故義取感。明其兩者有同趣也。夫男女陰陽。非配即仇。以其匹敵也。而因大小強弱之殊。老幼賢否之別。則不相感而相拒焉。若咸則異是。艮兌同量。少男少女同情。故相感。感最捷也。傳曰。寂而不動。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正以其能同也。同則易合。今咸之上下。三陰三陽。陽以配陰。而致於同。兌二陽在下。艮二陰在下。兌一陰居上。艮一陽居上。无不相匹。故稱為同。咸即同也。故卦用為感。而卦名為咸。正以其同而可通也。易卦之最同者。莫同人若。則以天火通德也。先後天之交至也。最平者莫泰若。則以乾坤合德也。上下位之齊列也。今咸卦分而合之。則猶泰卦。化而易之。則猶同人。以艮猶乾。兌猶離也。而由卦用言。兌艮相合。剛柔並列。柔上而剛下。外內相協。陽本位於上而自下。陰本位於內而自外。乃既交之象。孚於道用者也。道用者。剛以柔用。陽以陰用。反之為逆。故地天為泰。天地為否。此上下內外。與剛柔陰陽相交相協而後成其大用也。天地之德。尚不違此用。況人物乎。故咸之大用。有類乎泰。而二氣皆得其平也。剛柔相濟。陰陽以諧。而後稱夫咸。二氣既應且合。陽又自下。是剛先動。陰隨之上。是柔相與也。故曰二氣感應以相與。如春時天氣下交。地氣上應。萬物皆生。期所感者大。所與者亦盛。故曰咸猶泰也。泰言天地之感應相與。咸言人物之感應相與。象異而用可同也。止而悅。言艮止兌說。男下女。言艮在兌下。以全卦合乎道。明於德。孚四德之三。而占亨利貞。以艮善止。則發乎情者止乎禮。故云取女吉也。男女之交以正。則人倫明。夫婦之處有禮。則家道立。此人道所始。而天下之本以固也。天地感而萬物化生。即所謂天地絪縕。萬物化醇之意。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。此語實包咸卦德用之全。蓋聖人法則天地。配合陰陽。因咸之道。致咸之德。天下无不應。而人情得其當。人欲有其防。乃克底于和平。和言其諧協而不過。平言其均正而不偏。此即上所謂兼同人與泰二卦之用也。同人則和。泰則平。和且平。人道益大。人類益繁。而後天下後世。各有所安。各得所樂。生生不已。以存以榮。以大以久。此盛世之規。天道之常。人倫之至者也。而要在感人心三字。蓋所感不在事物。而在人心。人心既同。感无不應。為聖人本忠恕之道。推己以盡。發於情而能復歸於性。動為和而仍返致其中。此聖人所感。亦猶地天交泰。而天下同春。中庸所稱致中和。

天地位焉。萬物育焉。咸之所至。位育之功備矣。天下有不和平者乎。天以下地則為泰。男以下女則為咸。聖人以下眾人。則成中和位育之德。而要在感人心一語。言能以我之心。感人之心而皆應。足見其忠恕之效。忠恕合道。故天下與我同歸於道。王道不悖人情。斯則王者之治。豈有他哉。一致其同情而已。故曰。觀其所感。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。為天地萬物與我情一也。我以所感而及所同之情。則无不通。天地萬物固萬殊。而情則无異於我。我自盡其情而得其正。推其情而得其宜。則何有於天地萬物之情。即所謂善推而已。聖人果有異乎。推其所欲而與之。推所不欲而勿與之。則天下萬物之情皆盡於我心矣。故重在觀所感耳。


宗主附注

彖辭所稱天地感以下六句。 夫子已略示大概。所最要者。聖人感人心至天下之情可見也止。乃咸卦關於人道大用。亦即周易下經首咸之所取義。非徒為一卦之用已也。蓋聖人法則天地。表率人倫。依遵陰陽。建樹人道。皆有始終。與其往復之道。咸以感為義。天地所感。乃天地之咸。聖人所感。乃人物之咸。天地无情。所感者性。人物有情。所感者情。故因聖人之感。而可見天下之情。非聖人以情導人。乃聖人以性導情。因情原出於性。發於心。心有所思。情乃生焉。心有所止。性乃復焉。性情祇一動一靜之間而已。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。即靜也。性也。發即動也。情也。發而皆中節。謂之和。即情有所止而復於性也。亦即咸之道也。咸已感矣。是已動也。感而不違於禮。以下有艮。善止則仍復於靜。而情乃歸性矣。 夫子以同人泰二卦。喻和平二字之用。即明咸動而能靜也。動而能靜。則是剛而能柔。陰而能陽。外而能內。大而能細。則是不和者得其和。不平者得其平。則是情復於性。性復於天。天人合德。而後人可繼天。人道可以配覆載。致位育。斯即易下經首咸。以明人道之微旨。 夫子雖以同人喻咸。為咸有同義。實則以和言。附屬中孚。孚即和也。天地孚而萬物生。陰陽孚而萬物育。孚猶孵卵之孵。上為爪。寓覆翼之義。下為子。即所生育之雛也。在卦言風澤中孚。四陽包二陰。陰在陽中。既有多寡。何以名和。而不知卦名中孚。實取中四爻為用。即二三四五四爻。一陰一陽相配相當。而與泰之平相類。故名中孚。即中和也。中和既為性情之正。則咸之大用。實以之為法。若同人五陽一陰。其勢不匹。其志難諧。而稱同者則以其二五正位。一陰一陽亦相得也。卦分內外。內外相得。是主已和矣。主和臣下无不隨之俱化。故 夫子引以喻咸。正謂其能和於上下。而包於一切。蓋乾離先後天同位。位同則德不孤。德一則用不悖。此即咸之所感。可以見天下之人情所由來也。人情然。物情亦然。咸之男女。乃陰陽也。作雌雄解可。作牝牡解亦可。苟有生之物。莫能外夫咸之相感。以情之所動。无不同也。

中庸曰。惟至誠為能盡其性。及人物之性。故能贊天地之化育。而與天地參一節之義。正與此節聖人感人心。以下所講互相印證。足見聖人所感。不在於外。而在於心。不在於盡情。而在於盡性。性盡則情至。心通則物應。此由上以下由內以外。本末一貫者也。故感人心三字。實含至義。古文簡約。試將三字分合釋之。則感在人心。人皆應之。一也。感發於我心。人心亦通焉。二也。所感在性。而應見于人心。三也。有此三義。故感无不通。施无不報。以人心與我心同也。我所感者。人无異焉。我所欲者。人不拒之。故 夫子以忠恕二字釋其用。忠即盡己。即中庸盡性之謂。恕即推己。即中庸盡人與物之性之謂。雖分人己人物。其性同也。但盡在己。則天下萬物无不盡。但盡在人心。則天地萬類之情无不通。是聖人之用咸。惟在一心。孟子所稱萬物皆備於我。夫豈一身所能容哉。不過一心所能及而已。佛亦謂萬法惟心。心之所思。智愚賢否雖至不齊。而其所欲所惡。則无不同。飲食男女。人之大欲存焉。死亡貧疾。人之大惡存焉。而聖人能辨之於未發。故以咸所感。能致天下和平。以感所應。能見天地萬物之情。非他。情發於心。而使復歸於性。事事物物。心无不通。情无不同。則就其近者。細者。足察於遠者。大者。就其簡者。易者。足明於繁者。難者。此易教之大則。而聖人因咸以致其功焉。天地之情。純於性者也。萬物之情。純於動者也。惟人介其間。可靜可動。可情可性。由上言之。則還於天性。而可无生。由下言之。則率於人情。而隨化生。惟在中者。以性役情。則修道之事。以情役性。則積惡之門。斯皆聖人所慮。而立教所必亟。既已生矣。不可強其无情。既有情矣。不可任其役性。故取咸卦之用。止而悅。下有艮止。以應上之動。上有兌悅。以孚下之止。靜動有常。行止有方。不悖於生。不亂其行。故生生可續。事物永康。世運无害。和平致祥。化育无極。悠久无疆。大哉咸乎。人道之綱。此聖人感自人心。而情達於天地萬物者矣。咸之與感。所異即一心字。久可見感重在心。即忠恕二字亦皆有心。而忠字尤明示中和之心。蓋中和外見諸行。必先內動於心。心之克忠方為忠。心之克中方為中。故皆以心為本。而感字之心與應字之心。更相呼應。實明人我之相感。人物之相通。莫不由此心也。語曰言為心聲。咸之上兌主說言。足見言語之感。亦必先發於心也。推而言之。兌字加心為悅。古亦作說。更可證言之與心通。人有所思慕。必形諸言聲。男女之情恒藉歌詠以達之。雌雄之情。恒因鳴呼以致之。是言之出自口。必先存於心。而感應之成自行。必先啟於心也。故聖人觀於咸之為感。以通其情。遂以感係于人心。以大其用。同一感也。用之男女。不過室家之好。夫婦之樂。用之天下。則人人皆安其生。適其情。用之萬物。則萬物皆順其性。究其樂。是即天下和平之效也。矧室家為邦國之本。夫婦為人類之基。基本先培。體用益固。譬如治安之世。內无怨女。外无曠夫。男女各得所配。陰陽亦為之調。此關乎人天感應者也。故詩三百不刪男女悅慕之詞。而輶軒采風。必省婚姻之俗。家庭立教。必謀夫婦之和。皆所以推咸之道。而蘄天下和平者也。咸速也。言求之亟而成之捷也。天下至速者莫如電。電之相引。以陰陽相得也。凡相得者。其合必速。其情必真。其成也必大。其推之也必廣。為其純乎性情也。性則无私。情則无偽。私與偽人道之賊。亂之階也。故聖人感人心。必致天下和平。以其絕私與偽。而能充咸之用。盡其性以適其情也。私與和反。偽與平逆。和則无私。為其不自利而害人也。平則无偽。為其中坦然而不假飾也。兩情相見。有何偽乎。至性為歸。有何私乎。故彖占利貞。乾卦曰。利貞者。性情也。乾道變化。各正性命。保合太和。乃利貞。此言天道也。咸則因天道而闡人道。人道固先利頁。則所謂感人心者无他。性情而已。性情既明。天地萬物之情。有不得見者乎。此咸之所以為人道始也。


象曰。山上有澤。咸。君子以虛受人。


宣聖講義

此釋咸卦總象之義。明道之所重也。咸卦以下艮上兌。山上有澤之象。山高而澤窪。今澤反居山上。是天道調盈劑虛之例。高者不亢。則常保其崇巍。窪著使升。則益沛其潤溉。而人道則之。以虛繼實。以餘補不足。因咸之反為損。損益之道。必因乎多寡強弱。盈者虛之。加者減之。即損也。因損而益見焉。此所虛者。彼所盈。我所減者。人所加。是即益也。益則天下和平矣。惟損能益。損上益下曰益。反之損下益上曰損。為其徒利己也。今咸卦象以艮下兌。以虛加盈。是孚易道。而克用損己以益天下也。損己者克己也。克己必復禮。仁之本也。仁見於我。天下以仁歸之。是君子善於成性者也。中庸曰。成己仁也。成物知也。性之德也。合外內之道也。足證咸之用。可致天下和平。而一人之盡其性。可以成人及物。故善用咸者。必先克己。因克己而後成己。是損者即益之。減者即加之。虛者即盈之也。損而終益。減而終加。虛而終盈。此君子之道也。正如咸卦澤雖上於山。山不減其高也。故君子虛己而不傷其實。且愈虛而愈實焉。蓋滿招損。謙受益。時乃天道。謙即虛也。實即滿也。惟滿不能有容。惟虛乃可大受。君子成德如海。涵水愈眾以成其闊。納流愈長。以成其大。闊大非固有。在能虛以受物。君子法之。故以虛受人。虛則受者多。受多則成者大。成大則傳者久遠。此君子因咸之象。而以之成性之德也。成性之德即至誠。即致中和。誠則成人成物。中和則位天地育萬物。皆推咸之用也。山上有澤。源遠流長。山為之基。澤為之用。此其成德。足與天地化育同。蓋善於調劑而已。天地大用不外此調劑之道。春以繼冬。秋以繼夏。即調劑之最著者。咸之以男下女。以窪上高。正調劑之顯象。故能感而通。速而成。云興而雨施。必在熱蒸之時。氣動而風起。必在悶鬱之候。皆調劑也。而莫非由乎感應。感應既見。功用乃徵。君子以虛受人。實本於咸之卦象。而善推其用者也。

且人情生於心。寂靜之時。萬慮俱息。自无感應可騐。苟一動念。則物與俱至。即所謂寂然不動。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而寂然之時。亦即靜止之象。惟靜而止。中乃澄淨。澄則永凝。淨則永定。凝定之至。渾然太虛。如鏡无塵。如水不波。方能鑑物。以辨邪正。此所謂虛以受人者。亦指君子克先澄淨其心也。蓋卦象艮在下善止。兌在上善潤。止而潤。如止水明鏡。雖實猶虛。故多受物。君子以之自虛其中。而後能受人。因己之情而照人之情。因我之性。而鑑明物之性。是即彖辭所謂觀其所感之觀。必由虛中得來。虛則靈。虛靈不昧以應萬物。則雖多无不畢顯。雖遠无不具呈。是感通之用。又可推為順應之妙法。豈獨謙虛下人。累積成德已哉。博學則明。集思則知。知與明所得。皆必先能自虛。咸之能感通天下和順一切者。實由此虛字所致。大哉虛乎。佛所謂空。空而後真。真實不虛。必先自空五蘊。老氏所謂大知若愚。上德不德。亦明斯道也。推而致之。天地尚不能外。況天下萬物乎。此咸之為人道立極。而莫不本於善止善虛者也。嘗聞道佛坐修。必先息心絕知。其成也心通上下。知達往來。豈非咸感且速之徵乎。後人說易者。但知咸之感速。為男女情欲之動。而未能亟深研幾。以達於位育之用。天人之功。易教不明。由來久矣。文王定卦序。特取咸以首下經。夫豈徒言情欲者哉。釋象深恐人之不察。見其細而忘其大。取其粗而遺其精。特以虛受人句。揭出咸卦妙諦。與夫人道極則。辭微而旨遠矣。


宗主附注

咸卦在卦為咸。有心成感。書曰作善降之百祥。作不善降之百殃。此明人天感應之捷也。今當災劫並至。沴氣流行。其感應為最明最速。故咸卦以感示其義。无非欲知感應之道。而求所以免災降祥耳。人之相感。如男女相愛。物之相應。如磁鐵相引。惟天與下民之相感。必以氣之相合。神之相通。此善不善所感。殊其祥殃也。祥殃氣也。神所主之。善惡行也。神所察焉。咸則无不徧。言天下皆以此感應也。吾人欲求減災免劫。必先知感應之理。與夫得與天通之道。是惟有速向善以立德而已。蓋疫沴災殃陰也。善德陽也。陽可勝陰。福可弭禍。故咸卦以三陰三陽。明其相感之捷。而見陽之能守以下陰。不為陰困。卒得超夫群陰而上於巔。明陽之能升。而陰遂伏。即足見善之能勝。而屈諸惡。亦即災之能轉祥。禍之能致福。此咸之時用亦大矣哉。讀者勿徒執男女悅慕。而忘卻善惡因果。以使聖人牖世救民之旨不明。則雖日讀易亦无所益也。

又曰咸為感應之卦。凡有所感應者皆主咸。如人天感召。神鬼感致。无不關乎精神。發乎志意。而後見諸洽浹。化為調協。如銅山洛鐘之相應。云騰雨降之相因。皆如咸卦之象。一陰一陽之相感通。而後見其功用也。故曰清明在躬。志氣如神。嗜欲將至。有開必先。足明感應之道。必自二氣所同動而共協。兩情所齊發而俱和也。同動則无先後參差。共協則見主客匹配。齊發則有內外表裏。俱和則致終始平均。此天地絪縕而萬物生成。男女好合而人類殖育。其功用蔑以加矣。人之情性。時時感應。物之志意。處處感通。不獨男女雌雄已也。即佛所謂因果塵緣。亦由此構成。三世一世。兩地一天。莫不可通。為其悉與咸同。而相感相應也。非然者感亦不應。動亦不協。發亦不和。為其无情志耳。故善惡禍福所感召者。必同類。利害得失所招致者必同因。惟同則通。惟異則塞。此卦德為感。而卦應稱咸。咸則无不同矣。


初六。咸其拇。


宣聖講義

此咸初六爻辭也。初六在下。為全卦之始。又艮之下爻。故喻為拇。拇大指也。咸其拇。猶曰所感在下。如拇指之相觸。今人初見。輒相握手。示親近之情。古雖无此儀。而其感情初通。亦由指起。即情志接洽之始。其所感通猶未深。而以兩者相慕之殷。相悅之切。又當艮止之初爻。不得越禮以過於狎褻。故所感在拇。略示其已接支體而已。且拇有手足之別。足為下。手為外。下或外。皆屬支末。故俗稱手足曰四支。或四末。今拇指又手足之支末也。雖有所感。亦具意耳。或曰咸其拇。不必以形跡言。如今之握手吻足之狎。但以初感。兩情相協。精神已及其指尖。如以指之指揮招致。以手足之舞蹈摩挲。皆情動於中。而行見於外。所謂施於四體。四體不言而喻者。不必即以指觸其身。近其人。而依稀若觸若近云爾。此不獨初爻為然。以下各爻咸其某某者。皆當作如是觀。謂情藏於中。不得見也。推其所動。必有所觸近。當依交之淺深。而得所感通之體物。拇其最淺者。由拇而進。自益交益深。所觸近者亦益進由下而上。由外而內。由四體以達於身膚。由骨肉以達於心腑。則兩情更協。而後相和諧。以達於久大。此凡遇合皆然。不獨指男女也。


象曰。咸其拇。志在外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言拇指為支末。所感者猶淺。故曰志在外。此志非指人所欲。乃言情之所及。感之所通。猶曰感在外。如兩人之交。猶泛泛。不足與言深。則所感通者膚淺。不過如其拇指已耳。釋者誤為初爻。志在與外調協。實非爻辭原旨。夫拇不稱手。又不稱指。可見其必有意。以拇為指之大者。俗稱人之賢。豎拇指以美之。所謂巨擘(ㄅㄛˋ)是也。則初爻之意。亦不過庽其贊美之辭。言所慕悅者惟斯人。蓋心所思存。不覺拇指為之豎。可見其情之專一。感之真誠。則雖一拇之示意。已足涵蓋其餘。不過交猶未親。識猶未稔。不得視為感之入內。故曰志在外。志固存於心中也。今動於拇。豈非外乎。


六二。咸其腓。凶。居吉。


宣聖講義

此咸六二爻辭也。六二在下卦中位。為內正位。以咸所感漸進。由拇而及於腓。是所感通之情。既深一層。所接觸之體。亦進一步也。腓者肘膝之下。肥壯之部。以六二雖正位。猶近下而為陰爻。所接觸者。亦支體也。且腓字從非肉。可見其體微末。非身要部。祇以感情由外而內。由下而上。由拇之進乃至於腓。如出入由戶。行道由階。乃其所經地。非志所存。故雖有所感通。而不占吉。且為凶。為其非正大體物。不足以言交際者也。譬諸男女相識。必以禮相待。而欲把握其肘膝。捫搎【sūn,摸索】其腓部。是褻侮之行。近於淫邪。不合於禮節。故占凶。然凶指感言。苟反而自省。不履邪僻。不行淫蕩。而自守其操。以保其貞。則可轉占吉。居吉者。猶曰居貞則吉也。略一貞字。六二內正位。以柔居柔。自宜守貞不失。而不肯急於求合。更以位之所當。時之所宜。尤有可守可貞之道在。非初爻之比也。故從咸而圖近則凶。從位而自感則吉。吉凶各半。視人自辨耳。蓋咸為卦用。位為本德。卦用可變。本德不可易。君子因變制宜。不忘所守。知者順時應變。不違其居。是以雖處六二之凶。而仍克協居貞之吉也。況六二為艮正位。上有剛爻。剛柔相盪。則感腓成凶。以柔行剛。則居貞迪吉。此二者所別。在行與止。應乎上則行。守其位則止。艮止也。全卦之德用全在善止。情動而不乖於性。感協而不越乎禮。有艮止以全其貞。堅其守也。故徇情則咸腓。而瀕於淫邪。以占凶。守分則居貞。而保其正位。以占吉。咸之為人道大本。人倫首規者。正以其有位可守。而能全貞以善止也。


象曰。雖凶居吉。順不害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言六二以柔居中位。是其順以因順以應時。則雖凶不害。為其能以柔濟剛。而保其性情。孚於利貞。故不害者。指行止得所宜。而咸之大用仍不悖。蓋能先有其守。而後推之於行。先淑其道。而後致之於用。故克居吉。以解免於咸腓之凶也。猶男女以禮自防。雖兩情愛悅。不足害其貞。雖行止親近。不足害其性。以其先守其位。全其節。如詩關睢樂而不淫者也。則雖感通至於下體。亦不足為狎褻之行。淫邪之害。是不害全在能順。順其固有貞節。守之弗失。順其本來柔道。推之弗窮。故曰順不害也。


九三。咸其股。執其隨。往吝。


宣聖講義

此咸九三爻辭也。所稱咸其股。與初二爻之義相應。初為拇。二為腓。三為股。皆明所感通之物。由外而內。由下而上。志意漸近。形跡漸親。而兩情交孚。愈見其密也。稱股包肱言。股肱者。身所役使。為行動之助。人有所為。必先藉其力。故俗稱臣佐為股肱。得其輔弼曰臂助。皆咸其股一節之意。不過股肱雖為身之一部。且助人行止動定。以遂其志意。卻非能自立者。必依心之所思。念之所發。而後見其功用。九三之於咸亦然。咸既以感為用。是必先從心所欲。心為君主之官。在卦象為五爻。在卦體為中爻。九三雖居中。猶非心膂之處。故僅有股肱之喻。執其隨者。即言股肱之用。不外隨人心所使令。而供其執事耳。隨又遂也。俗稱手足不仁。曰不遂。或不隨。是已失其職。而徒有股肱之名。果非病廢。則所用在隨人心。行止動定。皆稟于心志。而如臣佐聽命主上。故九三咸其股。執其隨。乃手足之用。股肱之職。指揮如意。舉措隨心。而在咸卦全體大用。亦復以九三為隨人之地。聽命之物。即屬隨人。則不得擅專。既屬聽命。則不得有所先。故九三之咸。雖已親近中心。宛轉從令。卻不得自動自止。故爻辭占為往吝。言吝於所自為。而必守候心志之驅策也。正如臣僕之徒。不得自由處置。而冒昧為之。必有所吝也。吝猶滯澀。如有而不肯予也。即言行止有所限。如出納之吝。有司所督責者也。以咸之感通必直接於其主者。若從紹介奴僕左右使役之人。將无以孚其情志。雖由遠而近。由疏而親。當亦必有資於股肱之助。左右之提攜。而其行終不得暢達。此即吝也。尤以往必有吝。蓋被動者難使自動。來尚可為傳導接待之功。若竟命其往。是自逢其吝也。此往字與來字相對。往發於己。來始諸人。應酬之間。必先辨之。


象曰。咸其股。亦不處也。志在隨人。所執下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咸其股。雖已隨。而非中心也。故不處即不可留此之義。處猶居也。六二居吉。九三則不處。言陰陽爻位異也。而下卦為艮。有止義。九三以陽近上。兌之二陽。重剛失中。如乾九三。是以反艮止之用。而上隨兌說之行。陽升而好動。且喜近陰。故不知不覺。隨上卦而流逐耳。然九三本艮之上爻。即主爻。又居中爻。宜為自動之象。而今反隨人被動。何也。則以咸之大用。原在兩情交慕。男慕女。故陽樂隨陰。而所感在股肱。仍屬四支末體。既非中主。自難免於隨人。乃剛以柔行。陽以陰利。故志在隨人。亦極則變之例。重陽變陰。遂以下役為其分。執者。猶守也。其所守在下役。如股肱之任。服勞聽令。乃其職也。論語所稱吾何執。執射乎。執禦乎。此執字與此同義。所執既卑下如廝役。則惟志於隨人。猶股肱之隨心而已。隨人之事。雖在咸為然。而他卦之爻。亦復不易自主。蓋三與五同功異位。而三多凶。五多功。正以三爻處位不易。不獨乾九三之乾惕若厲。如咸之九三。以介乎兌艮之間。又緊接九四九五。陽剛疊乘。宜其所執反下。而易致吝也。


九四。貞吉悔亡。憧憧往來。朋從爾思。


宣聖講義

此咸九四爻辭也。九四在上下三陽之中。又為卦之中爻。故有象人之中心。而為咸卦主用之地也。貞吉悔亡。以內外相協則吉。徇志遂物則凶。故以貞吉為先。內貞外悔。九四外卦易悔之地。但以內卦相孚。乃得貞吉之占。正謂男女相悅。先能守貞。自无後悔。故曰貞吉悔亡。憧憧二句。乃指明中心為全體之主。而環於左右。超於前後者。皆候其命令。以從事於所執也。憧憧往來。既眾且紛。朋從爾思。連類聽命。言如人心之役使百體。均惟所思而赴其事。執其業。且憧憧一句。又言心思之紛擾變幻。出入无鄉。如走馬燈之往來不定。而所思為正為邪。為理為欲。皆當辨於心中。定於志意。以充咸之用。而見感通之主效也。感通惟心。心所主惟思。思所施惟行與止。上兌則行。下艮則止。上下之間。往來不已。此即二句之所取象。而為咸之所最宜明辨者也。


象曰。貞吉悔亡。未感害也。憧憧往來。未光大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咸為感。所感有利有害。即俗所謂善感惡感之意。九四所感已及一身之主。心之所思。情隨之動。兩情相協。心為之同。所謂兩人同心。其利斷金。心同情達。自无所害。而能與下六二相應。陰以交孚於陽。下以申致乎上。故有貞吉悔亡之占。貞指六二得守。悔指九四。有九五之下眷。而能慎思篤行。乘剛不伐。居上不驕。自免於悔。故以九四主全卦。非如既濟之六四。而孚泰之既平。以達乾之乾惕无咎也。然九四感固利矣。尚非正大之行。以其徒存諸心。未見於事。雖情殷意摯。而不能竟致於外。雖懷一抱誠。而未得先通其人。故徒憧憧往來。心之所思。展轉反側而已。釋文稱為未光大。即指九四雖紛紜其念。而不克光明正大。施之行事是感之已至。而未即通。交之將達。而未即孚。如男女悅慕。心已相印。而禮未備。情已相協。而跡猶疏。慎以處之。不敢有淫亂之嫌。禮以持之。不欲成私奔之害。故心思雖憧憧。不能自已。而行止則未見光大焉。夫咸主用在感不在交。在相慕不在匹偶。因感而後交。因相慕而成匹偶。是咸以後事。非咸所專指也。故九四為全卦之中。不過憧憧往來。朋從爾思。以見其感之極。而情之至而已。矧由辭言貞吉悔亡。尤不得不守貞持禮。以免於悔。此聖人易教之微旨。若彼邪淫士女。則將失貞遺悔。以至於自害害人。咸九四之未感害。正由其行未光大。雖思而无邪。不違於詩三百之訓。故釋文未光大一語。乃贊九四能達咸之用。非惜之也。讀者勿以九四中爻。不見光大之行。謂為易辭之貶。方不失聖人之原意。因九四雖人爻。而非正位。古者男女婚嫁。必依父母之命。媒妁之言。九四无之。宜其徒有思念。而不見其光大之行動也。


宗主附注

序卦以咸主夫婦之道。而咸卦爻辭僅及所感。未言成偶。九四釋文。且有未光大語。是咸雖發男女相慕之情。卻未備夫婦成匹之禮。故九四感至於心已為極中之地。九五上六。又由中而外。在卦爻不過述感情之動。而推其用。則已兼及交往之行。婚配之志。蓋男女不可苟合。情欲不可越禮。因情動而制之以道。心愛而準之以德。則既有悅慕於前。自必成匹配於後。夫婦原以義合。情而得中謂之義。性而得和謂之仁。仁義者。人道大本。故情發而適中。行見而孚禮。方為咸之正用。此咸因男女相感。而率為夫婦之道所本。有其內。必形於外。存諸心。必見於行。九四憧憧之思。朋從之志。皆情之所發。心之所存。雖初未即于光大之行。而終必有顯明之事。蓋所待者父母之命。媒妁之言。與夫六禮之周。眾品之備。是則咸九四以後之事。亦即禮所傳婚嫁之儀節。而皆將一一見諸光明正大之行者也。故 夫子講至此曰夫婦為咸九四以後事。非九四即有夫婦之名。此未光大句所由來也。仁至義盡。人道始全。徒有感情。尚違於仁義之行。故九四雖已感通於心。仍不過憧憧爾思而已。讀者勿以序傳而有疑于 夫子之言可也。


九五。咸其脢。无悔。


宣聖講義

此咸九五爻辭也。九五居外卦中位。為全卦主位。雖非如九四為全卦中爻。而以位正得時地之宜。其用較諸爻為正大。脢背也。背脊之中曰脢。心居內。脢居外。以九五陽爻。又外卦中位。故取脢為喻。咸其脢。言所感至於背。是又由內出外。前各爻皆由外向內。由下向上。至九四至心已達中極地。更進則反向外。至上六則更及於面矣。脢為背肉最厚。骨最重。雖居外而與心表裏。且為心之衛。身之憑。人物之能動作止息。其樞機皆在脊柱。如无之。則行止坐立均不能矣。咸脢【méi,背脊肉】之意。固以所感至厚重處。亦樞要地。且凡親近和睦友好。輒捬背而語。老與幼。強與弱。撫背而命之。有撫循慰藉之意。親密溫和。相憐相惜之態。故咸脢乃感情更深之象。而因相得益彰。相應益切。與九四之所占。亦時相孚合。為其皆為陽爻也。九四為悔亡。九五則无悔。明九五較九四又進矣。悔亡有悔而能免。无悔直无之矣。蓋九五得正位。居正行。正是光明之象。因感而由心推之於外。可見已誠於中。所謂盎於面。見於背者。皆由中之已誠。九五得九四先誠其意。今又以位正時宜。是直正其心矣。誠意正心。為修身齊家之本。此大學之次第。亦人生行止必經之級。身家必有之行。故无悔。明其无所悔也。事之不慎於始。終必有悔。行之不循於道。動必有悔。情之不因於性。發必有悔。善惡之辨。邪正之殊。審有未精。識有未達。皆易致於悔。九五皆免之矣。故无悔。蓋言其內已充。推之天下无不應。中已誠。用之一切无不宜。此无悔所占。乃咸大用告成之日。人倫之本。人道之基。固不得有悔。夫婦之好。室家之樂。雖沒齒亦无悔焉。此九五无悔之義。實咸卦最要最大之旨也。


象曰。咸其脢。志末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末猶外也。本為內。末為外。九五咸至背脊。已由內心而出外之象。可見其志亦由內之表。人身腹胸為裏。背脊為表。由心達背。即由裏達表。感至於此。情志亦隨之。故曰志末也。且咸以感為用。既由外而內。復由內出外。表裏通徹。情无隔閡。可見感又已進一層矣。然進者退之機。愈進不已。勢必至於退。既已達心矣。不退而向外。則惟有止於心。然咸之志。將有成也。情已浹。則將徵於行。心已通。則將致於用。此咸以男女相感。而終將成匹配為夫婦也。末雖對本言。而實則指儀文之事。表面之所為。猶文飾之類。有諸內。形諸外。禮以誠為內。而儀注節文則外也。兩心誠摯。必待諸表面之儀文。而後克諧夫婦之分。此志末二字。非謂感之反遜於前。實明禮之必繼於後也。


上六。咸其輔頰舌。


宣聖講義

此咸上六爻辭也。輔頰居口外。舌居口內。所感由下而上。至於口舌。言為心聲。亦由心推而之外也。蓋咸上卦兌為口舌。為說言。上爻乃兌之主爻。故見象於口舌也。以咸之用。先發于心志。繼達於語言。終乃見諸行事。口舌說言。介乎二者之間。心之所存。必發於口舌。情之所通。必藉夫言聲。前已言之矣。上六為全卦之終。乃咸用已盡之地。則所感於心者。將出諸口。所感於身者。將述於言詞。則由此進而諧其匹配。成為夫婦。實亦有需於口說。有待諸言文。如父母之命。媒妁之言。及乎問名納采之致辭。親迎合巹之執禮。莫不有賴乎口舌說言者也。故上六雖為咸感之窮。而其達夫咸感之用。正居要也。兌之所主。即重在口說。而下與艮之止定。一動一靜。表裏呼應。以全咸之大用。正由此上爻致之。不過上爻之用。必先得諸爻為之本。若徒依此爻。而飾言誑語。以逞其口舌。則又非咸所需也。故咸卦之義。取艮為本。有止有守。而後行无不宜。苟忘所止。而不能守貞。則雖巧言如簧。甘語如蜜。徒成其奸私而已。尚何足語於人倫之始。人道之本哉。故爻辭不著吉凶。明其為吉為凶。視所言語果孚于心志。音聲果通於性情否耳。聖人制易以善為歸。若行止皆善。則何凶可言。若不善。則何吉可言。此上文不著吉凶之微旨也。


象曰。咸其輔頰舌。滕口說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滕猶張也。謂咸至口內外。實為多言之象。以口舌說言見長。足見所感已末而又末。卦用既窮故也。然有各爻立其本。則上爻之末。不過本之一用耳。故亦无所害。男女夫婦之間。亦有賴於口說以通其情志。推而至於君臣上下。朋友兄弟。又何莫不需乎語言。以致其情感哉。故上六之感。實為最多之用。亦為全卦告終之一爻也。人之相悅。物之相求。皆需口舌說言之交和。則有其情志於先者。必將達其言文於後也。不過捨本逐末。則將无益而又害之。上六終則復始。始終不渝謂之信。故信字從人言。明其言說必如一。而必有其內也。讀者細釋全卦之辭。則可知聖人立教之深意也。


宗主附注

咸卦上六爻釋象。有膝口說句。 夫子已指明上六之用。末之又末。必先立其本。然後不為言語之愆。如人必先誠信。而後片言九鼎。果誠信不立。巧言善辯。何濟於事。徙增益其過失已耳。詩所謂言笑宴宴。信誓旦旦。不思其反。即上六滕口說之意。既不能自反。則笑言徒甘。信誓徒重。人將疇聽之。故巧言令色為鮮仁。強辯飾非為背道。言偽而辯。辭曲而詭。皆小人之尤。君子所恥也。咸至上六既以口舌為所感之處。則其致用。不過言辭信誓而已。苟有其本。自可使人服從贊美。若本未立而徒口說是滕。更何有於咸感之用哉。故後人釋之者。指為咸用已窮。不揣其本而求其末。則口說縱善。祇加其罪。如戰國遊說之士。徒以辯投時君之好。雖富貴可立致。而其後所遭戮辱。亦非尋常。是正如僅取咸上六之用。而忘先固其本。咸之有艮止在下。即為示人以有本。有本有守。而後可用可為。人道之基。人倫之始。皆必如是。不獨男女情感已也。


宗主疏述

周易上下經。分自文王。以前未有此制。故伏羲古易簡而一。連山歸藏變而紛。至文王重整理之。改其舊序。別為二篇。斯即周易之所成。實異乎以前各易也。周易上下經。純本天人之界。劃為天地人物四者。上經述天地之生化。下經明人物之始終。故序卦傳首揭其要。上經言天地萬物之始生。下經言男女配合之次序。實為周易因天道以立人道之本。基於造化自然。以開人倫禮教之規。而見周代之治。莫非以易為法者也。上經始於乾坤。終於坎離。天道具備。下經則首之以咸恒。終之以既未濟。人事乃齊。天人合同。世道以見。咸卦為感。言二氣之感應。為男女相悅之大則。恒卦為久。言生息不已。為人物生生不絕。以成世界之大原。及其至既濟也。則明人生之有窮。而迄乎末濟。則又推演物極必反。數終復始。窮而不窮。盡而无盡。以復於太極。歸於乾坤二元之先。於是與上經成為一大環。周而復始。塞而復通。元亨利貞。循環不已。仁義禮信。制用不拘。故合之為全德。分之為半壁。乾坤坎離如四柱。震巽艮兌如四隅。以共成一室。而人物在其中。上經僅及四柱。有方而未圓。下經始述明四隅。極規復有矩。此下經之用。實繼上經而推之至无盡也。不有人物。何有天地。如一室內。徒四壁立。何能適用。如一果實。徒殼何以延其生。故人物之生化。即天地生存之根原。天地不自生存。惟以人物之生化見其德。人物不自生化。惟以生息不已昭其功。天地无盡。人物无盡。世界亦无盡。而後天道以明。人道以久。觀乎易下經之卦用。即可瞭然此旨矣。


32 ䷟ 恒卦 ☴ 巽下 ☳ 震上


宣聖講義

易傳曰。夫婦之道。不可以不久。故次之以恒。恒久也。見周易下經之序。咸恒相繼之由來。不獨以卦爻往來所關也。恒上震下巽。亦上下相對。與咸同。咸為艮兌。在西北與東南。恒則一居西南。一居東北。此就先天卦位言也。若後天卦。則震為東方。而巽居東南。二卦相接。與先天對立者大異。蓋以後天五行。震巽皆木。木屬東方。故同在東。咸之後天方位上下。猶相錯對。然以洛書位次。坤艮異位。則艮兌亦復相聯。上下相聯。情志必合。故咸為感。而取喻於男女相投。恒為久。而取喻于夫妻好合。由卦先後言。咸為人道之始。恒則人倫之成。夫婦克諧。家室乃固。人生孳息不絕。實以恒之繼咸。而開家道之基。奠人類之本也。以卦象言。震為二陰一陽。巽為二陽一陰。合成三陰三陽。剛柔均勻。交錯得當。有如泰卦。蓋以初易四。則地天泰也。震為雷。巽為風。風雷相薄。而男加於女。以震為長子。巽則長女。其分同。其位匹。故如咸之少男少女。易和而克配合長久者也。除咸恒外。則為既未濟。中女中男。相當相得。而為人物生育發展之象。卻不限夫婦男女也。與恒反者。為風雷益。與咸反者。為山澤損。損益既濟未濟。雖皆三陰三陽卦。而因上下易位情志乃乖。既未濟姑弗論。益之與損。正猶恒之與咸。咸以男下女。損則陽加陰。恒以剛勝柔。益則下抑上。此四卦各致其用。而皆不同也。恒以長男居外。長女居內。一內一外。分別治事。此如夫婦治家。分司內外之象。而卦爻上多陰。下多陽。以多從寡。故震巽各以其道。而致其功。震動巽入。巽弱震強。兩相和洽。以劑于平。此所謂天道之大則也。人取之以為法。故名恒。猶常也。三綱五常。千古不變。恒之為常。正以其如既濟之定。永不變易也。

傳稱咸。速也。與恒久亦反。速言其驟。久則永也。速志其捷。久則迂也。以咸象少男少女。情熱而意促。恒則象長男長女。心平而氣和。故其用各不侔也。然以恒震動於外。以陰之表率。巽順乎內。以為陽之僕從。是孚於人道之正。而原有可久可遠之義。如咸則以男下女。以陽逐陰。反其主從。是固不可久遠者也。不過咸取感通為用。僅在初交之時。又以艮善止。情動而弗越禮。故仍為人道所本始。恒為震在外。以剛行剛。幸得巽順。以柔濟之。方克諧和永久。以齊其家。而大其姓。故夫唱婦隨。家道之正。男外女內。人生之防。此固準情酌禮。而為治世之大則也。恒之為用。有喻于日月常明晝夜不息。以成其悠久之德。為其能代明也。日月非同時明者。同時爭明。則反不明。惟能相繼代明。始順承天道。而永久常明。恒之能恒。亦以巽能順震。柔能濟剛。兩不相猜。各成其用。此所以能久也。蓋上下陰陽。恰相匹配。內外情志。恰相孚應。而中互兌乾。為澤天夬。與天澤履。夬則快於心。履則立於禮。是情已暢而性不失。德已固而行有防。宜其恒久而不變也。


恒。亨。无咎。利貞。利有攸往。


宣聖講義

此恒卦彖辭也。恒以久為用。凡可久者必亨。不亨則不久。天地之道。以久不變。而其德用。以亨不窮。不息則久。不窮則亨。人物亦然。恒之能恒。正以其亨通不窮。故四德首亨。與咸有相同。皆以情之動。為用之先也。咸為少男少女。愛悅之情。初動於心。恒則長男長女。和樂之情。終成於事。既為人情所發。天下莫有不應。既為兩志所同。天下莫不相從。故其亨也自然。而可推之久且遠。以迄无盡。此亨之所見也。天下人物眾矣。苟情動以正。而處之以和。則无賢愚貴賤。莫不由是以成其匹配。大其族姓。此所以為大亨也。以不屬先天不必著其性於外。故四德亦略元。明乎夫婦之道。非如父子發于天性也。亨既為之首。則推之行止。罔不順成。故占无咎。既進而亨。退而无咎。可久可遠。可為可守。故行孚利貞。明亨之道。充乎性情者也。乾曰利貞者。性情也。有利足以和義。立家道之正。有貞足以幹事。守人道之常。此恒之為家道人道之大本。而一切皆見夫利貞之德也。四德有亨與利貞。且占无咎。則進退有常。行止有方。而卒致其用。更有利於行。故曰利有攸往。蓋恒以可久成德。可久必可大。可大必有為。有為必有行。利有攸往。言其克充其德。而致之遠大。傳之无窮也。以震動於外。而巽順之。剛見於表。而柔濟之。比於夫婦諧和。家室燕樂。則由齊家推之治國平天下。无不隨措而宜。所謂宜其家人。可以教國人。刑于寡妻。至於兄弟。以禦於家邦者。皆推恒之用。而可證其利有攸往也。


彖曰。恒久也。剛上而柔下。雷風相與。巽而動。剛柔皆應恒。恒亨。无咎。利貞。久於其道也。天地之道。恒久而不已也。利有攸往。終則有始也。日月得天而能久照。四時變化而能久成。聖人久於其道。而天下化成。觀其所恒。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。


宣聖講義

此釋彖辭之義。明全卦之大用也。言恒之命名。以其德用之能久。何以能久。則由卦之剛上柔下。因咸為男下女。陽反在下。今恒承之。陽出於陰。女下於男。乃為剛上柔下。以共致其能久恒之德用。剛上柔下有二義。上為震陽也。下為巽陰也。一也。震自咸之艮。變而上升。巽自咸之兌。變而下降。二也。故曰剛上而柔下。以一而字。明其所自變也。雷風相與。雖先天居對位。有相薄之象。而後天則連接。成相與之情。以震巽同為木而同方。上下相連。終始相續。震起巽止。剛表柔裏。如日與月。晝夜繼明。如冬與夏。寒暑繼行。以孚於天地。承順清寧。以契於性命。動靜利貞。此其所以稱恒。而克達其久且大之名。恒亙也。在天則日月連亙。在地則水陸連亙。在卦則震巽連亙。在用則剛柔連亙。連則不絕。亙則不歇。不絕則終始如一。不歇則變化无跡。如人之至誠永不息。如道之至一永不二。以二合一。以柔濟剛。斯成恒久之德。而乃孚於天行。故曰巽而動。剛柔皆應恒。言恒之陰陽。恰得其平也。上下相匹。往來相翕。內外相協。終始如一。此由其上下震巽相應也。二者皆以木旺於春。致其生成之功。達其繁育之能。順其和諧之情。遂其進退之心。故恒彖辭稱為亨。无咎利貞。以恒克久於其道也。惟亨而利貞。宜其能久。以其和於性情。宜其孚於道也。道賅天地。天地一成不改。是甚恒也。博厚高明。振古常新。是其悠久无疆之德。而克稱恒久不已也。因恒而久。久而遠。遠而大。是以利有攸往。言雖持久而不自畫。有常而不自囿。是以日進不已。而成其恒。終則有始。如天之行。寒暑往來。日夕晦明。皆以其恒而能進。久而能新。此即終則有始之德用也。苟終而不復始。是窮於其終也。安得謂之恒乎。如歲盡不春。夜盡不明。是不能恒。安得久且大乎。人或以為恒則不變。而不知變乃恒。或以為恒則不進。而不知進即恒。然變而不失其常。進而自順其方。正天地之道也。可徵夫日月之光。日月得天而能久照。四時變化而能久成。此天道之恒。以其能順變而循序以進。合德而相與代明。故以變成其恒。進遂其恒。聖人則之。久於其道。而天下化成。此聖人至誠无息。以配天地之恒。而德業常新。教化永存。正人道之恒。仍不外夫剛柔相應。終則有始。以孚於亨利貞者也。觀其所恒二句。以明證恒用之大。而恒之所發。則莫不昭其情。情動而正。志合而光明。如夫與婦之齊其家。以延其宗也。此人之恒。亦人之情。推之天地之情。萬物之情。皆可於此恒中見之矣。


宗主附注

恒卦義為久。以恒字從亙從心。古亦與亙字通。亙有延長不絕之意。如連亙橫亙互。皆指長遠連接之象。亙古猶永古。亙天猶連天。而恒又明指人有常心。永久不斷息者。如恒心。恒產。皆長久持守不失不斷之謂。在卦言。震巽合。震動而巽順之。陽舉而陰從之。故能永久相隨。不致中途間歇。此易教以之比夫婦相處。由兩情相協。而成百年偕老之緣。兩志相投。而啟一姓繁衍之業。是因其有可久之道。而後成能久之行。故名恒。言其心如常。而行止如一。雖經歷事故。而此心不渝。故字從心。亦明其必先有恒心也。恒與益。一正一反。恒則就上。益則就下。恒則益陽。益則益陰。以其兩協。而能共成德業也。由恒言。夫唱婦隨。家道之正。由益言。上安下樂。世道之平。此二卦皆取相得益彰為用。而所成可同久大也。恒則可久。益則可大。可久可大。人生德業。孰有愈於此者乎。此恒繼咸。立家道之基。繼人道之本。而為易下經之首。實有其故矣。


象曰。雷風恆。君子以立不易方。


宣聖講義

此總釋全卦象辭。以明人道也。恒為久。必先不變。而德尤以能久不變為本。二三其德。則事无成。信不立也。書稱咸有一德。恒繼咸而明其大用。亦以一德為則焉。傳曰。恒德之固也。恒以一德。可見恒之為德。必一而固。能一則始終可守。能固則動定不移。蓋即立不易方之謂也。立不易方。言其有守有為。慎終如始。處變而不變。應常而如常。此致中之功。用極之道也。故稱君子。為其德足稱夫恒。而行可協於咸。有一德者也。雷風之合。剛柔之和。乃能立不易方。反此則否。故風雷益上爻辭曰莫益之。或擊之。立心勿恒。凶。更足明恒之可貴。而見辭義必本諸卦象也。以卦象雷風相薄。風從雷為順。雷下風為逆。以震陽巽陰。震剛巽柔。陰必隨陽。柔必協剛。如恒為正。若益則反矣。況益上爻居窮地乎。故有立心勿恒之辭。明其與恒恰反也。恒為常為久。必先不二方能常。先不變方能久。以二則紛。變則改。紛則難守。改則難持。此君子因恒而志于立不易方也。夫立必有與立。性命之正。道德之全。固為人所守持者。而非故使不變不二者也。蓋能以常禦變。以一處二。則雖變不失其守。雖眾不紛其心。即以恒卦象為本則也。雷風豈无變而不紛者哉。惟天能以不變不紛。用其變與紛耳。雷鳴而萬物動。風起而萬物揚。其變與紛。蓋可知矣。天道卻无所用其變紛。以天之能恒也。故雷必鳴於春。風必定其向。非時為害。非地為災。災害者非天之常。君子所警畏者也。時地者乃天之常。則君子所師法焉。此立不易方。為人道之恒。亦以合天之恒也。

以互卦言。中互兌乾。為夬履二卦之象。外互坤乾為泰否二卦之象。皆恒卦包含其道者。不獨與咸為往來。與益為顛倒也。由夬履言。用多取履。以震在上。與兌為比。故有立不易方之辭。謂履立也。有所立必本乎禮。履禮也。不易方。猶遵禮而固守之。持躬之道所先也。依外互為坤乾。義取於泰者多。而震自坤化。巽自坤出。坤有定方。已見坤卦講義。為其靜順先利貞。故六二爻辭。以直方大為德用。明其有守不移。如泰无平不陂。无往不復。而致其一。用其常。以孚于悠久之道者也。故恒象辭概恬其義。而揭立不易方四字。使習者知恒之有通於坤與履泰三卦之用也。震本長男。一陽在上卦。巽本長女。一陰在初爻。以卦爻言。陰包乎陽。以上下言。男先於女。二者相得。宜其有所立而不變。有所守而不紛。此立不易方。不獨人道當然。天地之德亦必如是。如天之歲時寒暑以調。日月明晦以度。如地之方位溫涼以辨。物產水陸以分。皆有所宜而不能變。有所至而不能改。此即天地之恒。亦猶人道立不易方也。夫立而易方。是不信也。行而无守。是不貞也。皆與恒反。為其不克久而常。正而順也。剛之見也。必有其一定不移之方。柔之昭也。必有其永守不失之位。此道也。易之大則也。恒以剛主外。柔主內。故用有守而能久。立有道而不易方。非強之也。聖人為辭。純本天地自然之德。陰陽至定之序。故立不易方四字。乃本恒象而來。非故為之辭。讀者要就此義從卦爻求之。方明易象之微旨。易辭之精義耳。


宏教附注

恒象辭最簡。而意最宏。為其孚于全易之旨。能探其本而推其用也。蓋易以不易主變易。不易其常。主易其變。常變之道。一以貫之。立不易方。正其不易也。而能廣恒之德。以成君子之行。正其以不易而主變易也。天不變。故禦萬變而不窮。道不變。故應萬變而俱當。此恒久之由來。亦聖人至誠无息之所本也。惟其不易。乃能不息。若時易。是所謂逐變而化。瞬息不存者。豈能以觀事物之變。為紛亂之宰哉。故不變。方能應變。不易。方能隨所至而成其德。此立不易方。非无所為也。正以无為而无不為。如立於至中。則八方皆歸一覽。若自无定所。更何察身外之事物。明時地之宜否耶。故立身處世。皆當以恒象辭為法。而因時之變。處地之非常。當事之轉移靡定。則尤宜謹記此語。毋徒置身紛亂中。而不自拔耳。言立已賅行。有所立。方可推之於行。立若无定。將何以行。恒卦以是為義。故傳稱為德之固也。


初六。浚恒。貞凶。无攸利。


宣聖講義

此恒初六爻辭也。恒以震巽合。下卦為巽。初六即巽初爻。巽風也。初在下。風行向下。有深潛之象。初二為地爻。初猶在地中。故乾初九為潛龍。而恒初六則為浚恒。浚猶潛也。浚土使深。如浚井取泉。浚穴藏物。皆掘地深入之意。巽為入。風又善入。穴空來風。隙裂滲氣。明風之遇孔必入也。初爻處地中。故有浚入之用。且以在下之陰爻。陰主降。已居極下。再降勢必深入地中。故浚恒。言其深入以成其恒也。然卦之大用。非徒本巽之入也。必上協於震之動。非徒取陰之降也。必外孚於陽之升。以卦德原自初始。至上終。從下而上為大則。由內而外為大用。今浚恒反於此義。既悖卦德。又違震用。雖合於巽之入。陰之降。將无以繼其後。則何以全恒之用。濟夫上之震。外之陽哉。是以巽言。浚為利。以恒言。則浚為不吉。為宜進而不宜退。宜出而不宜入。宜升而不宜降。宜推之外而不宜返沉於內也。故占貞凶。夫貞為守固。為持堅。原非凶也。而以初六知入而不知出。知沉而不知升。徒蔽於貞。而不克推其利。是忘上下相維之志。而生內外相攜之心。是以凶耳。既凶矣。自无利可言。以其不良於行。自不得有獲於外。潛而且陷。入而且錮。降而永沉。內而不復知外。已失中和之用。更何利之占哉。故貞在他卦爻多吉。而恒反凶。正以巽已入矣。陰已降矣。今又益其道而浚之。執其義而貞守之。則其凶而无利。已可見矣。


象曰。浚恒之凶。始求深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初六在下。原勿用之地。又係陰爻。宜自振之時。今乃以沉潛之情。求深邃之行。致與上遠。與外違。若非在恒。則將沉淪无已。終於不拔。是自棄也。釋文以其始用而求深入。明其罹貞凶之占。无攸利之果。不宜入而自入。不宜沉而自沉。非求深於始。而无獲於終。即昧夫進退之義。悖于中和之道。而徒以柔順為志。藏密為能。是其害之成。由於誤解巽之用也。巽本賅進退之用。而有風行善變之才。又兼以震之奮迅。有飛騰成物之德。初六雖在下。不得悖此義。而貿然求深也。深與淺對。求深者必忘淺。內與外對。志內者多忘外。皆偏也。況初爻始用宜淺。而所行宜志於外。若反而求深內。猶深閉固拒之意。勢將不能與震合德。大悖恒卦之旨矣。恒之為道。以久而不變。然體用異也。用必求其速而變。即巽之本德也。初爻用之始。即違之。則全卦之用。將敗於一爻。是其為貞反凶。為深反无利。與以上各爻殊也。夫求者志所欲也。必德用不足而後欲之。巽善入而陰善降。无求深之要。而有向外之需。乃自求深以拒其外。是自絕於震動之陽。徒深藏奚用之。故宜藏則藏為利。不宜藏則藏為害。宜深則深為吉。不宜深則深為凶。視乎時地而異也。深固非凶。貞亦屬四德之一。徒以初六時地不宜而已。讀者勿疑其辭而忘其通可也。

且浚恒貞凶。乃取卦位之變。而推其用。不獨以初爻在內也。先天之兌。後天巽位。先天之震。後天為艮位。而後天之兌。履先天之坎位。後天之坎。履先天之坤位。而先天巽位。在後天坤居之。是凡涉此數卦者。皆有交互變通之用。與乾離艮震卦之相通正同。故天火為同人。水地為比。此其顯者。今恒因卦位之變。巽乃變兌。而加於坎。以成澤水困之象。與水風井相通。故有浚恒之稱。浚取澤與井為物象。言浚之為用非澤即井。而其直接受之者。則水與土也。水坎主之。土則艮坤主之。恒之初六在下。又互艮象。其爻為陰。乃坤本爻。故有困與井之用。困為水有所壅。而不能暢流。井為水沉於下。而不得蒸化。皆失水之大用。是浚恒雖冀其久。而失其用。雖求其流。而失其大化。雖守其內。而失其中和。故曰貞凶。明其不當守而守。不當深而深。是悖夫時地之宜。而不克卒成恒之德用也。恒以震巽合。雷動風行。本為善變而能振作者也。今反自類于澤與井。以成其困。則將何以致恒之功哉。此釋文責其始求深也。


宗主附注

恒卦象辭。稱其備三德。有亨利之占。而爻辭則多凶吝。且不宜於貞。何其相反如此。蓋恒為上震下巽。雷以動為用。風以變為德。動變不居。則德用无常。故卦名恒。正以其不易恒也。天地以恒而久。而能先用其變。以制其動。傳曰。恒以一德。又曰。恒雜而不厭。以此二語。即可見恒之為恒。包括變不變。動不動二義。人道因變以求不變。因動以志不動。乃有立不易方之象辭。即所謂處變而不隨變。順動而不亂動。蓋本于天道无常。人情不一。而求其所以常。所以一之道。以致於德之固也。而期於恒以一德之效。即雖雜而不紛吾心。雖不厭而能足吾志。如雷動必以時。風變必有方。方與時者。動變之軌。而卒致於恒久者也。故爻辭不吉者。因乎動變而不能自守也。彖辭吉者。鑒于方時。而終有所持也。二者異同。不外性與情。內與外之別。本乎性以一其內。則恒而吉。依乎情以紛其外。則雜而不吉。是在人自致之耳。

又曰初六浚恒之義。尚有未盡。浚與濬同。深也。掘土使深也。而土深必有水。故字從水。如浚井浚穴之類。皆去土以蓄水之用。又如河沼淤塞。則浚之。以去泥而多積水也。是浚之用。必因土之多。水之寡。去土以益水。而志在利用水之運行與積蓄。皆有所為也。井泉之深。足以供汲飲。河沼之浚。足以便舟楫。水蓄則用大。水深則利溥。如灌溉之備。洗濯之需。又其小焉者。其德則見於坎與兌焉。坎為水兌為澤。水流則坎之用。水止則兌之功。因其流止之殊。遂有動靜之異。浚者欲其止而能流。靜而能動。合坎兌之德。以竟夫天一生水之旨。而充夫乾陽利涉之行。是即推恒之用。以見天地悠久之道。必備水土生成之功也。故恒初六以浚恒稱。實非偶爾求深者也。然深固可成水之德用。而徒止而不流。靜而不動。又足以阻水之功。是以有貞凶之占。言其雖浚无補於利涉。雖深。无益於潤澤。徒求深於始。而不克成廣大之用。雖志浚以恒。而不及化蒸之行。是其貞為不宜也。巽與震合。比於坎與兌。則恒變為困。困將安為。是其凶由於困也。反困為節。則有約縮自足之義。亦无以體恒久廣大之心。是初六之浚為不宜。而求深為不當也。讀者須合坎兌困節四卦參之。方明貞凶之由來。一陰一陽之變易。而升降動靜係焉。一初一終之交互。而利害得失辨焉。此恒初六之凶。非貞之咎。浚之過。乃時之非。地之異也。始而求深。則終將不達。內而自浚。則外无以推。反其道以用之。則利害吉凶。隨之改易矣。


九二。悔亡。


宣聖講義

此恒九二爻辭也。九二居下卦之中。得內卦之正。乘時當位。德成業大之象。則異於初六之沉淪在下。困守於內。故占悔亡。亡猶无也。內貞外悔。九二有守能貞自无悔矣。


象曰。九二悔亡。能久中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以恒九二守中不失。體天道之不息。持貞不懈。本坤德之无疆。而成其悠久之用。故曰能久中也。蓋九為乾爻。二屬坤位。乾加於坤。陰和於陽。剛柔相協。位正時良。行止咸宜。動靜有方。既得中行。乃占悔亡。中而能久。德用奚量。雖不及吉凶。已見其有慶。雖不著利害。已宜於行與藏。此恒九二本巽順之柔。上孚震動之剛。推坤之承天代終。達天德以週四方。天履地載。正以主內。中以行外。博厚高明。不息不二。則以時言曰久。以位言曰中。以道言曰至。以德言曰大。中大至久。四德具備。則恒之大用。於此足徵之矣。以在卦為乾之始。合之成地天泰。泰无不平。謂陰與陽。剛與柔。永均平也。以二至四互乾。五至初互坤。故有泰象。又自三至五為兌。則合為夬與履。夬者決也。快也。履者立也。禮也。皆有守有為能中能久者也。故九二以之而占悔亡。言无可悔也。天長地久。日月中天尚何悔哉。行之失宜則悔。一切皆宜。尚何悔哉。此悔亡者。明其用之至。道之大。无不可也。讀者要合各爻參之。則知无悔之有道矣。


九三。不恒其德。或承之羞。貞吝。


宣聖講義

此恒九三爻辭也。恒九三亦出於乾。與乾九三同有重剛失中之象。雖初爻為柔。而隔九二不相協。剛不與柔接。陽不與陰孚。則恒而不恒矣。故曰不恒。明九三之用。異于全卦。其德悖於恒久之義也。恒以德明。无德則无以見其恒。是所謂恒者。皆指德言。天地之恒。以其高明博厚之德。日月之恒。以其光明輝耀之德。人之恒。亦以其至誠不息之德。唯德有恆。唯恒在德。故九三不恒。即其德之不能久也。德之不恒。用將難永。德之不久。業奚由大。則九三不恒其德。將无所成。无所見。內无以守。外无以行。是羞恥之所來。而必有所受者也。或承之羞。即言將受羞辱而生愧恥。因德之不久。不克長相保。用之不恒。不克永相和。則必乖離背戾。以為人譏誚。傾頹敗毀。以貽眾笑罵。則羞辱之至。有不克免矣。曰或者。以九三過剛。剛猶有所長。苟能知其不恒。而速悔之。則仍可不承其羞辱。是在人之行止如何耳。與乾九三九四辭稱若與或者義正同。唯失德在於能改。不恆在於能返。改過則德可復明。返已則恒可自致。是九三免羞之道。在能自悔。悔與貞反。悔則變以就新。貞則守以保舊。此貞之不宜於九三。乃時地也。故占貞吝。知過不憚改。則不吝。怙過不早悔。則終吝。吝者謂剛愎自用。不肯改悔前之非也。故改過不吝。吝即有過不改。而不改即貞守不移。執一不變。是非貞之吝。乃因貞以成其吝。故在他卦爻貞皆吉。而恆則否。與初六貞凶正同。以孤陽獨剛。內无所與。外无所交。一意孤行。將何以免於羞辱哉。此九三之羞。由於恒而不恒。而其或免。則在於改悔。以就于中道。中道不失。其德乃恒。而後得道多助。自无羞之可承矣。夫恒以一德。德之不一將何恒乎。如人為臣妾。不得其主。將何守乎。九三與五同功。主指五爻。而恆五爻為陰。九三不甘屈服。乃與之悖。是求无辱。而辱反至。唯有自悔。戒其剛愎。以復于中和。則德可恒。守可固。更何患乎无所助哉。


象曰。不恒其德。无所容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以恒九三與六五應。六五為柔得正位。而中間九四。與初六協。而九二間之。兩柔爻皆不與合。又介於九二九四兩剛之中。剛而无所諧。健而无所與。故有承羞貞吝之占。而釋文稱為无所容也。六五爻辭曰。恒其德貞。九三則曰。不恒其德。貞吝。可見九三六五恰反其用。蓋六五柔得位而協於九二。內外相諧。上下交孚。故能恒。不似九三重剛失與也。九三以剛在中爻。為人道之始。剛本難合。中易失群。加以四爻又為陽。徒剛无柔。有體无用。正如人之高亢无偶。孤僻无親。則將誰與哉。无所容有二義。一言己太剛不能容物。而物亦遠之。一言人皆剛。不能相容。而我亦獨行。以此兩因。遂成獨往獨來。落落无合之象。是由九三時地之所為也。君子知幾。貴在能改悔其非。反復其道。因中爻互乾。而遵乾惕若厲之誡。外卦互坤。則循靜順代終之行。以合為地天泰。則陂平往復。而內外以協。上下以和。是孚既平之義。而成裒多益寡之用。以恆之倒易則為益。益則柔反在中。剛反居外。其道大異。其德自殊。此爻辭有或字。明其可由人道改其數也。果如是改悔其用。則剛以柔行。貞以亨用。更何患乎不容哉。我能容人。人亦容我。虛則善受。柔則易與。此道行所貴。恒與不恒。即由此一剛。一柔。一虛。一實。辨之矣。故九三為不恒。而六五為恒。初六雖凶。亦以恒稱。上六與初同。可見柔之能恒。而恒之不宜剛。剛則易折。況兩剛相遇。有不牴牾者乎。此九三无所容。實以爻之過剛也。以互卦為乾為兌。二至四互乾。三至五互兌。為夬與履之象。夬以剛用。故有決絕之義。履以柔用。故有安和之稱。亦即一正一反者也。九三在中爻。果本原卦爻象。則同於夬。若改悔而孚於益。則近於履。是皆重在能悔耳。九二稱悔亡。以正位而得與。初六六五協也。九三不悔。則羞辱且至。剛原不甘屈辱。而屈辱反隨之來。是其行之不中。德之不和。易教重中和。中孚一卦。兩陰在中。反之為大小過。則陽在中。過則不中。九三之羞。正以其過也。因恒全卦有類大小過。皆本末弱也。合之大小過二卦爻象。則可知恒之不宜貞守所由來矣。


九四。田无禽。


宣聖講義

此恒九四爻辭也。九四外卦之始。即震之四爻。震為雷為陽。下接巽為風為陰。風雷相薄。陰陽相盪。在三四兩爻之間。乃見其勢力之相推。角逐不已。故比之田獵。古之田獵為習武事。齊步法。明戒律。勵射擊。勗武功。非徒為得禽獸計也。春蒐夏苗。秋獮冬狩。皆于農隙以講武事。使民知戰陣之學。習攻守之能。為防禦寇盜。扞衛家邦之備。而因以聚集大眾。溝通民志。使官親其下。民愛其上。且賞賢能。獎技藝。序功以次。授祿以秩。則人民知射禦之可貴。練習之有時。而諳於步伐。諧於紀律。一旦有事。无倉皇奔避。无擁擠傾頹。是為節制之師。精勇之士。其教備于易之師卦。所獵者。或禽。或獸。足供祭祀之需。享宴之用。而必出之以仁。明之以義。如逐鹿舍于林中。設罟開其三面。因時採取。不為過甚。不覆巢。不殺雛。不竭澤。不焚山。皆仁義之德所由見也。是以田獵不廢。而无害於農時。弋獲有道。而不傷於物類。蓋其旨重在習武。非作禽荒。本於聚眾。非好戕殺。故在恆九四以德為重。雖田而不得禽。為恒異於師也。師以用兵為先。故重有功。有功必有獲。故田有禽。禽不只指鳥獸。亦通作擒。有擒即有所獲。恆九四无禽。猶无所獲。以志不在獲也。恒本夫婦和好之意。族姓生育之時。以之集合而通情愫。比試而論技能則可。若因而貪多以殺傷物類。則不可。為恒重在和其德。充其愛。發於情。止於性。因男女之相得。定夫婦之能久。推而至於物類。亦當以其雌雄之匹偶。生類之繁滋。上孚天道之好生。下應生物之樂育。正如春雷動而萬類向榮。和風吹而眾生孳長。是震巽之合德。恒卦之原義。雖相薄相盪。有互激成用之情。而樂育樂生。成克諧悠久之道。是以田而无禽。在義固不必有禽也。


象曰。久非其位。安得禽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言九四不得中位。介乎上下之際。有追逐之情。而非時地之宜。當激盪之際。而无勢位之藉。故田而不得禽也。以卦爻言。上為六五。下為九三。二者不調。重剛不應。本乾九四躍淵之訓。為俯就之行。而以六五主其上。不與之合。獨行无可承。欲進而不得進。以陽遇陰為之阻。故无所得。非獨志不欲得也。然恒以久為用非其時地。雖久无可為。如枯木衰草。久則久矣。生機已亡。安有得哉。易之有得。在事曰功。在物曰利。九四進則无功。守則无利。雖若盪動。實成枯寂。雖若勃鬱。實為阻塞。謂上下无輔。內外无友。重剛自矜。有剛愎之嫌。失中孤立。有孑處之意。在義不得禽也。正如男女尚未諧協。夫婦尚在隔離。雖有聚集之思。卻逢梗阻之難。是以爻辭占其田而无禽。謂其不如師之得位乘時也。在恒九四頗類於屯。屯六三即鹿无虞一節之義。正相印證。以逐鹿而阻于林。則不如舍之。若貪而逕往。則有吝。即以位之不當。時之不宜。雖見而不可得也。讀者可合觀之。


六五。恒其德貞。婦人吉。 夫子凶。


宣聖講義

此恆六五爻辭也。六五居外卦正位。為震卦中爻。以柔履剛。以陰加陽。乃用貞靜之德。作恒久之行。原无可議。唯以在外卦。本屬陽之正位。陽而從陰。乃成女以代男之象。故爻辭既明其德恆貞。而所占則為婦人吉。 夫子凶也。夫婦分主內外。道異動靜。用殊剛柔。今六五以夫從婦道。剛隨柔用。是失其主從之分。乖於唱婦之序。故在婦女為吉。而在 夫子則反凶。凶由數言。非指德也。數由時位言。非指理也。蓋六五時位所限。數為之移。如易以六二。則正常矣。六二為陰之正。女之主。今乃見於五爻。是以陰服陽。女率男也。故德雖貞。道雖恒。男子不可用也。然恒貞非皆不宜於男。特以五爻之時位不宜耳。果非正位當時。則恒貞固美德懿行。何有不宜。唯以五之正位乘時。如一國之君。一家之主。而不克自昭其德。自弘其用。乃反從婦女之所為。是悖道而亂分也。悖道則為逆。亂分則為昏。昏且逆焉。不凶何待。故六五之恒貞。唯婦人之吉。以婦者從夫者也。因其貞以服事夫。成其恒以匹配男。則固女子常行。家人美德。而為恒卦大用之所見也。則其占吉不亦宜乎。


象曰。婦人貞吉。從一而終也。 夫子制義。從婦凶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以貞德本於坤。為女子之行。女子從一而終。故以恒貞占吉。從一即不二也。而終即代終也。皆秉坤元之德。見貞靜之道也。故女子以適夫為其終身之行。非如男子以生為始也。男子本乾健之德。有大生大始之道。包乎陰而領其行。率乎女而正其家。為一家之主。婦人所仰望者也。制義二字。定制合夫天道。義理適乎人情。慱曰利者義之和也。是義即利。利之與貞。一內一外。男本於利。以制其外。女本於貞。以固其內。此乾坤至德。天地大序。人所法也。故曰制義。猶曰主利。猶曰主外也。制定也。法也。定於利之行。法於外之用。即遵夫陽之德。剛之道也。既以制義為本。則不得有棄所持。而反履女子之守。是不得師婦之貞。而從婦之命。果若自違其制。而從婦人之道。其凶必至。謂其自失所守。制者所以守也。男守其利。以和於外。女守其貞。以占於中。中外合德。人道以全。家道以大。此恒六五爻辭。著明其吉凶。為辨別其持守也。非謂貞之為凶。利之為吉。乃謂男以利為用。女以貞為德耳。釋文明揭其旨。以示夫婦之道各不同。而吉凶亦隨以異。推而言之。則如女子忘其貞守。而效男子以利和于四方。其為凶亦與此爻同。故曰吉凶非由德言。乃以時位定其數耳。六五時位宜於女子之貞吉。而男子則當取乾九五之利見為大用也。


宗主附注

恒以一德而雜。為其不一而求一也。唯一始久。唯久始恒。愈雜則變愈亟。愈變則時愈暫。此二者相背馳。即形而上形而下之所分也。天地能恒久者。以其德不二也。不二始不息。不息始悠久无疆。傳曰天得一以清。地得一以寧。而聖人則之。抱一以配覆載之德。成位育之功。故曰天地之道。貞夫一者也。言貞乃一。女子從一而終。乃名為貞。而于易之咸恒。寓其教焉。咸發其端。恒致于成。皆夫婦之道所著。人倫所始。人道所本。利貞之發於性情也。貞靜之啟於坤元也。皆不離於恒。傳所謂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。故受之以恒。可見恒以一德云者。正以其造端於夫婦。而推本於女貞也。貞而一。則亨達於天下。此人情所同。人性所正。必由恒以致之。性一而情雜。情之不約。則愈雜愈變。而愈促其期。聖人鑒于情之易紛。乃以恒一其德。而先勗之以貞。貞而後利。利而後亨。此一家一姓之常德。而莫不由女貞以發之。女之克貞。以和其夫。孝其親。睦其族。而後成其利。利者義之和也。夫婦和。家族睦。義之著也。利之見也。由一姓之好。推之鄉黨。由一家之齊。推之國天下。則所謂亨也。詩曰宜其家人。而後可以教國人。大學以治平必本於齊家。孟子稱天下之本在國。國之本在家。皆謂家道成。而後國天下以平以治。莫非由利貞以達亨也。亨則恒久无已。故恒之用首於貞。成於亨。貞又發於女子。合於夫婦。此恒為人道之始。家道之基也。


上六。振恒。凶。


宣聖講義

此恒上六爻辭也。振者動也。升也。由震之用。而有振恒之象。然上六時之窮。位之盡。不得動咸升。故占凶。以進无可進。退又不能。用无可用。守又不可。故其凶也。亦時地之所為耳。


象曰。振恒在上。大无功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謂振恒之凶。乃由在上位。上位高不得自亢。尊不得自崇。雖六為柔。而上為極。亦如坤之上六。有逼迫相爭之意。而其終兩敗俱傷。故釋文稱為大无功。謂其位大而无可為。勢大而无可用也。陰固以降為主。而上位不甘自卑。震固以進為用。而極位不獲更前。此所以雖名振。恒而不免於凶。為其大而无功。徒欲求之何益於事。且必受其害矣。故上者下之。高者卑之。道底於均。德志于平。方為成功之業。吉利之占。今上六不克自反以孚巽順。而本震奮迅以振恒稱。則其為凶可以知矣。大者指其所志之大。而見其時地不許。雖行无功。茍知无功而克自反。以振而就順。以震而合巽。則庶免於上六之凶乎。此在人之善用耳。


宗主附注

恒以上震下巽。剛外柔中。為已成道之體。超乎有形之上也。故與易本例。剛中柔外者不同。蓋易主後天。以人道為本。人道先利貞。後元亨。取坤之德。敬以直內。義以方外。直方大。不習无不利。必含陽翕陰。內剛以守。外柔以行。所謂道功也。而此道功在修持時言。非既成之後也。在人世言。非象外之境也。故必有守以自固。有行以和物。物我兩利。方得孚於道。若恒則不然。震出於坤而在上。巽化於乾而在下。是以柔守而剛行也。則不宜於人世。不和於物。不孚於後天之道。故在爻言。初為浚恒。而上為振恒。下者益深。上者益升。兩不相協。皆占為凶。謂其於人道不利也。而恒則固如是。下巽柔以自降。不深將自困。上震剛以自揚。不振將自亡。是本其固有之德。而達其上下察之用。所謂魚躍鳶飛。各盡其道。了无滯礙者也。而人世則不能行。下者必求其升。上者必求其降。升降既協。物我乃和。故恒卦初上二爻。雖皆占凶。而仍以恒稱。可見浚之與振。非恒之凶。實人事之不宜耳。慎者取法天地。依乎日月之行。則乎山川之德。皆超夫後天生化之物。達於无為无思之境。乃能恒久不易。永古如斯。人道必成乎至誠无息。悠久无疆者。方能及之。故吉凶不與焉。數命不束焉。為其以恒也。若不及此。則不免為數命所拘。吉凶所縛。即不得假恒以行其不恒。即不得依初之浚。上之振。而致有陰陽背馳之咎。升降乖戾之虞也。此習易者最宜細細味之。


33 ䷠ 遯卦 ☶ 艮下 ☰ 乾上


宣聖講義

遯卦上乾下艮。天在山上。乾為純陽。艮為少陽。而合成上剛下止之象。剛宜進。在上則无可前。止宜守。在下則已難久。唯有順時自退。以達其隱遯之用。以卦爻四陽二陰。陽聚於上。陰併於下。上下不均。內外異志。是不可為之時。不宜為之地。不得為之勢。不易為之情。故名曰遯。謂其宜及時勇退。如人之逃逋。唯恐不速也。卦名多指陽言。如剝與否。皆以陽在外。不得展其用。不能久於其位。則乘時之消。而辨其行止。以定君子之出或處也。故剝與否。皆不宜君子。君子自退以獨善其身。今遯亦然。遯以陽在外易消。雖較剝否為勝。而內卦一陽不抵二陰之排擠。亦終隨上之三陽以同消。是以不宜君子。亦與剝否同。既不宜於行。復不宜止於其所。則唯潛身引退。以孚於陽之消。見世運之在遯也。雖然乾純陽也。居上位。有其地。宜可為也。何以君子必退。則以艮之二陰在內也。陰居內正位。以應上之九五。陽不得與陰和。正如否之天地不通。生化隔絕。雖有其地。而无其時。雖有其君。而无其輔。雖有九五正位。而不得如乾之飛龍在天。則以下无九二之見龍在田。為之匹也。況初二均柔。重陰以壞其本。正如花木枝杪雖榮。根幹先窳。欲其久茂。不可得矣。故君子于此。應自退以善其身。而任彼陰柔之漸進也。

夫遯以退為用。而不曰退者。蓋本天道消息。有進必有退。有往必有復。而進退非一時之事。往復非一舉之功。其來也以漸。其見也以徐。故謂之氣機。言氣動而自至也。遯者自退也。而外形不見其退。以所退者微也。日退日多。積而後見。正如月自望後。日減日虧。而初未見其減幾分。虧幾許。待至下弦。則餘其半。晦則盡其全。如斯之退。是遯也。非退。而其終則退矣。氣之進退。亦猶月之圓缺。進而至於望。則極。退而至於晦。則窮。極則變。窮則復。此循環之象。亦天道推遷之大則也。遯之為遯。正本此例。當遯之初。以陽將消。其氣已搖。其數已減。物隨之潛改。事隨之默易。此即遯也。雖屬退逃。而未著退逃之跡。故名遯。明其變有必至。其所由來者漸也。傳曰。恒者久也。物不可以久居其所。故受之以遯。蓋因恒之久。而非有形者所能終持。則必因極而變。因窮而復。則前之恒者。至此成遯矣。由卦爻言之。恒上震變而為乾。下巽變而為艮。一陰之進。一陽之升。恒乃為遯。震長男也。復則返于乾父。巽長女也。變則艮為少男。是消長之所推移。而升降之有變易也。天地不外此例。人物莫逃斯行。故遯之繼恒。時為之也。譬之人世。恒者无為之治。而遯則將亂之時。以靜極則動。動則將紛爭而難一。陽極則陰。陰盛則將推剛而自謀。遯者陰之得時。陽之失勢。正如小人漸進。君子且受傾軋排擠之虞。欲其不遯。不可得矣。故遯者。始于極盛之治。發于初亂之時。因于倖進之萌芽。瀕於相爭之境域。陽不得久與陰抗。剛不得再與柔諧。於是自退以全身。歸隱以善其道。故遯者隱也。退也。逃避也。而唯知機之哲能用焉。傳所謂君子見幾而作。不俟終日。即本坤靜之德。而順成遯隱之道耳。

遯為六月卦。而其象正為陽盛將消。以六月夏季。陽已極盛。盛者必衰。極者必變。是遯之為卦。本陽德之初消。明時用之宜退。故遯為退。猶減也。褪也。言自此日漸退消耳。而君子因之以推其善讓之德。明其高蹈之志。則早為退休之圖。不使有將來欲走不能。欲留不可之慮。此遯之用。乃在大用之餘。而當至盛之後。人方流連而忘返。我則見幾而豫謀。蓋本于天道好還。往必有復。時令自轉。息必有消。正如六月之陽。因時之將秋。而先有引退之象。以伏其火。而伸其土。育其金。此夏秋間天道。歲歲可徵者也。至遯之為象。有最要者。人多未知。即乾艮二卦。原為先後天同位。後天之乾。居先天艮位。以純陽易穉【zhì,同>“稚”。】陽。以老父加少男。是有自變而退之義。與地風升卦相類。以坤後天位。即巽先天位也。坤以代巽。母以替女。故陰自變而卦名升。今遯以乾替艮。而又與艮合。且居艮上。其例與升皆同。遂以老陽自休。比於艮之少男。是陽變而自退也。一升一遯足見陰陽之換替。先後天德用之有殊也。故升遯二卦。關乎天道時令。係乎人物生化。行止進退。有別於他卦者也。升反為觀。遯反為大畜。亦先後同位。而以上下不同。德用亦異。蓋觀坤在下。大畜艮在上。其所居與先後天之次序相反。則其德用與升遯恰殊。升之於觀。為陽易陰。遯之於大畜。為退易進。大畜志在發展。遯則志于退藏。此因上下卦位之異也。然以乾艮本先後天同位。其致用必相恰。亦如同人。大有。師。比。有相聯繫。相因應者也。雖艮巽為隅位卦。與離坎不同。而皆為陽或陰。則一也。則遯之取名。實由乾之自遯。而讓艮成其德也。艮止也。乾以大生大始。乘龍統天。而效艮之善止善藏。寂然不動。則可見其取名致用之由來矣。

遯四陽在上。陽升以迄乎盡。故有類否。剝。前已言之矣。而其對為臨。其反為大壯。皆與遯有通用處。以臨為坤兌。與乾艮先天對位。大壯為震乾。恰為遯之倒置。陰陽位異。剛柔道殊。內外用分。升降數別。此中主客之志。人己之情。智者先辨焉。故遯者以陽言。在人事則明君子之行也。


宗主附注

恒卦之後。繼之以遯。在序卦傳云。物不可以久居其所。故受之以遯。此言天地之道能久。而物則否。物者隨形生滅。有一定之期。偕時消息。有必變之數。如花草以春而華。以秋而凋。如人畜由生而長。由老而衰。皆不得悖乎生化之例。違乎興衰之時。此所謂物不可久居其所者也。如人之高年。度盡百歲。即不能復留人世。唯修道者。可以延年不老。長生久視。然此乃真人之倫。固已超物。而與道通用。與天同德。非物所能擬。則能悠久无疆。以益天地而共恒存者。乃先天之體也。唯至誠无息者至焉。常人則猶與物齊論。生死興衰。概隨數以行。偕時以化。此不能利用恒。而必因時以變。則不免由恒而遯矣。由恒而遯。正如花草由春而秋。由繁而謝。其間无一時不變。无一息不化。此變化无形。洎乎其成。方見其跡。此即遯之易恒也。又如人之生。一呼一吸。息息不停。舊者以新。來者以往。不見其變化之跡。而漸漸由壯而衰而老。豈非恒後為遯之象乎。故遯者。變化之機。消歇之紐。不可見。而終有其形。不可知。而漸換其象。正如風雷之易為天山。陰陽自相乘除加減而已。則遯者化機之大例。與恒之為道體者。有形上下之別焉。讀易者。要從傳所釋恒久。遯退。之義。細推繹之。方知周易下經。純本後天之序。人物生化之例者也。


遯:亨。小。利貞。


宣聖講義

此遯卦彖辭。明全卦德用也。遯以上乾下艮。外剛內止。在卦為陽盛於外。陰長於內。乾之德已老。不及艮之潛藏。剛之用且衰。不及陰之退守。在四德有乾之亨。而无其大。具利貞之用。而不克進展。故彖辭稱為亨小利貞。小字連上貫下。言亨不大。利亦不克宏遠也。蓋以乾始而亨。今以艮在內。則不能大亨。謂所亨者有限。由艮止也。然艮固善退止。本坤之德。先利貞。而未能隨時利物。故為小利。而貞則其本德也。艮止之所宜者。唯此貞。為必先固其內耳。內有其貞。外不足以盡其利。此所以為止也。為有限也。德之貞者。恒得其利。遯既貞矣。自有所利。唯以不能推之至盡。乃稱小利焉。亨已小矣。利亦小利。是凡為外者皆不足。為己則有餘。此遯之所以為退也。夫艮止之用。由內言。固无不足。由外言。則有所不充。以其止則宜退。退則其用有所限。退字限字皆從艮。可見艮之用於外之不足矣。況遯卦以艮在內者乎。艮本少陽。今合乎乾之純陽。陽從而上。其下无以繼。是其德宜自反。道宜自潛。潛則有所蓄於中。反則有所存於己。此遯之大用。因陽之將消。而先求于退藏隱遯者也。故占亨小利貞焉。亨小小利。中略一小字。若分釋之。亨之小。為乾用已老。利之小。為艮用有限。而貞則求全德也。若合釋之。則遯之用。本乾艮之合德。而得此四字之占。是在讀者細玩味之。遯之亨。因用而亨。非時之亨。如君子因時而遯。則能亨其身。以及於道。此非乾之所謂亨也。故亨下小字。明亨之不大耳。而小利則以時言。時可小利。而不能大用。則由天道之所限也。利固與亨同稱。卻與亨不類。亨之小。以人言。利之小。以天言。故亨小與小利。當連續而分別讀之。一明天時。一明人道。合而觀之。則可以盡易辭之旨。明遯卦之用矣。


彖曰。遯亨。遯而亨也。剛當位而應。與時行也。小利貞。柔浸而長也。遯之時義大矣哉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彖辭之義也。小利貞下脫一柔字。應為柔浸而長也。遯以乘時自退。故亨。言亨由遯至。不遯則无亨。故釋之曰遯而亨也。明指亨之與他卦有別。然他卦之亨。亦由乾得。遯以乾艮合成。其亨雖同而實異。為乾不得勢。而從艮止之用。是遯之亨以善止也。止與行對。他卦之亨。必利於行。遯之亨。則利於止。此所以釋為遯而亨也。乾在上。得九五正位。是剛當位。以下有六二。是應也。乾順艮止之義。而志於遯。是與時行。此二句明釋遯亨之由來。謂遯本乾之得位。依艮之時行。故曰剛當位而應。與時行也。應字有二義。一言卦爻之相應。以上下相得也。一言事勢之相宜。以時地相孚也。上下相得。剛以從柔。則乾下順艮以同止。時地相宜。勢必自退。則遯與時行以自藏。而皆不外乎時之用也。乾剛在上。不若艮之柔克。九五當位。不及六二之時中。此遯之大用。在於知止善退。先幾自潛。小利貞者。因亨之不宜於行。而宜於止。行為大亨。止則小利。亨利皆不大。是其所具四德。唯貞為備。以貞原无待於外也。則由柔之浸長。陽且失時。柔長則剛消。陰進則陽退。一消一長。行止別焉。一進一退。大小異焉。此遯之占小利貞。實由下卦柔浸長也。蓋遯為六月卦。六月雖盛暑。而令屬太陰位乎戊己。德為濕土。介夏之末。居秋之先。其時暑已潛伏。陰已漸滋。稱為伏日。正猶遯之義。伏以暑氣之伏。遯以陽德之遯。皆時為之也。時若不伏。則陰无以育。時若不遯。則德无以成。此六月之令。恰與遯之用相應。而為時之所為。天道見於時。人道諧諸時。人順天以自退。乘時以自保。則遯之義也。故遯之用存乎時。而釋文稱其時義大矣哉者也。遯與臨對。臨為剛浸長。當十二月。為冬之將春。遯則柔浸長。當六月暑季。為夏之將秋。一由陰而陽。一由陽而陰。君子順時之令。因時之德。而定其行止。決其進退。此遯之關時義。實人道之所本。辭贊其大。正謂人道之應天時。有其豫為之計。不獨天時變易已也。即以天時論。一年四時。周而復始。唯夏之於秋。交移代謝。有異于他季。蓋夏為火令。秋為金令。五行金火為仇。兩不相得。非秋與冬。為金生水。冬與春。為水生木。春與夏。為木生火。皆相生相得者比也。苟六月若无伏日。則火徒灼金。秋安能承其令哉。故必有伏。以伏火之焰。而消陽之威。俾土德可以生金。暑後可以成秋。此天道之妙用。時令之神機也。而遯卦彖辭。遯以天在山上。剛外柔內。剛自下順柔。則進者為退。行者為止。陽盛者漸為陰。剛甚者漸為柔。此遯之微義也。艮於後天為少陰。以陽自高。而陰日長。與兌成反對之象。陰日以盛。陽不克與爭。漸為陰所迫。以還於坤靜之象。此艮雖在先天為少男。而後天則隨坤母以變。正如兌以少女而隨乾父以成者相同。此消長之機。升降之道。各有自至也。天山遯。天不自主。乃順山之性。以同止於下。正如君子因時之非。不克自進。乃轉而退休於野。以遂其宜止之德。達其勇退之行。正法六月之陽。自潛伏以待秋也。讀者於此。宜細繹卦爻升降之數。陰陽消長之機。而鑒于夏秋交替之時。天人順變之道。方明於卦之名遯。彖辭占亨小利貞之由來也。


宗主附注

遯為乾艮合。以天加山上。為高出陵空之象。故比于人超然物表。獨往獨來。悠然世外。无牽无罣。此遯世之士。足與蠱上九爻辭所稱。不事王侯。高尚其事者相媲。蓋姤為乾巽。亦天在上也。而上九因極則變。陽曰消而變為陰。亦猶遯也。遯之下艮。一陽二陰。姤之下巽。二陽一陰。巽之陽多於艮。而其為消則同。以皆在陰之上也。陰先竊其根氣。奪其本位。雖欲不消。不可得也。故凡下爻為陽者。不問其上陰之多寡。皆為陰之消。若其下為陰者。不問其上陽之多寡。皆為陽之消。為已失其本根也。陽日消者。極於剝。陰日消者。極於夬。而陽之息。始於復。陰之息。始於姤。此二者消息之機。而人道應之。君子用陽。小人用陰。當陽之息。君子道長之時。當陽之消。君子道晦之日。此義已見剝復二卦。而姤與遯。亦由陽之消。而見君子之宜退隱也。故遯者自退以就于山林。自下以藏於草野。斯即天下有山之象所應也。天高而以山為基。則欲不自藏。將无地以側其身。此遯之大用。與時偕行者也。

又曰遯為四陽二陰卦之首。凡四陽二陰者。皆從遯變出。如臨為二陽四陰卦之首。凡二陽四陰者。皆從臨變來。以臨為十二月卦。主陽之長。繼復之後。遯則為六月卦。主陰之息。承姤之餘。二者恰相對。猶復與姤。泰與否。相反相應。一則陽消陰息。一則陽長陰衰。天地之道。依是消息長衰。而分生殺榮枯之數。此凡習易者。不可不知。故遯之為用。實與臨反。因臨而知歲之將春。因遯而知時之將冷。升降有度。往復有紀。不外由六爻剛柔辨之。臨變為泰。陽之升也。遯變為否。陰之進也。皆由少變而多。弱變而強。至泰否則皆平均矣。上下內外。分明齊一。此陰陽各半之象。乾坤異用之時。泰為正月。春令初行。否為七月。秋風始至。是春與秋。為二氣中和之侯。天地平調之時。而遯與臨發其端焉。故觀遯則知陰之必長。柔之必勝。生者必殺。繁者必凋。不待至霜雪寒冷之日。而已知冬景之且至矣。君子見幾而作。因陽衰而知正氣不長。生機將歇。早蓄其氣。豫保其真。以待春回。再圖進展。此遯之亨利。必本於貞。而彖辭以柔浸長釋之也。柔以育剛。陰以蓄陽。正君子之所務。乃明哲保身之道也。


象曰。天下有山遯。君子以遠小人。不惡而嚴。


宣聖講義

此遯卦象辭。申彖辭之義。明人道之應乎天時。而定其行止也。天在山上。本乾艮之合。而異於大畜之天在山中。則以艮在下。本先天之象。失交互之用。非後天所宜。不良於行。故名曰遯。以天道言。陽在陰上。升降背馳。陽雖多而失勢。不得與陰爭。乃成退避之象。此遯之稱。由天時也。以人道言。陽正陰邪。陽善陰惡。陽秉於性。陰徇於情。陽為陰所排。而漸退。正如君子為小人所勝。而不可復留。是遯之稱。以人事也。因天人之宜於遯。故君子順時自退。避世自修。而不與小人競逐于名利之場。縱橫於是非之地。是以君子獨善其道。无與世爭。以孚時宜。既不與爭。則唯求其勿溷。既不志用。則唯希夫自全。君子于此時。仍以遠小人為先。而不著於形色。故曰君子以遠小人。不惡而嚴。遠者自離去之。非我斥人。我自遁也。惡指爭訐攻詆。或以惡聲。或以惡行。謂相詬誶。相觸迕也。嚴者堅其畛域。明其壁壘。不與混同。不相隨和。而自求清靜。情甘退讓。俾人不我汙。則雖欲浼我。亦不可得。是言邪正分明。善惡區別。不少假借。而各行其是也。為本卦象。四陽在上。二陰在內。兩不交混。各成一系。如泰與否。大小往來。明辨不差。升降進退。各隨其類。即拔茅茹。以其彙之喻也。然泰否三陰三陽。兩者平均。界限甚明。其得失亦易判。遯則四陽二陰。陽眾陰寡。而陰得勢。陽難與爭。唯連類自退。偕時自潛。故遠小人。而不為抵斥之謀。嚴壁壘。而不作攻擊之想。為陰正得時。小人方起。上且不能去之。天且不能違之。則自遠以全吾身。即足保道育德。自嚴以明吾行。即足以安善存良。故不惡者知其无益。不以賈禍耳。自來邪正水火。善惡冰炭。施之以甚。報之更厲。摧彼未克。害己尤速。是不惡者。正求自全之道。而嚴者。正期自保之行。无非順時體天。以立於不敗之地。因勢應變。以致其久亨之圖。此彖辭有亨小利貞之占。而君子即以之行夫亨小利貞之道。而竟獲其亨小利貞之福也。

且遯卦象。以艮在內為全卦之本。艮者止也。傳稱為成終始。以其能全始全終也。乾主大始。艮全終始。今乾在外。不克大用。則唯順艮之德。以止於下。而成其退藏之用。艮在先天為少男。在後天則為陰卦。以八卦方位言。艮先天居坤之右。而在後天乃移坎之左。恰與坤對。且本先天震位也。震為後天之首。主東方木德。艮為土。與坤同屬中央。土。在先天。為生成之末。在後天。反為五行之母。以一切皆生化於土。存託於地也。艮實主其全。故後天八卦。艮震相連。東北與東。地域接近。為其成用之相須也。以艮能代坤。司土政。則乾艮之合。猶先天之乾坤。而遯之象。乃有類於否。以時令言。遯為六月。否為七月。亦先後間耳。而其反復卦為大壯。則為乾震之合。震在乾上為大壯。於時為二月。恰與遯相對相應。一為夏令交秋之季。一為春風正盛之時。此二卦本一卦也。一反復而成二卦。如物之正反面耳。故大壯為盛。遯為衰。大壯為繁榮。遯為消歇。而遯以艮止。主全卦之用。大壯以震動。隨乾剛之行。上下既殊。行止以別。此遯卦象。實由艮之二陰。主其大用也。陰既為主。陽乃不得不退聽其令。此遯之象辭。君子以遠小人為志也。遠者去之務遠。避之務速。更无暇以論是非。辨曲直。則所謂不惡而嚴者。正時勢之宜。恰如否之君子道消。而偕其同類以自退也。習易者宜合否卦辭參之。


宗主附注

天山遯與山天大畜。一正一反。即大畜乾在下。陽之極盛。遯則艮在下。陽之已衰。艮雖少男。而在後天為陰之長。陰在初二爻也。故大畜為進。遯為退。大畜為長。遯為消。大畜為君子。及時成其德業。遯則為君子先時保其身名。大畜為小人隨世運以同化育。遯則小人乘世勢而躋顯榮。二者皆相反。不外陰與陽消長盛衰之別而已。且天之與山。一虛一實。一動一定。山在下而天在上。為先天之位。若依後天言。則虛者宜實其體。定者宜動其行。則天在山上。為无為之時。无可為之象。反之山在天上。而後陰陽乃交。剛柔乃孚。正如泰與否之異。天在地上。而卦反為否。地在天上。而卦斯名泰。可見後天之陰陽。與先天之行大異。先天无為。故貴定位。後天有行。故重互交。此遯以乾上於艮。為不可用之時。而君子知幾先退。以成其高尚之事。如蠱上九之所稱也。進退行藏之道。恰依夫時而人道應之。遯之為遯。亦以人道名。若非人道。則不得謂之遯。蓋陽雖退。陰固進。剛雖老。柔固興。不得以一面名其卦。周易本人道為主。故出處皆以君子為法。此遯專為君子稱也。


初六。遯尾厲。勿用有攸往。


宣聖講義

此遯初六爻辭也。遯初六即艮初爻。位在下。地宜潛。如乾之潛龍勿用。艮雖二陰。而上承乾。且艮在先天為少男。以陽為用。而艮德為止。止則勿用。況在遯之下位乎。故爻辭如此。遯尾厲三字三句。以爻秉卦德而用遯。因在下而象尾。遯而在下。其德必厲。如乾之若厲。言危厲須自勵也。全卦多剛。唯初二為柔。柔則弱。猶大過棟橈。以本末弱也。本弱如尾。猶根與末或梢也。故稱尾。且以卦陰陽言。陰行本降。自上而下。至初位為極。正如木之梢。物之尾。蓋陽以上為巔。陰以初為末。卦雖自下起。用仍從其行之次序數也。而此尾字。乃明初六之遯。猶極稚弱之時。細微之象。不足以大稱。遯卦與大壯往來。大壯以乾為始。故稱大壯。遯則以艮為初。故初六稱遯尾。尾與幹別。尾垂於後。止於下。皆體初六地位為喻。既下位矣。其用又細微纖弱。則不得自用。則必勵其德。而戒其危。如履之履虎尾。其所處已危耳。因多危而自勵。難處而自礪。則孚遯尾之義。而後可免於災厲。故曰勿用有攸往。勿用作一句亦可。言初六柔弱危疑不可用。正如乾初九之辭。而所謂用。指行動言。有攸往者。行動之所著也。勿用有攸往。即不可以行之意。言背爻位之德也。爻位皆陰主降。今在極地。更何往乎。雖望上之四陽。冀其提挈。而以升降道異。剛柔德殊。不得所合。則不得志於行動。故勿用有攸往。往字對來言。即往復也。往為進。來為退。遯者退也。既以遯稱。其不宜進可知。況所處者下。所憑者尾。所遵者降。所志者退。无一不與行進相悖。則唯有順艮止之義。依尾厲之戒。而法乾之勿用。以圖少安而已。此初六爻辭之旨。亦全卦見用之初也。


象曰。遯尾之厲。不往何災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以初六既本艮止之用。而自遯。雖有危厲之害。而因自勵。以戒其行止。不求前進。既无災可言。以初六六二。本柔德而善順承。因靜止而自退避。既不志於進行。則雖履險不危。居下不辱。是所謂災危。實由進行召之。不進而退。不行而止。則災亦不加。厲亦自解。蓋卦外互无妄。初六正如无妄之災。必由妄致之。不妄則災亦不至。由是言之。天道吉凶。人道趨避。各有其用。非謂災害不易免。而時運不可回也。況遯以退止為本。退則與人无爭。止則與物无迕。依柔道以自保。順時義以自藏。則雖遇危難之時。逢是非之地。潔己有術。處世得宜。更何患乎窮。窮則生變。天之道也。變以求通。人之道也。自六二至九四又互巽卦。更有巽順之用。合上卦為姤。別有遇合之期。此六二以上爻辭漸為吉也。初二爻本屬地道。非關人事。而人處之。宜秉地之厚載。坤之靜順。无論何卦皆然。而為陰爻者。則更要。以陰爻原為坤體也。至遯初二爻尤昭著焉。則以全卦僅此二爻為柔也。地道无成代終。坤德順承有守。此為各柔爻同貴之義。而遯卦則愈覺其重要。遯之為遯。即由是成用也。君子因遯之柔。辨于勇退之方。明於知止之訓。則无時不賴坤靜艮止之用。以成其亨小利貞之占。則雖有遯尾厲災之嫌。而以止而不進。守而不行。終得免其害。而獲于安貞之吉矣。讀者宜細思之。


六二。執之。用黃牛之革。莫之勝說。


宣聖講義

此遯六二爻辭也。六二居內卦正位。即坤之六二。而遯則以艮在下。坤艮在後天有同用。以五行皆屬土。而卦位成相對。是艮六二亦猶坤六二爻。不過艮用為止。止則有覊留之意。保持之情。故爻辭云執之。詩所謂縶之維之是也。言君子互相留止。不予放行。而與執持之。以共進退。正如隨卦辭。拘係之之義。由爻言。則陰陽相牽引。如琥珀拾芥。磁石吸鐵。皆相吸引。而若挽牽。以六二得正位。志在於上九五協。乃有執係之象。黃牛之革。本坤之用。黃為土色。牛為土畜。而用革者。陰柔在內。欲得陽剛護其外。如女子在位。欲得傑士衛其表。革者表也。韌而不剛。柔而有力。用以相維。明六二之用。非能剛也。而企乎剛。非合於陽也。而慕乎陽。此志之所存。意之所發也。且以革取澤火合。二卦皆女。合則變陽。亦猶皮革之韌。非真剛也。而革有改革之義。六二欲以陰變陽。陽不與從。則其合也。猶皮毛之表。非中誠相與。而以位正時宜。人莫之敢違。則相與面從。以暫止。此下所謂莫之勝說也。說一作脫。以不得自脫離也。莫之勝說。即言六二勢盛。留者不克自遯。且莫勝。猶不克也。而說字亦作言說。或悅懌解。謂陰柔相持。不可究詰。非比光明正大之挽留。則其設計必巧。用意必工。措施必委折。无非儘陰謀譎策之長。有不可勝言者也。若為悅懌。則陽剛不與。陰柔和。君子不與小人近。雖有多方牽挽之力。不能動其樂易之心。雖處委曲求全之時。不得發其悅服之感。此謂以力屈人者。力不勝可也。心悅誠服。則不得也。故莫之勝說。猶莫勝。亦莫悅耳。總之遯之為道。剛柔各殊。進退各別。六二以陰得位。雖志在挽留君子。君子不與苟同。而勢逼形禁。不許逕脫。則姑予委蛇。以待時而自退。此皆由志不能合也。


象曰。執用黃牛。固志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遯卦之用。陽以退為志。陰以進為志。兩者不同。各有其志。六二陰得正位。志欲用陽以同進。故有執用黃牛之革之喻。明其志之堅。而留之切也。而在被留之陽。則時不我與。地不我宜。彼雖有牛革之執。我一時莫勝以自脫。而其志仍固。去之必決也。是六二之象。實由二者志之不同。而得其辭。故釋曰固志也。言固其所志。而一則志進。一則志且退。且固有堅固之義。言留者志堅。去者志亦固焉。因牛革之執。雖具禮而乖乎情。則六二之留。實憑勢而迫於力。勢力可用。而志不可奪。是固志者。正以明君子之志必固。而見旅進旅退之非。宜以遯本陽自遯為用。君子鑒于乘時自退。而於六二。則欲退不能。欲留不可。則唯先順其勢以暫止。而更砥礪其志以求全。此一志字。實君子明時順變之所貴。不獨言六二在位者之志切牽挽也。蓋以遯當陽方盛之時。陰尚欲假以俱濟。志之相慕。固有必然。而陽則以時之已非。道之將晦。與其強止。而仍不克久存。與其待他日之驅逐。而終受其屈辱。不如及早退避。以保其清高。則所謂君子之志也。志既不移。則暫留毋礙於遯。此六二之莫脫。不足為君子之羞。而更因其維縶之情。愈可固我之志也。


九三。係遯。有疾厲。畜臣妾吉。


宣聖講義

此遯九三爻辭也。九三艮之上爻。為人爻之一。而與九四相接。九五相比。皆剛也。是猶乾之九三重剛失中之象。而以下聯初六六二兩陰爻。則與乾九三不同。在艮上爻。以一陽覆二陰。如日月照臨。陽光下被。是為艮德所見。艮以止為用。如山之峙立。而巍峨可觀。如塔之淩空。而覆翼有物。而在遯者異是。以上有乾之陽也。在象言之。山上接天。則杳冥莫可究詰。塔高出云。則氤氳若不清明。此爻辭稱其為係遯。有疾厲也。係者。連續不斷。而在高。則有展轉下墜之虞。遯而曰係。則由喬木以入幽谷。連峰巒以傾深淵。其勢迫而情危。其行忽而變速。故有疾厲之占。為其不能和安也。疾。病也。又速急也。又兼嫉妒之義。厲害也。又危迫也。又兼甚亟之意。而更有如乾九三之若厲。包勵或礪言。以有疾害危迫之虞。則當具砥礪或勉勵之志。為重剛固賅此數義也。陰陽不得其平。剛柔不底於和。則疾害自生。亦由乾九三原有咎戾。以乾惕乃免耳。既不和平。則難齊一。九三上剛下柔。各趨極端。不肯自協。雖志求諧合。而數難齊。情欲牽連。而道不一。此雖有合。非真合也。雖為眷屬。非能平也。故比於畜臣妾。臣妾乃備使令。供執役者。九三以陽畜陰。亦如大小畜。而陰盛於下。陽強於上。遂成畜臣妾之象。以順乎情勢。得其時用。故占吉。謂九三之用止於此耳。雖若有畜。其德不大。若有合。其用不充。則以艮止之情。牽於乾健之勢。而加以陰柔浸長。剛不克與爭。故在爻為得時。在卦為失勢。合而論之。則雖有為亦小。有成亦微。總不外乎二者不能平和。徒苟合於一時。暫交於上下而已。此所以稱為係遯耳。係與六二之執。正相對。六二陰留陽。則為執。九三陽留陰。則曰係。係而繼之以遯。明其留而不可久。合而不克齊。不過如臣妾之事主人。備一時之役使也。


象曰。係遯之厲。有疾憊也。畜臣妾吉。不可大事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係遯固欲止不可。欲離不能。或行或留。時迎時拒。則其所至。必有危災。而其所召。將成疾憊。為九三剛與柔難協。猶人身陰陽不調。氣血不暢。強弱相形。內外失志。則在天為疾。在己為憊。疾指六淫言。以邪乘隙犯正也。憊指五志言。以精不勝其勞也。即猶外感與內傷之意。氣之不固。則外邪易侵。血之不充。則內體易困。正如九三。上重剛。而下重柔。陽上孚。則下不充。陰內襲。則中易敗。而有類於係之與遯。一止一行。一留一逐。兩情不相得。兩志不相投。陰陽交爭。而先潰其本。升降悖道。而自撤其防。則危害之來无時。而疾憊之生有自。此象辭以遠小人不惡而嚴。示人道之宜先自保也。嚴則足衛其身。不惡則足息其害。而九三以爻位之故。時勢之難。不克全依象辭之戒。遂徬徨於係與遯之間。去留皆不能決。而使外患以入。內志以搖。此九三之所占。君子當鑒而早謀之也。畜臣妾吉。乃一時之合。細微之得。故曰不可大事。蓋以遯全卦。時已不固。无可作為。九三雖有姑與周旋之心。仍不能有始終和好之志。則其所得必僅。所成必微。乃喻以畜臣妾耳。然畜臣妾。亦本爻象。陰陽相慕。而情不齊。剛柔交需。而志不一。艮以一陽覆二陰。本如主之俯其隨從。強之庇其卑弱。而更以乾乘其上。陽剛過多。兩者不平。則猶得臣妾之侍奉而已。以其時地所合。故占為吉。而不可推於大事也。則猶在宜遯之時。雖以眾人之牽挽。仍不可作久留之計。此係遯二字連續各著其用也。


九四。好遯。君子吉。小人否。


宣聖講義

此遯卦九四爻辭也。九四在外卦。與九三同屬中爻。人道所寄。遯本以遯為志。在下卦者。又因二陰得勢。欲遯不易。虛與周旋。神離貌合。是遯而不克遯。徒成不即不離之象。求遯而不能遯。乃見半推半就之情。雖為遯而非好遯也。唯九四則不然。既在外卦。秉乾之剛。无累於物。因陽之上。无繫於陰。故曰好遯。猶曰最好遯之時。好。善也。克也。志所欲而得償也。心所求而自信其意也。好雖有上去二音。義原相似。蓋美好也。則行止自如。善欲也。則進退任意。言當九四之遯。為恰好之時。亦心好之也。因所好而進行之。則其恰好可知。因所好而果得之。則其得志可見。此好遯者。在己為愛欲。在事為美善。二者兼賅。故曰好遯。內无所恡。外无所牽。安舒以行。樂易以去。皆君子之志也。故占曰君子吉也。小人否者。謂君子本志于遯。得其好遯之時。是猶求仁得仁之意。若小人則反是。以志於進。而不遑顧其後。希於用。而不知擇其宜。一味幹祿。何以用遯之道哉。此君子克孚好遯之稱。而小人否也。小人因陰之漸長。方幸其志得意滿。寗思及時而遯乎。方企於乘時固位。寗知急流勇退乎。此小人不克孚好遯之吉。不獨時位使之。人之情志。亦自殊也。易以君子為則。遯之為遯。實由君子所行得名。君子人道之大則。三四爻人道終始。而九四尤為人事根基。此好遯。唯君子占其吉也。


象曰。君子好遯。小人否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君子以遯為志。故孚好遯之吉也。小人不志於遯。故不得占其吉。此否字。一則明小人之不克遯。雖當好遯之時。而无好遯之志。一則以君子因好遯占吉。小人則不然。否有是否。與否泰二義。否與泰反。天在地上為否。言其塞也。不亨也。小人否。正由其不能孚亨利之德。遯彖辭所謂亨小利貞者。皆指君子言。小人則不克也。故九四明指出小人否。以見小人不得有亨利之占。不獨九四一爻也。全卦皆然。然全卦以柔浸長。為小人得志之象。則小人亦有亨利。不過其亨利者。在物不在道。在人不在德。在一時不在久遠。而皆與君子反。君子雖吝于物。而豐於道。雖屈於勢。而申於德。雖滯於一時。而能通達於久遠。此彖辭有亨小利貞之占。而九四有好遯之吉也。易辭爻與彖。或同或異。而其利害。恒視爻位之宜。全卦主爻外皆為客。以爻中有互卦。有變象。如九四以互卦否。為巽之上。乾之中。合則為姤。姤者遇也。剛遇柔也。剛柔相遇不相得。其下為陰。陽失其本。不得不退。此所以稱為好遯也。以變象言。九四為外卦之始。變則反而居下。而其下復為上。則成大畜與大壯之象。大畜有畜以成其道。大壯有為以致其功。此皆九四因變而可冀者也。故有好遯之吉。

吉即指其能畜且壯也。畜以育之。壯以大之。皆必先培其中。充實其內。九四好遯。正為求其培而充之也。如冬月之陽。待春而後發。季夏之陰待秋而後成。皆利用其遯於先也。遯以為退。止以為行。此九四之好遯。乃君子之所志。而終孚其吉占也。


九五。嘉遯。貞吉。


宣聖講義

此遯九五爻辭也。九五居外卦之中。係乾卦九五正位。位尊時宜。有如君王君臨天下之象。而其下卦為艮。六二為內正位。陰內陽外。有類於否。天地之德悖行。剛柔之情逆趨。遂成上下相違。內外難一之象。是以仍不能免於遯耳。然其位正時宜。雖不克大行。而有所守。故稱嘉遯。而占貞吉。謂其內與六二應。而自降心。以反求諸己。乘剛而不自恃。則能柔克。卒葆其貞。在上而能自卑。則可退休。以孚于吉。此嘉遯貞吉。實由九五之善審時也。嘉猶佳也。好也。悅也。喜慕也。發乎情者見其行。存乎中者徵諸表。九五得六二以為助。因柔以育剛。藉陰以涵陽。兩情相通。而不忍拂其下。居中為守。而終協濟於行。此所以稱嘉而卒成遯之道也。嘉則中心悅慕。而非面從之情。遯則終始退休。而有從容中道之象。蓋不外能貞為守耳。在卦德。乾健能行。而今則反求其止。在卦用。陽剛善進。而今則轉期於潛。故當在位乘時。不獨不希於升騰。且先志於下降。不獨不務於進取。且更蘄其退藏。斯以外卦而占貞吉也。內貞外悔。卦之常例。陽本志於行。今則求其止。此所以外卦而用內卦之德。且獲吉占焉。天道周行。終則有始。外轉而內。是變遯而為大壯。或大畜也。故遯之道以全。而卦之用且大。雖一時遂其退止之志。而將來能企于進展之功。則以九五善於用時。既明天道往復之幾。乃辨人事行藏之道。以乾而從艮。以九五而應六二之行。遯之大成。即於此爻足見之矣。


象曰。嘉遯貞吉。以正志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九五以正位主外。而其志反求諸內。故曰正志。言嘉遯貞吉。以九五志於得下之和。而後孚其占。則由卦爻陽升陰降。六二本陰。而九五則陽。升降背馳。內外仍乖。今九五順以就下。是體天地之德。孚陰陽之道。上而自下。尊而自卑。剛而自柔。陽而自陰。則契夫道行。而應夫地天交泰之例。是故以正志稱之。謂能反於正。為其志也。貞正也。爻辭貞吉。釋文繹為正志。亦有數義。一則由九五陽以就陰。亨以成貞。自反於正也。一則九五順六二正位以為志。上下正位。合見於行。而成其貞正之志也。一則嘉遯。遯而不失所守。嘉而不乖其類。是因九五而正其志。志猶心思。心思不邪。則行止皆孚於道。故喜遯而能不失九五之正位也。一則貞吉。以乾兼四德。元亨主外。今九五以外卦而用內之貞利。是貞利即足成全卦之用。故彖辭有亨小利貞之占。而其象徵於九五。則以九五善於用時。不以亨而先貞。不企行而務止。此貞吉之稱。即九五之正志。亦遯卦之正志也。夫遯之大用。在乾能成艮之德。剛能伸柔。陽能育陰。俾內卦初二兩爻之陰。不受上四爻陽迫脅。而更得其提攜成就。以達於坤。此艮之道。在因乾以紹坤。而乾之道。在藉艮以協坤。二者皆志于成坤。故有貞吉之稱。貞者坤之至德。遯本无坤。而賴二卦合德。以同化於坤。是即遯之大用。亦即九五之大用也。在時言。六月為遯。陰雖漸長。未至於秋。必歷七八九三月。方成坤令。陰道始全。母德始備。故在夏末。陽雖盛不足以傷陰。正以天道方滋育陰氣。成全陰用。此即乾艮合化。以培固下之二陰。亦遯卦之象也。而在他爻。尚不免有爭妒迫脅之嫌。唯至九五。則反棄升騰進取之本能。求合于退止潛藏之時用。乃不以亨小之道。而蔑其利貞之占。斯九五反以貞稱。而釋文則指為正志。亦猶曰此正九五之志也。正遯卦之志也。其志維何。即自退休。以讓坤道之舒展人道。則象所謂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。為乾不與坤爭。亦不與混同。退避之。即以成全之也。故曰嘉遯。謂心慕乎遯。而不戀於位。故曰貞吉。謂行志乎貞。而不希乎亨。此在己為有守。在物為知幾。有守則不困。知幾則不辱。不困不辱。君子之所志也。而不外乎自反焉。故九五之行。貴在能反以就於艮耳。


上九。肥遯。无不利。


宣聖講義

此遯上九爻辭也。上九居全卦之上。為六爻之極。亦即乾之上九。在乾為亢龍有悔。而遯則反占肥遯无不利。則以下為艮。天德從山。乾道就艮。上而能下。剛而能柔。故與乾上九異也。肥者豐裕寬厚之意。俗稱富厚曰肥。言如畜之肥壯也。在遯以豚豕奔突為象。肥遯即豚豕豢成肥美之時。亦即遯卦大用告終之日。人之養尊處優。猶豕之豢育肥大。雖豕之肥為食肉。人之肥為食德。二者不同。而其志在肥。則一也。蓋位者為成其尊。祿者為遂其富。隱居則安逸快志。閒處則恬淡忘憂。心廣則體胖。身安則神悅。故養生有大小。育德有廣狹。安富尊榮。為有勢位者之所圖。輕清舒適。為无求嗜者之所樂。遯之上九。則兼有之。蓋言其位已極崇高。言其用已瀕虛幻。窮則必變。在廟廊者必趨山林。往則必復。離塵緣者必履曠遠。心无所係。身无所罣。來去自如。動定隨意。則焉得而不肥哉。肥遯者。遯之至快適而美。滿者也。天下何思何慮。任所之而皆利。心志何欲何求。視所至而咸宜。故有无不利之占。謂上九之遯已極。且變而成大壯矣。肥與壯一義。在前數爻。時或有拘束之憂。地或逢難阻之苦。是雖遯而不獲自如。雖留而更多屈辱。皆不克如上九之自在自得。故不能以肥稱。肥猶闊也。廣極天下。高窮天上。任吾來至。无罣无礙。仍謂為肥。乃占无不利。與蠱之上九。高尚其事者。又更進焉。與大畜之上九何天之衢者。乃相近也。皆以本乾健之德。合艮止之道。能行能止。可升可下。无不如意。艮以止稱。極則為行之利。乾以健言。極則成順之用。是遯之上九。反以遯而无不利也。


象曰。肥遯无不利。无所疑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疑字與坤卦陰疑於陽疑字同義。包有擬礙之意。言遯上九已臨極地。陽升陰降。兩不相涉。既无擬議之嫌。亦无滯礙之慮。而去往自然。行止自得。无疑於心。无憂於事。此所以占无不利也。蓋遯卦以退為志。以去為旨。在前各爻。尚難任意退休。隨心去住。乃有執留之語。好否之辭。至上九則地位已高。時日已極。下卦兩陰。離以日遠。升降既別。遇合更難。故上九從容來去。毫无障礙。以遂成遯世之志。不復有憂疑生於心身也。人之悠然无拘。夷然无患。則何求不得。何欲不遂。此上九之稱肥。謂其行止綽綽然有餘裕也。心身安貼。外見於形。則肥之言體胖。正如豚豕之无思无為。更何疑哉。上九肥字。與九四之疾憊恰相對。九四居中與兩陰近。牽係煩苦。如人之憂勞畏懼。形疲而神病。此爻辭稱其有疾也。上九則與之反。故爻辭稱為肥。肥則无病。且中心坦然。无所牽掛。自能行見其利。止見其安。安利寬舒。此所以為肥遯。而與大壯且相應也。初六遯尾。言其細也。稚也。狹也。不足也。上九肥遯。則言其大也。壯也。闊也。豐餘也。皆因爻象而定其辭。非偶爾用之也。讀者苟玩味之。則可知遯卦之用。宜於自外。利於自遠。不貪其位。不好其祿。則不與小人混。而後克稱肥遯之名。以免於尾厲疾憊之害也。


宗主附注

遯雖乾艮合。而中互巽震二卦。以二至四為巽。二反上為震。故包有姤及无妄二卦之義。且震巽合則為益與恒。而姤與无妄之反。則為小畜大壯。是遯卦與此數卦皆有關連也。在周易卦序。遯前為恒。遯後為大壯。則以恒大壯與遯更為近密也。以反覆卦為大壯。是未來也。前身卦為恒。是過去也。遯則現在之象。凡卦皆有此三世。不獨遯也。遯則尤著。以其卦爻原互見耳。故遯之體本於恒。恒則宜自守。遯之用推為大壯。大壯則宜自強。雖行止不同。而有為一也。為止則反其本。期於悠久不二。為行則達其德。志於行健无疆。斯皆乾固有之德也。乾兼四德。元亨主於外達。貞利主於內持。如一歲之時。春夏則生長之功。秋冬則收藏之用。功用雖異。為乾者不殊。生殺雖分。為天者不二。寒暑雖別。為時者不差。此遯之象辭。包有亨利貞之占。謂其能得乾之一體。推乾之四德也。占易得遯。要當細繹此義。勿徒以退隱為遯之志也。且觀全卦爻辭。行止皆具。體用兼賅。亦足見夫遯之大用也歟。

又曰遯以肥遯為志。故人道以潛退自保為先。而在大過卦象辭。則有君子以獨立不懼。遯世无悶之語。與遯卦之用相似。則大過陽被陰包。不克自申。正如遯之剛被柔迫。不能自留一意。大過以本末為陰。四陽拘守於內。遯則以初二皆柔。四剛見擯於外。雖其上不同。其初皆柔。初者卦之根本。根本失固。莫與為守。則唯有見幾自退。離世獨立。不與時爭。不與眾迕。此即二卦人道之旨。皆以獨立遯世為先也。而遯由以初二同濟。本根與內正位均為陰所據。正如一國之政權。操諸女人宦者之手。積成朋黨之勢。互為傾軋之謀。則君子雖欲強留。亦不可得。是在遯之象。較大過為尤甚也。故卦名為遯。比大過象辭以遯世稱者。其緩急廣狹。自不同矣。讀者應互參之。

又曰遯卦在昔名卦。以字形近似。亦含碌碌之意。謂人事紛紜勞碌。急待休止。故卦取艮止之用。而字上亦猶月之變形。下仍豕字。蓋本於豕突之象。有奔走至急。不遑他顧之情。周易作遯。亦不外此意。以豚為小豬。行走迅速往來奔突。其性然也。正如將亂之世。多事之秋。內外交爭。上下相害。則奔逃急急。情勢迫切。有如豚豕奔突。故字形取象也。顧遯者退而不進。艮者止而不行。而又反取豚豕奔突之義。則似與卦用不孚。不知卦雖以艮止為用。而上卦乾健之快於行。遯雖遯退為本。而外有大壯之互與呼應。是其止而有行。退而有進。正如人之避亂。不得獨求其安閒。時之將危。尤必先善其趨避。則其止也。仍不離於行。其退也。仍有需於進。不過行者不悖其止。進者終成其退。亦如由朝而適野。由都城而之山林。雖覺漸遠於煩囂。終仍難免夫跋涉。此所以有豕突豚奔之象。而爻辭更有執拘維繫之情。以見君子雖欲止而未能即止。雖求退而弗克遽退。此事勢所迫。非旅進旅退之為。而終始周回。則不免且行且止之象。是易之遯。有異於否與剝者也。乾剛在上。而能附順乎艮。四陽連居。而克諧協於兩陰。此六爻三極。固備具進退行藏之用者矣。唯君子志退。則以遯稱耳。

下經第一冊終


書名:易經證釋  楊志樂 敬錄